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ople
人物

叶志伟
聚光灯下 In the Spotlight 编剧、导演

叶志伟 无家者的探索与存在

今年的传艺金曲奖典礼,颁发「最佳编剧奖」时,从颁奖人口中说出「叶志伟」这个名字。少有时刻穿著西装、白衬衫的他走上台,先是感谢,但接下来的一句话是:「老实说,我从今天一入场,一直觉得自己走错棚。」以布袋戏作品《豆花公剧场版拍断手骨颠倒勇》拿下奖项的他,从事现代剧场工作超过20年,而获奖作品是他第2部台语布袋戏剧本。 「最后我想要说,我是一个北港人,我从小在妈祖庙前、菜市场长大」这是叶志伟致词的最后一段,接下来要说的,则是关于他的成长、关于台语,更关于这个做现代剧场、编导传统戏曲、写影视剧本的叶志伟,此时此刻身在何处。

文字|吴岳霖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9/12
艺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毫无保留地去完成这件事:我们在金枝演社的日子(上)

李允中X施冬麟X曾铧萱

1993年,由「二哥」王荣裕创立的剧团金枝演社,汲取「胡撇仔戏」的养分,发展出风格化的表演美学、台湾在地的语言能量与文化内容;同时,更是极少数培养专职演员的现代剧团。团内的资深演员李允中自2000年入团、施冬麟隔(2001)年入团,再加上稍晚入团的曾铧萱,至今都仍维持团员身分,甚至是人生迄今只加入过金枝演社。因此,我们将从他们开始接触现代剧场的那个时间点开始,细数李允中、施冬麟与曾铧萱3位资深团员在金枝演社的这些日子。

文字|吴岳霖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9/10
艺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毫无保留地去完成这件事:我们在金枝演社的日子(下)

李允中X施冬麟X曾铧萱

Q:3位的母语都是台语吗?在金枝学习台语、演出台语剧,对你们而言的意义又是什么? 施:我们家以前会有3种语言,国语、四川话跟台语,但台语比例很低。在金枝发展到后来,我对台语的认同开始出现。 李:金枝一直很注重台湾本土发生的事情,所以我们的核心是都是从那些东西去发展的。因为在这个团,才发现原来台湾有这件事情,因为这出戏要做功课,才开始对台湾这块土地有愈来愈多认识。 现在二哥也开始鼓励我做一些自己的创作,我就会很明确表达自己的创作一定是全台语的没有为什么,这就是我的坚持。 我们这年纪的小孩都一样。家里父母都讲台语,但对我们都会说国语,因为他们认为台语就是没水准,希望小孩不要因为语言被歧视。像我以前真的被我同学伤到过,但他其实是无意的。因为本来会讲台语的人,讲国语的卷舌音就会发不好,然后有次我就有个音没有卷舌,同学就说我头发都自然卷,但讲话却不会卷,其实我是蛮受伤的,但我们是好朋友,那时候就笑一笑。 施:我自己后来到了近10年,开始意识到台语的意义。 以前在演戏的时候,我会把自己放在艺术本位,是为了艺术服务,但后来我发现戏剧不应该是纯艺术,因为戏剧要发声、要讲话,怎么去设定故事内容、背景,怎么去设定角色,其实都是一种「政治」。 后来觉得自己开始想要去认真著墨台语,有两个原因。 一、我觉得台语是个很「戏剧性」的语言,比我们现行的国语,有更多层次变化。 二、从国语里面找不到的那种力量跟活力,我在台语里面找到。后来会觉得,如果我把台语当成是个可以去深入的目标,我好像找到了一个「落点」以前是纯艺术,是悬挂在空中的,可是学习台语、认识台语,透过台语去认识台湾的事情的时候,我就可以稳稳地踩下来。 曾:我阿公、阿婆是客家人,妈妈是台语,可是他们不会跟小朋友讲台语。我现在仔细想想,其实我从小跟阿公、阿婆住一起,所以我小时候听到的客语比较多。可是他们在我国小时都过世了,所

文字|吴岳霖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9/10
艺号人物 People 以色列旅英编舞家

雅丝敏.瓦迪蒙 非线性诠释童话经典 述说女性成长经验

《爱丽丝书中奇幻冒险》(ALiCE)并不是英国编舞家雅丝敏.瓦迪蒙(Jasmin Vardimon)第一次改编经典童话,她早在2016年就曾经挑战过《皮诺丘》(Pinocchio)。从1997年创立舞团至今,她始终以创作直面当代社会、历史与文化的反思,雅丝敏认为,选择经典改编,是让艺术与人产生共鸣最直接的方式。 1971年出生成长于以色列,雅丝敏儿时曾经是体操运动员,14岁开始跳舞,后加入以色列奇布兹现代舞团(Kibbutz Contemporary Dance Company),直到1995年搬至欧洲开启舞蹈职涯,不到25岁就获得第一座编舞奖项。1997年创立了以自己为名的雅丝敏.瓦迪蒙舞团(The Jasmin Vardimon Company)。她擅于运用多重媒材,在舞台上打造充满层次的视觉意象,除了细腻扣合原始文本探讨的议题,也不乏以当代日常为主题所进行的创作。她以舞者身体为媒介,结合动态身体与剧场的叙事,让观众得以在演出中重新感知自己的处境,看见人类对事物的理解是如何随著视角与情境而转变。

文字|Stella Tsai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7/30
跨界对谈 「爱国东小聚场」对谈侧记(上)

如何在世界最安静的地方,听见自己?

王宇光 ╳ 陈德政 谈移动、创作与痕迹

王宇光与陈德政皆是身兼数角的创作者,编舞家王宇光是微光制造的艺术总监,同时也是拥有渔业证书的渔人。作家陈德政早年曾撰写音乐专栏并担任DJ,35岁后开始登山,如今主业写作兼主持Podcast节目。虽然两位创作者深耕不同的领域,而其创作基点有著「从身体出发」的共通性。他们各自带「身体」载具,努力将生命中的「经验」之石填入其中,最后潜心打磨转化为层峦叠翠的生命作品。 国家两厅院举办了「爱国东小聚场」艺术家对谈活动,特邀王宇光与陈德政从身体经验出发,互相分享如何将生命经验转化为各自领域的创作语言。面对创作与人生,两位进入不惑之年的创作者始终保持热忱,有时依然疑惑,绝对真挚。两人亦尝试以音乐召唤过去,再现各自生命中珍贵的经验「宝石」。

文字|洪唯薇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7/23
追忆与悼念 In Memoriam 温宇航口述

我们在另外一个舞台上,再见──给兆欣

兆欣,1984年生,自高中起学习京剧旦角艺术,曾赴中国学戏,遍访诸多前辈艺术家,并取得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学位。但他不囿限于京剧表演,陆续以导演、演员等身分,加入现代舞、布袋戏、现代剧场、歌剧等各类形式的创作,演出足迹更扩及法国、义大利、印度、新加坡等国。2025年5月23日,兆欣意外于家中辞世,享年40岁。本刊特邀昆剧艺术家温宇航,以兆欣挚友的身分,回忆他与兆欣相识、相惜的过程,以为纪念。

文字|林立雄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7/21
厅院迷福利广告图片
聚光灯下 In the Spotlight 演员

鲍奕安 简单地成为一名演员就好

许多人认识演员鲍奕安,应该是因为《新社员》。 这部由再拒剧团、前叛逆男子共同制作的音乐剧,在台湾尚无音乐剧热潮、2.5次元戏剧也尚未流行的2014年,以「台湾首部BL摇滚音乐剧」为名掀起炫风。而鲍奕安在剧中饰演就读高中二年级的主唱小安,文弱且天然呆的气质,不只开启剧中的恋爱效应,也触动观众对青春、热血的各种想像。 「(《新社员》)的确让很多人认识我。」鲍奕安说:「不只是演员、或是剧组的里程碑,而是台湾剧场史上一个蛮重要的演出。」他强调,并不是说《新社员》多伟大,「而是打开了某扇门,让更多人愿意进到剧场,让整个剧场的观众开始有些变化。因为这个演出,大家开始知道剧场很好玩喔!」 从大学就加入剧场演出的他,早就记不得演过多少戏了,穿梭于大小剧场、沉浸式演出、商业表演、影视作品等,20年左右的光景仿若用好多角色堆叠出鲍奕安现在的模样。

文字|吴岳霖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7/10
聚光灯下 In the Spotlight 日本钢琴家

小林爱実 走过迷惘犹疑,因为「想要」,所以演奏

演出结束那一刻,台北国家音乐厅的灯光尚未全暗,观众席间却已响起难以抑制的掌声。站在台上的,是首次来台演出的日本钢琴家小林爱実。她深深一鞠躬,身形轻盈,动作却透著一种刚刚好的坚定。再次回到舞台上,她微笑著坐回钢琴前这一次,不是她一人,而是与钢琴家夫婿反田恭平,以及恩师刘孟捷,一同六手联弹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小品。 钢琴前,3人肩膀几乎相触,两大一小的身影彼此让位,小林被挤到一侧,笑得宛如孩子。观众也笑了,因为这画面太过可爱,太过真实,像是难得一见的幕后时刻悄然浮现在舞台上。 这样的笑,是难得的。曾几何时,小林曾历经一段漫长的安静与挣扎。而她今天愿意笑、愿意弹、愿意来到舞台中央,说的不是「我要证明」,而是「我想演奏」。

文字|郑巧琪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7/08
聚光灯下 In the Spotlight 音乐剧作曲╱编曲家

张清彦 打破已知,每件事情都是好玩的

「好有趣喔!」这大概是张清彦提及音乐、音乐剧时最常的反应。 他可以说是目前台湾音乐剧圈里最活跃的作曲家之一。工作叠合兴趣,但他未有倦怠,兴奋地分享每出音乐剧作曲的差异。他说起唱歌集音乐剧场《以为是BL结果是BFF》:「这个制作好年轻!提醒我,玩心真的好重要!」还不到30岁的他再次投射到自己的高中生活,那种悸动、那种烦恼在音乐与生命里蠢蠢欲动。相较于这类快歌,去(2024)年底刚完成读剧的《爬上顶楼看月亮》,是少数内敛且阴柔的作品,「哇!原来我也可以这样!有些突破是开心的。」而协助嚎哮排演完成的《别叫我成功:艺术界归来的儿子》,则是融入了张清彦喜爱的饶舌音乐,在3、4年的发展时间里产生很多有机讨论。 与其说张清彦供给了「音乐剧」里很重要的「音乐」,他也在成长过程中,因为音乐剧与音乐反复确认了自己的喜好,让有趣的事情持续在身边发生。

文字|吴岳霖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6/18
聚光灯下 In the Spotlight 击乐工作者

薛咏之 让声音穿越时空,盖一座「听觉」庙宇

「声音创作与演奏」对薛咏之来说,展开过程似乎接近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当对这个声音有感觉、或是觉得有趣好玩,直觉反应:「将聆听到的感受和体感经验放进作品里,让观众同步感受。至于大家要怎么感受,其实蛮自由的。」就像是朋友间彼此分享美好的事物一样,邀请你走进她的声响世界翱翔,聆听她用打击演奏塑造的听觉世界。 走进声音艺术的机缘,则回溯至多年前的某日,她在高雄凤山看完表演后,听到声音艺术家刘芳一在吹一个像管子的东西,薛咏之听了许久,发现刘芳一的吹奏不断地变换著音色,她愈听愈入迷,「这真的是另外一个世界,而且非常吸引我。」便开启她开始探索声音的本质、运用声响形塑听觉叙事脉络。

文字|张玮珊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6/16
艺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蒂摩尔古薪舞集舞蹈总监X云门资深舞者

巴鲁.玛迪霖X黄媺雅 再一起跳一次,我们都准备好了

科班出身的巴鲁.玛迪霖(Baru Madiljin),年少时期都在台北渡过,在北艺大建立西方身体与舞蹈的认知,也是在这里认识了舞者黄媺雅。他忆起第一次见到媺雅的那天,笑说脑中直接浮现高手,「我对高手的定义是,有一种线条跟狠劲,就是我对媺雅的第一印象。」而媺雅回忆起巴鲁,直言他就是个小钢炮,「个子小小,弹跳力超好,又很会带动气氛。」两人既是舞蹈系4年的同学,也是室友,更是毕业舞展合作的编舞与舞者,有著一个眼神就能get到彼此的默契。

文字|Stella Tsai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6/02
焦点人物 印尼操偶师、甘美朗音乐家

孙德裘 「跨文化」之下,追寻同源的偶戏本质

日前首演的《一个皇帝在南洋》,以「六度下西洋的三保太监郑和,在南洋国度『满者伯夷』寻找建文帝朱允炆与传国玉玺的过程」为情节线,并且运用建文帝、郑和、马欢(船队翻译)3人的视角,反复切换来进行讲述;另外,还有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俱卢族和般度族战争,以及印度教湿婆神的创世神话,这两条故事线同时交织于作品之中。 除故事线的多线交错与并行之外,《一个皇帝在南洋》不只是将主角与故事带到了南洋,更让台湾布袋戏与爪哇杖头傀儡、皮影戏与画卷戏彼此结合,同时将甘美朗音乐带到现场,与布袋戏后场音乐共谱旋律,呈现出台湾与印尼共创的「跨文化展演」。 导演陈昶旭在创作过程中,就曾前往印尼进行田野调查,并亲身感受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差异;其中,剧本可以说是全剧发展最久的环节,尝试将两种形式、艺术文化运用故事的方式达到有效的连结。而来自印尼的孙德裘(K.R.A.Tejo Bagus Sunaryo, S.Sn.,M.A,后简称Bagus Sunaryo)可以说是《一个皇帝在南洋》重要的灵魂人物,启动了故事与形式的想像。

文字|吴岳霖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5/27
PAR订阅方案广告图片
聚光灯下 In the Spotlight 歌仔戏演员

郑紫云 执著爱戏的她,向往著无可定义的自由

现为自由演员的郑紫云,在去(2024)年走上传艺金曲奖的颁奖台,拿下「最佳青年演员奖」这个一生只能拿一次的奖项。 从那个时刻开始,她想:「我对每部作品出现了责任感跟使命感,我做的这个作品,年轻人无意间看到,会留下印象吗?会不会像我当年那样,看了一眼之后就爱上?」没有任何家学渊源的她,认为这个责任感是想把自己对歌仔戏的爱,用不同方式传递给更多人。所以,她不只是演员,更在去年年底与朋友开创系服工作室,想让更多民众体验戏服穿搭,也拍摄短影音、录制Podcast,用属于他们的方法去吸引更多人接触歌仔戏。 如此向往、也如此不窠臼于传统的她,其实是因为人生里的3出戏,确定了在歌仔戏里头的自己。

文字|吴岳霖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5/20
焦点人物 2025台北双年展联合策展人

山姆.巴塔维尔 展览是创造一段旅程,就像导演安排一场戏

山姆.巴塔维尔(Sam Bardaouil)在台北市立美术馆(下简称北美馆)台北双年展主题发布会上,身穿深色西装,手势丰富、眼神坚定,演讲时仿佛站在舞台上。他的语气时而高昂、时而低沉,像是为观众铺陈一场无形的叙事。他经常以目光扫视全场,传递出高度的情感投入与现场掌控力。当他谈到展览灵感背后的个人经验时,语调转为低沉柔缓,提起关于父亲的故事,那一刻,他的声音轻微颤抖,眼眶泛红。这段真挚的分享,让现场观众都能感受到那份深埋心底的情感,仿佛整场展览就是从这份未竟的思慕中缓缓浮现。 展览不只是看,还是「走进去」的体验 巴塔维尔是黎巴嫩出生的国际策展人,现任柏林汉堡车站国家当代艺术美术馆馆长之一。其实他从大学时期就同时修习剧场和美术史,后来到伦敦中央演讲和戏剧学院研习表演艺术。曾在英国担任剧场导演与演员,参与过音乐剧、爱丁堡艺穗节与BBC广播剧等多样形式。 这些经历深刻影响了他的策展观。「展览对我来说不只是把作品挂起来,而是创造一段旅程,就像导演安排一场戏。」他认为观展不只是视觉体验,更是身体与情感的参与,「有时你要让观众停下来,有时要加速叙事,这与剧场节奏安排非常相似。」 在他的策展逻辑中,展场就像是是可被编排、切分与引导的舞台。墙面是场景转场,作品间的间隔像戏剧的呼吸,灯光与动线则牵引情绪。他比喻:「展览就像是一出戏剧,你需要有开始、有起伏、有高潮、有收束。」 他将展览视为三维叙事体观众透过身体移动建构故事。他分享这种节奏与空间感知来自剧场导演经验:如何设计悬念、安排进退场时机、让观者沉浸其中。对他而言,每件作品都是舞台上的演员,与观者在展场中共同完成叙事张力。

文字|王颢烨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5/13
聚光灯下 In the Spotlight 演员

廖原庆 表演,是他选择做一辈子的事

廖原庆的身分是多样的,就如我们熟悉「部分的他」是一位演员,得扮演不同角色。 他与梁皓岚主持的Podcast节目「善岚庆女」已迈入第6季,有不同领域的听众因声音认识这名剧场演员。近期作品《上梁_下工后的修罗场》(后简称《上梁》),他同时是编剧与演员;不过,编导经验其实来得更早,是娩娩工作室《米蒂亚:一则台湾新闻》,而这更源于他的另一个身分高中表演艺术老师,因为此作最初是他协助学生创作的。此时的廖原庆,又指了指挂在墙上、即将演出的《骚动之川》海报,笑说主视觉是由他设计的。 这些事情多半环绕著「剧场」,所以廖原庆说他从研究所开始,就把自己定义为「剧场工作者」,不打算被其中一种状态绑住,只要「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可以看见一个比较舒服的自己」。 「我在我的自由里面稳定的发展。」廖原庆这么说。「自由」与「稳定」两个看似矛盾的字眼,在他的剧场生活里实践。

文字|吴岳霖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5/12
焦点人物 演员、音乐人

黄韵玲 早一点或晚一点,我或许就不会去演

在今(2025)年初搜寻「黄韵玲」的相关新闻,会出现她在2024年10月1日生日这天,发行33年专辑《平凡》的黑胶复刻作为给自己的生日礼物,家人同事也到场陪她欢度60岁生日;再过一阵子,则有周刊报导她接任台北流行音乐中心(后简称北流)董事长后,边做边学地替中心打好基础、推动各项活动。同时,还有绿光剧团尘封16年的《人间条件四》,终于邀集原班人马黄韵玲、林美秀和陈希圣的回归加演消息。 黄韵玲最近一次演舞台剧,也已经是2016年的《人间条件一》,那时考量演员年龄与体力因素,剧团曾宣布可能是原班人马最后一次同台;时隔9年,作为《人间条件》固定班底的黄韵玲又回到舞台上,她的想法很简单:「大家本来就各自忙碌,能跟美秀和希圣再次同台,吴Sir(吴念真)的时间也可以,当然要参与啊!」

文字|田育志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5/05
聚光灯下 In the Spotlight 编剧

蔡逸璇 与歌仔戏在彼此的世界实现自我

第一次认识「蔡逸璇」这个名字,是疫情期间少数顺利登场的《赵氏孤女》读剧演出。 向来以演员为主、剧本为辅的歌仔戏,竟然会有「读剧」,本身就是件神奇的事。文本将传统故事《赵氏孤儿》改了设定,主角由男转女又女扮男装,一方面挑战了古典叙事建构于父系伦理的个人身分与社会价值,另一方面也对应歌仔戏多由女性出演男性角色的表演体系,戏里戏外都让人眼睛为之一亮,既松动歌仔戏行之有年的「规矩」,却又好似向其致敬。 要说是蔡逸璇是有意识地选择「革新」歌仔戏,不如说是歌仔戏自己找上蔡逸璇。

文字|白斐岚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4/23
焦点人物 演员、歌手

杨大正 再一次,献出真心地唱著

一个艺术家的底气是不是从奖项挣来的?接连拿过金曲奖、金钟奖,杨大正的歌手╱演员双栖生活,在近年来逐步被更多人认识。不过,早在更之前他就站稳了自己的步伐。「奖项的重要,因为那真的是对认真做艺术的人很大的鼓励,无论音乐或者戏剧上的都是。」杨大正说,即便如此,他更明白即便没有奖项的肯定,一个人投注的时间,「也会让你在那个领域当中,磨练出创作者的底气。」

文字|郝妮尔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4/17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聚光灯下 In the Spotlight 布袋戏主演

吴声杰 闯进不孤独的布袋戏「武林」

布袋戏演师仰赖的是「操偶」与「口白」的技艺。操偶是让戏偶能有动起来的生命,口白则赋予戏偶声音,而剧中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声线也往往由同一位主演担纲。不过,演师多数时候藏在戏台后头。但随著现代剧场的介入,演师的「现身」成为全新课题,也是多数布袋戏团陆续尝试的创作方法。其中,台北木偶剧团大概在2019年前后开始有此尝试,借此去找寻人与偶间的共鸣,以及两者存在于舞台的平衡。 身为台北木偶剧团主演之一的吴声杰,不只是从戏台里头走向舞台前方,被喜爱看布袋戏孩子们称为「猴子哥哥」;他更是在大学之后才接触布袋戏,进而从一名二胡演奏者,闯进布袋戏这片「武林」,随著无数位门派宗师、或民间高人,持续进化成现在的青年好手。

文字|吴岳霖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4/14
艺号人物 People 作曲家

奥古丝塔・里德・托玛斯 拥抱世界,让万物化作乐音

33岁即获邀担任芝加哥交响乐团驻团作曲家,并长达9年(1997-2006),同时亦为全美多个音乐机构董事会成员,其中包括曾任美国艺术暨文学学会副会长,作曲家奥古斯塔.瑞德.托马斯(Augusta Read Thomas) 的经历,不仅能看见她在作曲上的丰沛能量,其活力也不断渗透到音乐厅以外。究竟是什么样的养成背景与创作观,让她走到了当代乐坛如此独特的位置? 把握她今年作为第4届卫武营国际音乐节驻节作曲家的机会,特别安排了这次专访,透过其亲自分享,带你感受托玛斯「强风」(Gusty,朋友对她的暱称)的魅力。

文字|吴毓庭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4/09
艺号人物 People 法国创作型手风琴家

李查.盖利安诺 纵横音乐世界 让手风琴「无所禁忌」(上)

作曲,不是职业,而是热情! 盖利安诺。 对我而言,手风琴是吊著肩带的史坦威 现年75岁的李查.盖利安诺(Richard Galliano),出生于法国南部风光明媚的坎城,16岁代表摩纳哥公国于西班牙瓦伦西亚市(Valencia)参赛,赢得「手风琴世界联盟」大赛(CMA)青少年组第一奖,隔年于法国加莱市(Calais)再度赢得CMA大赛成人组第一奖,并三度取得法国最高荣誉的音乐胜利奖(Victoire de la musique),也是现今唯一一位获得德国古典唱片老牌「德意志留声机」(Deutch Grammphon)录制专辑的手风琴与班多钮琴(Bandonon)演奏家。日本大师小林靖宏(Yasuhiro Kobayashi)曾说:「盖利安诺改变了手风琴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谈手风琴在『盖利安诺之前』与在『盖利安诺之后』。」的确,在盖利安诺录制的70多张唱片里,让人看见这项乐器演奏的多样性与精湛性,曲目从古典、爵士到法国香颂,还有在不同乐种之间的跨界改编,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法国广播电台(Radio France)亦称誉:「盖利安诺是第一位打破爵士与手风琴之间界线的演奏家,从此,手风琴再也无所禁忌了。」 在他的手中,手风琴不再是刻板印象中的「贫民钢琴」(piano du pauvre)乐器,而是一种讲究技巧与诗意的音乐艺术。 法国晚上8点半,葛利安诺搁下正在作曲的工作,开始在电话那头侃侃而谈自身的经历与对音乐的热爱。回首自己的音乐之路,盖利安诺认为他的父亲手风琴家吕西安.盖利安诺(Lucien Galliao,1926-2018)对他影响深远。在父亲的启蒙与循循诱导下,4岁的盖利安诺开始学习手风琴,从此爱上这项乐器,并很快地走向手风琴家之路。现今写在盖利安诺个人网页上的中国俗谚:「家财万贯,不如一技在身」(注1),正是父亲当年对他的教导。其后盖利安诺进入尼斯音乐学院,除了手风琴,也学习和声、对位法与

文字|廖慧贞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4/07
艺号人物 People 法国创作型手风琴家

李查.盖利安诺 纵横音乐世界 让手风琴「无所禁忌」(下)

盖利安诺表示:「手风琴在1960年前一直是个很受欢迎的乐器,尤其是在法国。比利时手风琴家居斯.维哲(Gus Viseur,1915-1974)与当时其他音乐家如法国爵士吉他手金格.莱恩哈特(Django Reinhardt,1910-1953)时常合作演出,他们以法国爵士且前卫的方式来诠释法国香颂。在美洲也有摇摆乐之王单簧管手班尼.古德曼(Benny Goodman,1909-1986)。我们现在最常演奏的还是1935年居斯.维哲这时期的作品。然而,在60年代,兴起一股反动潮流与世代冲突。此时,糟糕的摇滚乐流传到法国,手风琴不再流行。当时我只有10岁,目睹父亲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能为力,因此,终其一生,我想要还给这个乐器一个公道。我在萨尔兹堡的莫札特基金会音乐厅(Mozarteum)与著名的室内交响乐团 「加美拉达」(La Camerata)一起演出,也在义大利西西里岛的巴勒摩(Palerme)市与爵士大乐团合作,目的就是要让大家听到手风琴。然而,直到现在,仍是一项挑战。」

文字|廖慧贞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4/07
艺号人物 People 演员

林子恒 每次表演,就是交出当下能挖掘的东西

在剧场看见林子恒,多半时间他都不全然是「林子恒」。 他是《春眠》里的丈夫林正阳,在面临妻子失智与关系断裂的痛苦中,终能得到救赎;他是《父亲母亲》里的父亲米粉,同时也是出柜跨女的Diva;他还是《灰男孩》里的所有角色,以一人之力撑起全剧演出。 即使下了舞台,在演员之外,他依旧有多重身分,是老师、伴侣、儿子,也是自己。或许并不是因为他是剧场男神所以善于百变,而是每个变化的面向与个性,才构成林子恒。

文字|田育志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3/30
艺号人物 People 匈牙利小号演奏家

贾柏.柏多契基 带著好奇之心,游艺于古典与创新

贾柏.柏多契基,一位活跃于国际舞台人物的匈牙利小号演奏家,他技艺超群、多才多艺,集演奏、编曲、教学于一身,多年来凭著扎实的演奏技术,独到的艺术观点,勇于尝试新的挑战,曲目持续推陈出新,曾与许多指标性的演奏家、乐团合作,亦经常为当代作曲家新作进行世界首演。 从9岁开始与父亲学习吹奏小号,先后毕业于布达佩斯的利奥.维纳音乐学院(Le Weiner Conservatoire)和弗朗茨.李斯特音乐学院(Franz Liszt Academy of Music),贾柏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演奏家,也致力于音乐教育,他自2010年起担任李斯特音乐学院的小号教授,致力于培养下一代音乐家。 家是起点,也是艺术情感的延续 出生于匈牙利的塞格德(Szeged)的贾柏,其音乐之旅始于父亲送给他的一支小号。父亲是小号演奏家和铜管乐器教师,小贾柏从小在家中耳濡目染,但年幼的他并不觉得自己会以演奏小号为职业,「成为独奏者对我来说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我只是按部就班地练习,我的职业生涯其实是一步步开始的。」 父亲的教导,给予他充分的自由去尽情发挥,其实是引导他,演奏乐器能从过程中养成独特的感知能力,必须敞开心胸,并且充满好奇、虚怀若谷,养成了贾柏不辞涓滴的信念,耕耘不辍的精神,也成为日后坚持艺术理念的基石。 大赛得奖,成为走上职业生涯的契机 对很多年轻演奏家来说,比赛是音乐事业的起跑点,也是逐鹿中原的关键点。20岁生日那天,贾柏在「日内瓦国际比赛」(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CES in Geneva)获得了第3名佳绩,这是很大的鼓舞,让他决定以演奏小号为职业,遂为最美好的弱冠之礼。 或许,20岁立志成为职业音乐家的决定来得有点晚,但并不代表他的技巧养成输在起跑点。尔后,贾柏在慕尼黑ARD音乐比赛、第3届莫里斯.安德烈国际小号比赛(International Maurice Andr Competition in Paris)等屡获大奖,开启了他的国际视野。虽说贾柏是在这些比赛中建立了知名度,但他更珍惜的是这几场比赛所建立的机缘。 在这些指标

文字|刘马利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