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斯特麦耶《人民公敌》的北京演出演成一出政治事件。(Arno Declair 摄 Schaubühne Berlin 提供)
北京

《人民公敌》事件 政治戏的政治后果

九月上旬,德国柏林邵宾纳剧院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欧斯特麦耶执导的易卜生经典《人民公敌》,其中一场与台下观众互动的桥段,因为观众的发言触动了政治敏感神经,引发后来几场删戏、接著南京演出取消的状况。这个事件也引起德国驻华使馆和歌德学院的关切,不过,很多人的疑问则是,在国家大剧院发生这么敏感的事,是审批出了什么问题吗?

九月上旬,德国柏林邵宾纳剧院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欧斯特麦耶执导的易卜生经典《人民公敌》,其中一场与台下观众互动的桥段,因为观众的发言触动了政治敏感神经,引发后来几场删戏、接著南京演出取消的状况。这个事件也引起德国驻华使馆和歌德学院的关切,不过,很多人的疑问则是,在国家大剧院发生这么敏感的事,是审批出了什么问题吗?

九月六日至八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的《人民公敌》最终成了一场政治事件。

这出由德国柏林邵宾纳剧院(Schaubühne Berlin,台湾译为「列宁广场剧院」)艺术总监、知名导演欧斯特麦耶(Thomas Ostermeier)执导的易卜生经典名剧,原本就受到极大的期待,但因剧中设计了一段与现场观众互动对话的场景,爆出敏感言论,引起剧院方紧张,紧急与剧团协商,在之后的两场演出中取消了这一场景,并且停售未卖出的票券,同时启动网络控制机制,删除了绝大部分相关的剧评与议论。同时,原订于九月十三、十四日于南京江苏大剧院的两场演出,剧院方以舞台设备故障为由取消演出。

舞台上下的互动  不同社会型态的误读

这个事件也引起德国驻华使馆和歌德学院的关切。虽然此事以删戏及取消演出落幕,但据邵宾纳剧院总监Tobias Veit接受《德国之声》专访的稿中所言,双方协商的过程是友好的、对于不同社会环境的理解,因此相互妥协解决了当前的演出问题,未来的合作仍然会继续,这是令人欣慰的,也让人对大陆的艺术管理人员刮目相看。不过,很多人的疑问则是,在国家大剧院发生这么敏感的事,是审批出了什么问题吗?

一八八二年完成的剧本,竟然在一百卅六年后让北京观众说出了自己想说而不太能在公开场合说出的话。导演的设计是这样的:主角斯多芒克医生发现哥哥所经营的浴场水源和饮用水源被污染,他在市民大会上演说,希望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这场戏成为演员与观众的现场互动。演员问观众是否支持斯多克芒医生公开水污染的真相以及为什么支持?观众则踊跃、热烈但无序地回以:我们希望有言论自由、媒体不讲真话、政府一样不负责任等等,可以想见,以中国目前的国情,这样的场景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

吊诡的是,易卜生在《人民公敌》中想表达的是真理在孤独者(剧中名言:最孤立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人)手上,批判群众是盲目的,欧斯特麦耶版虽然用的是另一套表达路径,但并未脱离原意,而互动场景北京观众的反应,不也正是一种盲从吗?有些剧评其实看到了这一点,认为「明明就是一场词不达意的、幼稚的、情绪化的互动」、「禁演慎言的闹剧」、「怀著巨大心灵饥渴的观众如何强借他人之酒杯,浇自我胸中之块垒……它只是一个误会」,不同社会型态所造成的误读与误解,应该是导演设计这个场景所想要的,而不是讨论社会问题的效果。

是政治剧  但也是艺术剧

与此同时不能忘记的是,虽然这是一出政治性很强、也极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剧,它仍然是一出艺术性极高的舞台表演,充满后现代性的涂鸦墙的舞美,摇滚乐与情绪的节奏,以及以主角向妻子投了一瞥意味深长的眼神作为开放式的结尾等等,这些都与欧斯特麦耶借易卜生的文本讲他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讲他对西方资本主义与文明形态的反省融合在一起。至于有些剧评所说的「德国社民主义的小资试图给中国观众上一堂政治课,结果突显了舞台和观众席彼此的无限疏离。」或是「易卜生的《人民公敌》没必要再演了,我们该创作此时此地的『人民公敌』了。」则推开欧斯特麦耶版《人民公敌》作为艺术作品的独立存在,让自己陷入政治漩涡之中。

欧斯特麦耶版的《人民公敌》二○一二年首演,六年来在许多国家巡演,观众都从中看到了自己身处的当下景况,在互动中的表达方式纵使有所不同,但诉求一致。北京《人民公敌》事件恰恰印证了日裔美籍政治学家福山(Francis Fukuyama)提出的「历史终结」说法,他认为以自由与民主为核心价值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与文明形态是人类最终的选择。由中国崛起反观西方,自由与民主和国家能力的发展或许很难达到平衡,但人们对人生而有之的自由,及国家应赋予国民的参政权的期待,不会因不同的政治意识形态而转移。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