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宜瑾(林科呈 摄 国家两厅院 提供)
聚光灯下 In the Spotlight

北管引导,从土地长出自己的身体 访《吃土》林宜瑾

「散到甲土,才知土好食。」

从小生长于西螺福兴宫一带,编舞家林宜瑾从个人的文化经验出发,延续多年来透过田调寻找身体的探索路径,回归土地的温度跟气味,在深耕「『ㄢˋ』身体」的路上,开启与北管乐飞天钻地的碰撞和对话。

循著北管南北喧哗,《吃土》将敲响通达天地的意识和能量,唤醒你我身体的根,吃土的人生。

「散到甲土,才知土好食。」

从小生长于西螺福兴宫一带,编舞家林宜瑾从个人的文化经验出发,延续多年来透过田调寻找身体的探索路径,回归土地的温度跟气味,在深耕「『ㄢˋ』身体」的路上,开启与北管乐飞天钻地的碰撞和对话。

循著北管南北喧哗,《吃土》将敲响通达天地的意识和能量,唤醒你我身体的根,吃土的人生。

林宜瑾《吃土》

本节目获108年度台北市政府文化局-表演艺术专案补助-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创意节目前期展演计划补助

Q:这次想要在作品中实验什么?

A:身体。我这五年发展一个叫「『ㄢˋ』身体」的身体计划,就是为了想要找到跟自己文化相关的身体是什么,怎么样在这个文化的推进底下跳舞。

这个实验跟研究是一直在进行的,而这次的作品最重要的就是跟北管的合作吧!北管其实在台湾已经两百多年了,一直在庙会中出现,即使北管音乐没有放在正规教育里头,但却一直在民间底层不断的活络。我想实验与这个音乐碰撞时,能不能去创造一个身体是可以跟这个音乐对话的?我希望当观众来剧场看这个作品时,可以重新的理解北管,或重新去定义北管在这个时代的位置。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人物小档案

借由长期深入贴近自身的文化进行田野调查,培养自己编舞的视野。透过在地文化、语言、饮食、环境、社会历史等背景看见身体运动的本质,而能不分科班/业余和同一群舞者合作多年,共同思考身体身为灵魂的载具,我们要如何舞蹈,如何创造,开启长期的研究与对话。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