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种节奏乐器,都是可以自由发挥的材料。(林韶安 摄)
特别企画 Feature 科技+ 艺术共融方程式╱经验分享

大脑忘记的,让音乐重新唤起

「NSO乐龄照护音乐工作坊」侧记

除了透过各种科技工具促进文化艺术的平权参与,让艺术与大众更为亲近,艺术家又可如何借由艺术,进行社会参与呢?由国家交响乐团于七月份办理的「当我们同在一起Here, We Reconnect—乐龄照护音乐工作坊」,即是让参与者学习如何透过音乐,参与长者的照护,借由英国曼彻斯室内乐团的经验分享,将相关方法引入台湾。

除了透过各种科技工具促进文化艺术的平权参与,让艺术与大众更为亲近,艺术家又可如何借由艺术,进行社会参与呢?由国家交响乐团于七月份办理的「当我们同在一起Here, We Reconnect—乐龄照护音乐工作坊」,即是让参与者学习如何透过音乐,参与长者的照护,借由英国曼彻斯室内乐团的经验分享,将相关方法引入台湾。

「即使有一天你的记忆消失忘了我,我还是会这样牵著你的手慢慢走。」日本电影《明日的记忆》中,罹患失智症的主角渐渐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也认不得结缡多年的太太。变老是一件不需要特别努力就会发生的事,老后安排则是每个人非得深省的问题。

台湾进入高龄化社会早已不是新闻,长照相关议题更是屡屡在媒体上发酵。艺术与文化如何面对这样的社会改变,又能做出什么?国家交响乐团于七月份办理的「当我们同在一起Here, We Reconnect—乐龄照护音乐工作坊」,正是解答之一。音乐不需要语言,需要的是直觉,即使大脑已经渐渐退化,对于音乐的感受能力仍然存在,是每个人都拥有的礼物。

参访结缘,将音乐辅疗计划带进台湾

谈及这次工作坊及公开论坛的缘起,始于英国文化协会的交流计划,国家交响乐团执行长郭玟岑前往英国曼彻斯特进行参访,与在音乐辅疗耕耘廿多年的曼彻斯特室内乐团(Manchester Camerata)接触,了解乐团进行的工作,以及该团在日本进行的交流计划后,著手筹划将针对失智症患者进行辅疗的计划带进台湾。

筹备期间,国家交响乐团竖琴首席解瑄更前往英国,参观照护机构、种子工作坊与提供相关服务的乐团和音乐家,各面向地将第一手参与观察的经验及带领的技巧带回台湾。解瑄在乐团安排下,也与曼彻斯特当地市政府的官员会面,了解计划执行的各个层面。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最有效率的方式是政府提供平台,让所有人连结起来。例如聚集音乐和表演艺术团体、选择「桩脚」散布活动讯息,深入各个社区,带回受照护者的真正需要,回馈给公部门知道。「桩脚」的功能不仅是回报者,对于选择在家照护的年长者而言,了解社区状况的桩脚可以协助将他们拉出来,避免他们因居家而隔绝于外。曼彻斯特室内乐团社区计划总监Lucy Geddes表示,公部门的相关单位,如英格兰艺术理事会、大曼彻斯特区政府不仅在财务上支持相关计划,同时也发展出具体的行动策略,也鼓励团体之间的连结。以曼彻斯特室内乐团为例,每隔六周便会与当地的其他艺术团体开会,讨论艺术与高龄的相关工作,为募款、倡议、合办活动等工作集思广益。

不只是失智症长者,音乐工作坊也可以为智能障碍或是特殊儿童减缓症状。而改变是双向的:工作坊和社区计划,让音乐家走出表演厅;有别于聚光灯打下来,从台上看不清楚观众的演奏氛围,音乐家走进学校、照护中心,每周即兴演奏的方式与观众接近,改善人们的生活。

透过即兴,让参与更自在

七月十一日工作坊这日,踏入排练室,乐团椅在中央围成一圈,参加工作坊的成员们都有乐器演奏或艺术相关经验,包括专业音乐家如国家交响乐团的李宜锦及解瑄两位首席、已在照护机构内进行音乐相关活动的老师,和有著职能治疗专业的年轻学员。曼彻斯特室内乐团讲师——乐团社区计划总监Lucy Geddes,以及长笛首席Amina Cunningham先以轻快的歌曲破冰,认识大家,接著邀请大家从圆圈中央挑选乐器一起即兴合奏。即使没有乐谱,乐声也十分和谐。

「为什么是即兴,而非看谱演奏?」音乐家解瑄从英国参访的经验中了解,看谱演奏容易使现场成为一个音乐会,主要活动成了「演奏」与「观赏」。即兴演奏,则让现场的参与者都有机会加入,融入其中。这对于受西方古典音乐训练的音乐家来说,不见得是人人都有的技能。同时,解瑄也观察到,即使是专业音乐家,在带领工作坊时,也不会只用自己最擅长的乐器,人声、电子琴与钢琴,或是各种节奏乐器,都是可以自由发挥的材料,广泛地涉猎各种乐器特色,会让主持工作坊更得心应手。

和谐的乐音来自彼此的协调,而如果是失智症的人听了,会有同样的感觉吗?两位讲师解释,合奏一如其他方式的沟通,未受过训练的失智症患者,会需要更久的时间来消化吸收,而若病情恶化,带领操作的音乐活动必须更基本。即使基本如敲击乐器、拍手跺脚,都是沟通方式的一种。带领的音乐家也不见得需要用大家都熟悉的歌,以免让参与者产生会一直听到认识的歌的期待。而即兴的好处也就在此,这样可以避免因为某些人不喜欢特定的歌而无法融入。

讲师也解释与失智症患者相处上的常见状况,帮助学员理解实务操作:例如患者可能在过程中生气、大声敲打乐器,可能是需要透过这个方式来发泄怒气。在即兴合奏中,受过音乐的演奏者会留意其他人的眼神跟动作,但失智症患者可能自顾自地在声音中徜徉,整体演奏听起来不见得和谐。同时,失去秩序感也可能是失智症的症状之一,带领者可以让他们自己选择乐器,协助他们专注。

虽说是工作坊的「带领者」,但音乐家和艺术家不见得总是扮演「领导者」的角色,更多时候是回应房间中所发生的事情。在即兴演奏中永远留意如何能让别人参与演奏。讲师也提醒:「人与人之间的相遇是最重要的,之后才是产生音乐。」换言之,在即兴演奏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参与,而非演奏好音乐。

实际互动,透过操作乐器唤起身体记忆

上午在国家音乐厅排练室的工作坊结束后,下午学员们前往位于万华的台北市私立圣若瑟失智老人养护中心。圣若瑟中心是国内第一家专责型失智症照顾中心,提供长者住宿或日间照顾等不同类型的服务。进门时,所有的访客皆需量体温、消毒手部,显示对疾病管制的严谨。工作坊开始时,长者们在照护者及讲师的带领下走进教室里,看见西方面孔的两位讲师,有的长者略显讶异,有的则是开心地直说她们漂亮可爱。讲师们一一与他们握手寒暄聊天,引导长者们围著圈圈坐下,选择乐器,并在照护者及讲师的引导下玩乐器、互动。

一位长者拿起摇铃,唱起〈丢丢铜仔〉,同时在教室里绕起圈子,还念念有词地说著自己的故事,猜想是乐器让他想起了熟悉的歌曲;旁观的另一位长者则不断笑他「哪滴做师公咧」(台语,作法事)。在各种乐器叮叮当当的声音中,或许有长者想起了更多,借由操作乐器,身体唤起某些回忆,或许跟某一段人生、或是过去的工作有关。

正在想这样的活动会如何结束呢,讲师走回电子琴旁,唱起道别歌,提示「说再见的时间到了,谢谢你们的音乐」。收拾好乐器,长者们在照护员的引导下离开教室,讲师邀请学员讨论对于音乐工作坊的观察与心得。对带领者而言,现场的状况不见得一如预期,必须视长者的个别状况调整,有的参加者需要更密切的互动。有的尽管内心是高兴的,但表情十分严肃。贴身照顾长者的照护者,则是过程中的好伙伴,协助了解不同个案的情形。

对于一般人来说,在音乐工作坊中回应带领者的指示是很容易的,失智症患者却可能需要每周一次、长达十五周的时间来熟悉,进而回应。如何将这些现场经验转换为证据支持的科学研究?究竟音乐与大脑之间的联结反应是什么?深感长期追踪研究的必要性,曼彻斯特室内乐团、曼彻斯特大学及英国的经济与社会研究委员会(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 Council, ESRC)共同支持Robyn Dowlen的博士研究,以三年的时间观察研究,探索创意与艺术对失智症患者生活的改变。

音乐照护,需要更长远的规划经营

若说「养一个孩子,需要全村的力量」,让一整个村子安心终老,也绝非一个孩子所能独力达成的任务。从曼彻斯特的经验看来,政策和补助支持、需求与人力资源整合、学术研究的分析,皆是在执行相关计划时需要考量的面向。曼彻斯特室内乐团的音乐工作坊经验,除了在英国扎根,也与日本的相关机构合作。回头看,在台湾的社会脉络下,如何能让乐龄音乐工作坊永续经营?尤其是在机构照护之外,仍有许多失智长者仰赖亲人,外佣的在宅照护。放眼长期规划,国家交响乐团执行长郭玟岑提出透过田野调查,了解实际需求,加上科技辅助,将相关经验「模组化」的构想。为期十多天的工作坊、公开讲座等活动,也预期将激荡出更多的想法。

有著艺术相伴,老后的路也许并非康庄大道,却也可以少点崎岖,更加优雅吧。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