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飛行的荷蘭人》第一幕,被岩石包圍的海岸,1878 年時的布景設計。(取自Wiki Commons )
PAR你不知道?!

關於《飛行的荷蘭人》的8個不可不知

在華格納浩瀚而深邃的創作宇宙中,《飛行的荷蘭人》是一座關鍵的轉折燈塔,這部早期代表作不僅奠定了他邁向「樂劇」理想的基石,更以極富戲劇張力的傳說題材,探問愛、命運與救贖的永恆課題。從幽靈船的漂泊寓言,到主導動機的初試身手,再到結尾版本的多重詮釋,本篇文章將引領讀者從歷史、音樂與劇場角度,全面認識這部被譽為「華格納最佳入門磚」的經典之作。

在華格納浩瀚而深邃的創作宇宙中,《飛行的荷蘭人》是一座關鍵的轉折燈塔,這部早期代表作不僅奠定了他邁向「樂劇」理想的基石,更以極富戲劇張力的傳說題材,探問愛、命運與救贖的永恆課題。從幽靈船的漂泊寓言,到主導動機的初試身手,再到結尾版本的多重詮釋,本篇文章將引領讀者從歷史、音樂與劇場角度,全面認識這部被譽為「華格納最佳入門磚」的經典之作。

NSO歌劇音樂會《飛行的荷蘭人》

2025/7/11  19:00

2025/7/13  14: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1. 取自歐洲傳說的劇情

華格納的《飛行的荷蘭人》(Der fliegende Holländer,以下簡稱《荷蘭人》)初稿完成於1841年,是其邁向個人音樂風格的重要里程碑。劇情取材自歐洲傳說:一名遭天譴詛咒的荷蘭船長被迫永遠漂泊,每隔7年方能上岸,唯有一名女子忠貞不渝的愛才能解救他。這樣的命運設定深深觸動年輕的華格納,並成為他探索「音樂戲劇」(music drama,簡稱「樂劇」)理念的創作起點。

2. 從歌劇邁向「樂劇」的第一步

《荷蘭人》的創作仍保留浪漫歌劇傳統的詠歎調、合唱等元素,但卻已可窺見「樂劇」理念的雛形。劇中的「漂泊」、「荷蘭人」、「救贖」等主題旋律,雖未發展成《尼貝龍指環》那般複雜交織的主導動機網絡,卻已具象徵與戲劇提示功能,預示往後主導動機(Leitmotiv)技法的發展。

四界看表演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