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圆剧团学习弄铙和高跷阵,今年呈现了作品《悲伤ㄟ曼波》。(林韶安 摄)
特别企画 Feature 2019表演艺术回顾/现象观察.趋势探索 现象9:跨学科激荡触发,艺术家企图翻转思考

跨域知识为参照 寻索多重整合与辩证可能

在「跨界」已成日常,多元媒介与形式在表演艺术中同台并陈也司空见惯的今日,艺术家的「跨」,却也跨出新的方向。今年已可见一些创作上借重另一知识领域重新思考创作的转向,如出身学院体系的马戏工作者向民俗仪式身体取经学习,舞蹈工作者接触科学文本以激发创作思考等。可以看出艺术创作也在思考如何消除学科的界线划分,培养在不同知识领域间比较、分析、整合、全观的能力,回到知识总体以建构美学方法。

在「跨界」已成日常,多元媒介与形式在表演艺术中同台并陈也司空见惯的今日,艺术家的「跨」,却也跨出新的方向。今年已可见一些创作上借重另一知识领域重新思考创作的转向,如出身学院体系的马戏工作者向民俗仪式身体取经学习,舞蹈工作者接触科学文本以激发创作思考等。可以看出艺术创作也在思考如何消除学科的界线划分,培养在不同知识领域间比较、分析、整合、全观的能力,回到知识总体以建构美学方法。

当代剧场的跨领域(interdisciplinarity)概念,以华格纳的总体艺术为开端,强调综合媒材的统一性是为创作上的理想,到廿世纪初的前卫运动,借重艺术范畴之外的日常与异质,作为挑衅与颠覆的元素。一九二○年代德国剧场导演皮斯卡托(Erwin Piscator)已思考与实践多媒体的思辨性,其左翼立场的报告剧以电影、幻灯、输送带、活动舞台等技术革新的手法,意图让历史和现实中的人物同时在舞台上各自表述,创造现代剧场的历史辩证。互媒介性的概念对对布莱希特影响甚大,史诗剧场的多媒体是为了开发媒材彼此的陌生化和疏离。而梅耶荷德的「怪诞」和「生物机械论」,亦是融入马戏、偶戏、民间技艺和构成主义的身体概念,发展出「完全剧场」,挖掘具有威胁性的问题,要求观众对戏剧动作保持双重态度的思辨。

跨领域的美学思考,过去在于外援其他类型以推翻单一形式的固著,有其相对、二元的操作;不过,台湾一九八○年代的小剧场,在朦胧未定形的实验与摸索下,是以整体的艺术概念来面对社会现实进行创作。而后至新媒体、科技艺术的类别出现,今日剧场的跨领域创作,大部分强调的在于多元媒材和多重感官的统整,而非异质性的复数碰撞,科技技术呈现剧场中身体如何表现虚化与痛感的可能,以及数位感光模式涉及视觉对思维和感知机制的重塑与箝制。

媒材和艺术类型在剧场里的整合自有其历史,但回应到现在学院机构、文化政策、市场导向中的分类机制,「跨」更多时候成为一种策略性的手段;特别是二○一○年文建会开始举办「科技与表演艺术结合旗舰计划」,正式宣告剧场进入数位时代。因此我们讨论的「跨」仍处于技术和手法上的统御,却少论及其他学科知识跨域上的取径和影响。以下试举几例,归纳今年一些创作上借重另一知识领域重新思考创作的转向,出发为何。

透过不同知识系统  打破僵固身体语汇

一是对于学院派身体训练系统进行反思,特别是感到身体语汇上的不适应,而发起回到庶民文化现场田野、研调民俗仪式身体的计划,分别是坏鞋子舞蹈剧场取径牵亡歌阵、圆剧团学习弄铙和高跷阵,试图透过民俗身体和丧葬仪式中的生命宇宙观,破除学院身体的不自在和限制。其中尤以台湾当代马戏的表演者多出身于台湾戏曲学院民俗技艺系,学校曾属军方的国家意识形态还未完全解放,在身体技艺的训练建制上多与复兴中华文化正统性有关,只重套式技巧却少有独立思考空间,令台湾马戏创作者离校后,多须经过身体语汇重新打破的阵痛期。同样对此感到焦虑的FOCA马戏团,除了与视觉艺术家合作,更从剧团所在地社子岛所面临的都市发展问题开始研究社会生态系统,直接从河滨聚落的拆迁争议思考马戏身体的对话关系,从而颠覆传统马戏的炫技思维。

意识到原有技巧上的僵化与局限,圆剧团和FOCA马戏团所做的尝试,在于将身体语汇的开发和技巧训练重新放回民间的社会脉络,填补身体文化的知识,尽管这些身体系统的转化仍属初阶,但透过另一知识系统,至少开启马戏身体诠释精神流变和消失之感的可能,从而意识到马戏身体不能停留在奇观化的危险。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年鉴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