:::
布袋戲演師柯世宏(許斌 攝)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布袋戲演師

柯世宏 一個快樂演布袋戲的人

「布袋戲不是塑造出來的一門藝術,它是我的真實生活。」柯世宏如是說。彷彿呼應著其家族戲班名「真快樂」,在他身上從來看不到那些文化傳承的使命感,背負三代家傳事業開創新局、以當代美學衝撞傳統的掙扎。「我阿嬤一直相信要有興趣才能真正傳承。」秉持著阿嬤「沒有門派,沒有人十全十美、樣樣精通,每個人都可以是你的老師」信念,柯世宏快樂地把布袋戲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布袋戲不是塑造出來的一門藝術,它是我的真實生活。」柯世宏如是說。彷彿呼應著其家族戲班名「真快樂」,在他身上從來看不到那些文化傳承的使命感,背負三代家傳事業開創新局、以當代美學衝撞傳統的掙扎。「我阿嬤一直相信要有興趣才能真正傳承。」秉持著阿嬤「沒有門派,沒有人十全十美、樣樣精通,每個人都可以是你的老師」信念,柯世宏快樂地把布袋戲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真快樂掌中劇團《My Puppet My Life

10/1011  1430

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INFO  0933-755-523

小時候,同學羨慕柯世宏「一定有玩不完的尪仔」,他卻只能把大人不要的、斷手斷腳、殘缺支解的布袋尪仔當無敵鐵金剛,又或者老與弟弟守在自家看家戲後台,滿懷期待算準「誰誰誰準備要死了」,好拿起謝幕領便當的戲偶來玩。退伍後,布袋戲對他而言,成了養活一家溫飽的家族事業。在媽媽精闢的職涯分析下,身為長子的柯世宏理所當然投入其中。如今布袋戲成了柯世宏人生的陪伴,如其在新作《My Puppet My Life》中娓娓道來,藉著一封書信與過去、現在與未來的自己召喚並建構回憶。

從喜歡布袋戲 到讓它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儘管柯世宏多次強調,此次與老夥伴鄭嘉音(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藝術總監)合作的自傳作品,像是一種「戲劇治療」,某種承襲自近年西方當代偶戲路線的轉向,從搬演別人的故事到更有溫度的自我內心表述——但可別輕易想像起黑暗沉重的家庭革命與接班壓力。對此,柯世宏歸功於帶著一家前進的阿嬤:「我想可能女性當家還是很不一樣,我阿嬤一直相信要有興趣才能真正傳承……她的心態很開放,像放牛吃草,我也因此從未被家人賦予強大壓力來做布袋戲。」

然而,面對自小到大的理所當然,柯世宏心中不是沒有浮現過疑慮:「就像你在麵攤長大,你一定會耳濡目染,對那些步驟瞭若指掌,但不見得真正理解;布袋戲也是,對我而言一切都太過自然,等到我要做決定的時候,我也開始不斷問自己是否真的喜歡布袋戲,是否真的喜歡這個工作。」

於是,以某種細水長流的方式,柯世宏把他「想想是真的喜歡」的布袋戲,變成了他所喜歡的樣子。這之間轉換始於二○○六年,柯世宏得到亞洲文化協會(ACC)資助,赴美進修當代偶戲。他所就讀的美國康乃狄克大學(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是美國唯一有偶戲研究所學程的學校,不只訓練操偶,還特別注重製偶與設計。曾拿著四肢不全的布袋尪仔充當鐵金剛組裝的柯世宏,向來喜歡自己動手做,如今更是如魚得水。某次做了一個懸絲偶小旦,從教授那兒得到了「很精緻,但少了點個性(personality)」的評語,也讓他開始重新思考手中戲偶所代表的可能性。「偶戲在形式、素材上其實有很多限制,因為這樣才讓它特別有趣。」柯世宏說。

阿嬤影響深遠 不再隱身的布袋戲演師

把限制當突破,或許也是阿嬤江賜美一直以來傳承的言教與身教。事實上,和柯世宏聊天總是三句不離阿嬤,一方面充分顯露著溫馨祖孫情,另一方面更可見這位台灣首位女性布袋戲女演師對柯世宏「操偶人生」的影響如此深遠。這從柯世宏前幾個作品如《孟婆.湯》、《一丈青》總有意無意以阿嬤人生為題材,可見端倪。特別是用兩台腳踏車搭出戲台、在小劇場重現外台戲班衝州撞府的《一丈青》。「其實很多布袋戲師都不喜歡提起『賣藥』這段往事,把它當作黑歷史。」柯世宏解釋,「但我阿嬤認為賣藥讓她成長很多,要使出渾身解數吸引客人,無形中成為很好的訓練,更能深入民間,認識三教九流。」

帶著同樣的思維,柯世宏也在劇場實踐傳統布袋戲與當代偶戲的結合。面對截然不同的表演脈絡,他認為「這不是挑戰,是大幅度的成長。」例如,傳統布袋戲演師隱身於彩樓之後,柯世宏卻不想硬生生把外台搬進內台,而他的作品又特別總愛串起戲外戲外、台上台下的牽絆;如此一來,戲師不再身處「後台」,而成為台上無可忽視的存在:「要怎麼讓戲師的身影在台上被接受就是個問題,一定得訓練、或至少被處理過。」二○○○年就開始和無獨有偶一起演出的柯世宏,對表演並不陌生,但依然為了《一丈青》練習下盤,讓帶著布袋戲偶在台上走位的身影能夠順暢,也與合作導演仔細處理視覺畫面,因戲制宜,試圖建立不同的劇場語彙。

這樣的突破,並非來得理所當然。轉折點要從二○一八年的《孟婆.湯》說起。此前,有近十年時間,柯世宏只能保守安分,不敢妄想創作,守著英雄豪傑與歷史故事:「怕創新會被評審懲罰(意指因不符傳統期待,而得不到資源)。」但那年「都要歸功傳藝中心,推出了創意競演方案,讓我想做的作品有機會成形。」柯世宏解釋。過去,傳統戲創新總聚焦於文本、偶的尺寸;在這之後,也有愈來愈多同行開始著墨技術、表演手法,帶入新的符號、概念與想法。

積極跨界合作 讓布袋戲靈活前行

此外,秉持著阿嬤「沒有門派,沒有人十全十美、樣樣精通,每個人都可以是你的老師」信念,柯世宏一改傳統戲班一人兼多角的習慣,積極與不同領域的劇場藝術家合作,相信「專業」才能為布袋戲發揮更多可能性。「有一次我們演出完,前一場演出的戲班還跑來問『為什麼你們明明就是用我們的燈,打出來卻完全不一樣?』」柯世宏語氣有著那麼一絲藏不住的得意。

或許這正是為何柯世宏不把布袋戲當作「一門藝術」,而是他的真實生活。而真實生活,也是與時俱進、不斷與身邊人事物建立關係的。當眾人焦慮於如何留住不斷流失的傳統戲觀眾群,柯世宏自承:「我沒有把傳承想得那麼偉大,而我也相信在現今科技輔助下,布袋戲可以完整地被保存與記錄,並不會因為哪位巨星離開,劇種就跟著不見了,如果這樣的話也太脆弱了。」

回望布袋戲一路走來,歷經唱著軍歌與勇士進行曲的日治時期、講究聲光效果的金光戲,布袋戲始終是流動的,呼應每個時代的當代性。「觀眾與表演者是一體兩面,太曲高和寡會淪為虛設,太譁眾取寵又會喪失藝術性。」如何在其間保持平衡,才是布袋戲靈活的生存之道。得知《孟婆.湯》入圍第十七屆台新藝術獎隔日,劇團剛好有演出,還被廟方要求小聲一點,「他們說在唱卡拉OK啦!」這就是布袋戲師的真實人生。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人物小檔案

◎ 真快樂掌中劇團行政與木偶演師,為台灣布袋戲女演師江賜美女士之長孫。

◎ 美國康乃迪克大學偶戲研究所碩士、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

◎ 近年來參與國內外藝術節的演出與國際偶戲研習,在推廣台灣布袋戲與學習西方偶戲間,找尋當代布袋戲的創新可能。作品有《孟婆.湯》(第29屆傳藝金曲獎「最佳團體年度演出獎」、第17屆台新藝術獎入圍)、《一丈青》(第31屆傳藝金曲獎多項入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