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柏豪(李佳晔 摄)
特别企画 Feature 孵梦,艺起来╱两厅院长期驻馆艺术家

纪柏豪 声音科技 带来深层感知

创作涵盖了流行音乐、影视配乐、电声作品,展演场域不在音乐殿堂,却选择国内外的展览、艺术节与研讨会演出,纪柏豪多样而丰富的声音创作,让他被《数位时代》杂志评选为台湾「七个无法定义的跨领域艺术新星」之一。这次他将在驻馆两厅院期间尝试多声道创作,并结合手机进行互动,「创造更即时的、个人的、现场的互动与聆听体验。」

创作涵盖了流行音乐、影视配乐、电声作品,展演场域不在音乐殿堂,却选择国内外的展览、艺术节与研讨会演出,纪柏豪多样而丰富的声音创作,让他被《数位时代》杂志评选为台湾「七个无法定义的跨领域艺术新星」之一。这次他将在驻馆两厅院期间尝试多声道创作,并结合手机进行互动,「创造更即时的、个人的、现场的互动与聆听体验。」

要了解一位艺术家,必得从他的作品看起。纵览纪柏豪的过往,担任过乐团乐手、撰写文章之外,音乐创作从编曲、纯音乐到商业制作皆有。再深入研究,他的创作涵盖了流行音乐、影视配乐、电声作品等等。换个角度看,他一样以声音作为媒介,却不限在音乐厅堂里呈现,而是选择国内外的展览、艺术节与研讨会演出。从听觉、视觉、触觉等多重感官的交叠。再看看他使用的生成式音乐、资讯声音化、自体运作系统与介面的创作模式……不难理解二○一七年,他为什么获得《数位时代》杂志评选为台湾「七个无法定义的跨领域艺术新星」之一。

多声道的坚持与困境

不过无法定义,并不代表他喜爱标新立异。二○一四年在荷兰动态媒体中心所做的《声伏效应》,用光的动能透过喇叭发出声响,以植物盆栽来扩音。又如二○一七年获得「台北文创天空创意节」优选的作品《忆忆。喃喃》,收集街头机车汽车、交通号志等的各种噪音及日常光源,并且搭造互动小屋,让声音与灯光在民众踏阶梯、荡秋千、敲桌面等动作,找寻生活中不被注意的景象,设计中与自己、甚至与艺术家的思想交会。访谈中,他洋洋洒洒地列举自己崇拜的音乐家、令他喜爱的表演,但问他是否希望跳出他人的框架,做出前所未有的作品?他却反而认为创作来自于模仿,只有认真搜寻参考资料,透过爬梳脉络、参考前人智慧,才能站在巨人肩膀上更进一步。「我不觉得现在还能有什么崭新的『独创』,」他说:「如果这么想,那通常只是因为看得太少。」

台大经济系毕业的纪柏豪,因缘际会地走上音乐之路。对于音乐录音器材了若指掌,不但上台表演,更成为签约的词曲创作人。在独立音乐圈窜起之时,为唱片公司工作多年,直到接触当代艺术后,才发现在这个领域从流行音乐跨过来的人不多。

出国念书时,令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以多声道为规格的必修实作课程。他笑说,之前在流行音乐的制作,都预设音乐就是立体声规格,没有想过为什么,就已经开始这样做了。后来才知道原来音乐在被记录与再现的各种环节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可能。回台之后,他希望能够继续尝试多声道创作,只不过,与剧场合作所遇到的困难包括当时台湾还没有太多场馆有对应的设备,以及制作预算限制,导致剧组往往不会将多声道列为首选规格。纪柏豪笑说:「后来利用几次在澳门的委托,尝试自己搭建了八声道、十六声道等规格,最近好不容易商谈到厂商的器材赞助,希望能在两厅院驻馆期间持续发展……」

探索声音  也探索人

比起这些规格上的窒碍,纪柏豪的想像更为自由:「我想用多声道空间,结合互动,做在手机上!」以往互动都需要一些昂贵的感测器,但后来他想,是不是可以使用大家都有的东西,不陌生、每天使用、并且介面清楚?以这个方向推测,手机,无非是最合适的物件。当然,这样的模式已经有人做过,但是事先下载app的手续太繁杂,于是他从去年在英国驻村开始,就提案将互动写在网页上。因此手机只要开网页就能够参与,甚至他正在开发控制所有观众的手机发出各种声响,让观众席的声音也变成表演的一部分。他雀跃地说:「我觉得有一点诗意的地方,就是因为使用网路,致使远端用户也能参与展演,甚至与现场互动。」

以往没有面对面就无法交谈,但现在不但能够聊天,更能看到影像。这样一个空间与时间的差距被压缩下,人们离不开手机电脑,资讯大量输入脑袋的现象……才是他想要探讨的内容。当然,这么做并非为了炫技,而是为了讨论科技的进步与数位文化发展之后,人们沟通方式的微妙变化。不管未来他选择演出或展览来传递理念,他的宗旨就如同他所说:「经由科技辅助来探索声音、空间与感知,创造更即时的、个人的、现场的互动与聆听体验。」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人物小档案

  • 伦敦大学金匠学院音乐硕士、台湾大学经济系学士。
  • 曾为乐团乐手,以声音为创作媒介,作品可见于国内外展览、艺术节与研讨会。
  • 曾入选国艺会「海外艺游专案」、云门舞集「流浪者计划」,并于荷兰V2动态媒体中心、西班牙Laboral艺术与创意产业中心、英国FACT创意科技基金会等科技艺术机构驻村。
  • 除创作外,亦广泛参与教育推广、跨界合作与表演艺术项目,文章散见于纸本与网路媒体。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