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总编辑的话 Editorial
专栏 Columns
- 演员的库藏记忆
- 讲古X舞思舞想
- 一字一剧场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编辑精选 PAR Choice
艺号人物 People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 精采文章试阅 殖民母国的印记 反映社会的工具 莎士比亚与印度 / 文字 梁文菁 清大外文系副教授 / 34
- 回到源头 寻找现实的启示 受印度文化启发的当代剧场作品 / 文字 王世伟 巴黎第三大学剧场艺术博士 / 36
- 宝莱坞莎士比亚 深刻融入社会脉络 印度电影导演巴度瓦的「莎剧三部曲」 / 文字 但唐谟 影评人 / 40
- 创作融汇东西古今 从多元孟买迈向国际 关於印度团体剧场 / 文字 梁文菁 / 42
- 专访《第十二夜》导演阿图.库玛 从自身源流 找到喜爱与真实的戏剧 / 文字 许仁豪 中山大学剧艺系助理教授、上海艺术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 46
即将上场 Preview
企画特辑 Special
特别企画(一) Feature
- 2016表演艺术回顾 / 文字 本刊编辑部 / 58
- 新地标节目精采 余各场馆工期延宕 现象1:台中国家歌剧院正式开幕,启动中台湾艺术潮 / 文字 赖家鑫 乐评人 / 60
- 指环相关制作频繁 今年盛况只是「巧合」 现象2:处处华格纳,台湾歌剧要起飞? / 文字 李秋玫 / 62
- 全面刺激文化震荡 重新思考自我定位 现象3:与国际导演合作,启发台湾演员什么思考? / 文字 莫岚兰 / 64
- 在剧组内打造创作对话 委制共制助长相关需求 现象4:「戏剧顾问」角色浮现,丰实了创作厚度? / 文字 陈茂康 / 66
- 洄游后重新认识土地 演出推广寻共享 现象5:走出台北,艺术家驻地扎根 / 文字 吴思锋 / 68
- 超越有距离的观演关系 空间文本说更多故事 现象6:特定场域表演,打开剧场的多样可能 / 文字 吴思锋 / 70
- 精采文章试阅 脚踏实地拚艺术 人才需求僧少粥多 现象7:不再编导至上,「制作人」时代来临? / 文字 陶维均 / 72
- 打破「美」的框架 寻索如何成为「人」 现象8:邀请素人跳舞,编舞家在想什么? / 文字 樊香君 舞评人 / 74
- 找老师找舞台 为「接班人」打造未来 现象9:前辈大师纷凋零,传统戏曲界展开新世代培植 / 文字 陈淑英 / 76
- 表演愈来愈「真」 虚实疆界模糊难辨 现象10:身体的真实展演,是表演艺术还是行为艺术? / 文字 刘纯良 表演艺术评论人 / 78
- 精采文章试阅 PAR People of the year 朱宗庆 台湾的荣耀 也荣耀了台湾 / 文字 本刊编辑部 / 80
- 精采文章试阅 PAR People of the year 蔡博丞 国际舞坛新星 创制并重昂然前行 / 文字 本刊编辑部 / 82
- 精采文章试阅 PAR People of the year 刘建帼 不拘传统多元挥洒 翻转故事独树一格 / 文字 本刊编辑部 / 84
企画特辑 Special
演出评论 Review
新锐艺评 Review
回想与回响 Echo
- 歌剧演出面面观 由两个《莱茵的黄金》谈起 / 文字 罗基敏 台师大音乐系教授 / 94
- 历史时空与音乐版图的错位 从「约第.沙瓦尔与晚星廿一古乐团XX漫步的心音朝圣者」谈起 / 文字 张宜蓁 民族音乐工作者 / 98
企画特辑 Special
聚光灯下 In the Spotlight
话题追踪 Follow-ups
纪念大师 In Memoriam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艺视窗 News
艺活志 Behind Curtain
- 专栏 Viewfi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