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男班的《牡丹亭》,演员不著粉墨,不上彩妆,水袖水衣,点到为止。(全男班 提供)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上海:男色消费?复原古典? 全男班素颜《牡丹亭》引争议

近期在上海引发话题的演出「全男班.素颜昆曲《牡丹亭》」,整场演出没有名家名角,唯一的看点是舞台上所有的演员都是身高一八○以上的青年男性,且不著粉墨,不上彩妆,水袖水衣,点到为止,完全以真面目示人。发起人金谷表示全男班是种美学概念,是为呈现更纯粹精采的表演,但也有学者表示这是噱头大于实质,甚至被视为男色消费心理在作祟。

近期在上海引发话题的演出「全男班.素颜昆曲《牡丹亭》」,整场演出没有名家名角,唯一的看点是舞台上所有的演员都是身高一八○以上的青年男性,且不著粉墨,不上彩妆,水袖水衣,点到为止,完全以真面目示人。发起人金谷表示全男班是种美学概念,是为呈现更纯粹精采的表演,但也有学者表示这是噱头大于实质,甚至被视为男色消费心理在作祟。

岁末的魔都上海,最是演出市场红火的时节。在各个剧院此起彼伏的掌声和彩声中,一场异乎寻常的演出,却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也引起了一番别样的热议和争议。

全男班演出「复古」  褒贬互见

这场名为「全男班.素颜昆曲《牡丹亭》」的舞台演出,从登上上海大剧院(中剧场)开始,就引起了坊间的关注。尽管没有大版面的宣传行销,但上座几乎客满。整场演出没有一位名家名角,唯一的看点是舞台上从杜丽娘到春香,从夫人到老爷,所有的演员都是清一色身高一八○以上的青年男性,因此这出《牡丹亭》也被戏称为「海拔」最高的昆曲《牡丹亭》;所谓的素颜《牡丹亭》,也就是舞台上的演员不著粉墨,不上彩妆,水袖水衣,点到为止,完全以真面目示人。「全男班」昆曲班社的发起人金谷对于他的理念解释说:全男班是种美学概念,是为了呈现更为纯粹、精采的表演。其表演风格和目的,只为恢复昆曲最原始的风貌,也就是复原、回归数百年前的明朝旧貌来敷演;因而全男班的演出现场也完全不插电,伴奏只有传统的三弦、笛子,而全男班的优势也体现在这里,即不插电,乾旦的声音照样亮堂,声线甚至可以超过坤旦演员,从第一排到最后一排的观众都能够听清楚。

从客观上来说,全男班《牡丹亭》部分实现了它的演出目的,众多观众也在各种社交媒体上,对它不吝溢美之词。但是这样的演出形态,显然和人们已经习惯了的大师版《牡丹亭》或青春版《牡丹亭》相比,是极其异样和突兀的。因此,它立刻遭到了戏曲界专业人士的批评和质疑。有专家认为,昆曲、京剧虽然曾有全男班演出的传统,但是话剧、舞台剧等剧种的全男班演出,在目前不过是一直吸引眼球的行销把戏和噱头而已,「传统戏曲中的乾旦,无论是唱腔还是身段,都有严苛的规定,但是现代剧种中男性出演女性角色最多不过是形似,远远达不到神似的标准,所以说目前的全男班演出大部分都是噱头大于实质。」

更有学者痛斥,传统戏曲中全男班演出的出现,是有特定的历史文化因素,而目前市场中的全男班演出则是为了迎合观众的猎奇心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用传统艺术形式包装起来的男色消费心理在作祟,它不仅仅是一种炒作的噱头,更是一种变态的糟粕!也有部分昆曲界人士指出,全男班的《牡丹亭》演出,除了个别之处比较自然,大部分都显得生硬、刻意,特别是一些具有女性特征的细节动作,被男性有意识地刻画演绎,显得不伦不类。不但破坏了健康的昆曲艺术精神,误导了观众的审美取向,也扰乱了戏曲演出市场。

赢得高度关注  市场价值待证明

对于外界的批评和质疑,金谷回应说:「男班的价值,就像恢复了点翠帽子的艺术一样,大家喜欢的话,我可以全国去巡展,大家不喜欢,我可以修好了先放在那里,它是一个资料,等大家明白了它的价值的时候,大家还可以看到。但我相信全男班是有市场有土壤的。」

不过有意思的是,虽然全男班只是一家民间戏曲班社,但它在上海的第一次亮相,就站在了上海大剧院的高度;这是许多国营艺术剧团梦寐以求而难以企及的表演殿堂,它也一下子把自己顶在了风口浪尖;更为吊诡的是,它还将在明年重返上海大剧院,再度上演全男班《牡丹亭》。届时,等候它的是掌声彩声,还是口诛笔伐?非常值得观察!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