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观众飞翔 「双线剧场」的初步构思(张震洲 摄)
话题追踪 Follow-ups

让观众飞翔 「双线剧场」的初步构思

作为线上观众,你的位置就在演出区和观众中间的那一个圆环中,所以是比任何观众更接近演出。你见到演出的每一个细节,亦看到现场观众的投入。然后,你开始移动了,摄影机原来设在一个环形轨道上,导演设计了流丽的镜头移动,高低左右,追随台上的演出。你现在明白了,导演为线上观众选择了一镜到底的体验,镜头的移动也是设计的一部分。你围绕舞台移动,除了看表演,你也看见现场观众,你可以转一转头,看看附近观众们的専注和反应,让你沉浸在剧场的气氛中。

作为线上观众,你的位置就在演出区和观众中间的那一个圆环中,所以是比任何观众更接近演出。你见到演出的每一个细节,亦看到现场观众的投入。然后,你开始移动了,摄影机原来设在一个环形轨道上,导演设计了流丽的镜头移动,高低左右,追随台上的演出。你现在明白了,导演为线上观众选择了一镜到底的体验,镜头的移动也是设计的一部分。你围绕舞台移动,除了看表演,你也看见现场观众,你可以转一转头,看看附近观众们的専注和反应,让你沉浸在剧场的气氛中。

与现场同步的体验

你在家中,准备好要看演出了。线上直播要到晚上八点才开始,七点半你先要戴上虚拟实景眼镜,戴上耳机测试功能。首先,场地接待员在大堂现场欢迎所有线上观众,大家可以看到剧院大堂,现场观众已经陆续来了,有些在大堂等朋友,有些验完电子票就直接入场了。接待员为你介绍今晚演出的时候,你慢慢看看这大堂的环境。接待员叫你试试转转头部,上下左右看看,演出中大部分时间你都可以这样,感受现场的气氛。这剧场你以前来过,是个五百个座位的旧剧场,现在改装成为第一个「双线剧场」,是线上线下同步演出的意思。你获邀作为第一批线上观众,见证第一轮演出。接待员提醒你,全程都要戴上耳机,以得到最佳效果。因为担心有些观众觉得戴上虚拟实景眼镜比较容易累,今晚的演出不会很长:上半场四十五分钟,中场休息十分钟,下半场四十五分钟。因为是现场同步,是不可按停顿的啊,为了得到最佳剧场体验,请先去洗手间。

接待员带你进场,这是一个圆形剧场,骤眼看让你想起古罗马圆形竞技场和现代体育馆的迷你版。表演者被观众围绕著,方形的表演区在中间,和观众相隔几米。观众席的安排让你想起歌剧院的包厢,但却是现代简洁风格。每个包厢完全分隔,里面四前四后共坐八个人,每个座位间有透明玻璃相隔。观众都比舞台高,围绕整个表演区,总共有四层,小山坡似的一层一层斜斜地叠起。包厢外有一层玻璃围栏,既不遮档视线,亦可隔开演出区。你想,虽然新型肺炎疫情已经过去,但这新场地仍是加强了社交区隔,以防疫症卷土重来。由于座位不紧贴密集,整体观众加起来不到六百人,但围拢起来已经有很热闹和温暖的感觉。

灯暗,演出开始。作为线上观众,你的位置就在演出区和观众中间的那一个圆环中,所以是比任何观众更接近演出。你见到演出的每一个细节,亦看到现场观众的投入。然后,你开始移动了,摄影机原来设在一个环形轨道上,导演设计了流丽的镜头移动,高低左右,追随台上的演出。你现在明白了,导演为线上观众选择了一镜到底的体验,镜头的移动也是设计的一部分。你围绕舞台移动,除了看表演,你也看见现场观众,你可以转一转头,看看附近观众们的専注和反应,让你沉浸在剧场的气氛中。

声音也是一个特别的体验,从耳机传来的声音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是环境的声音、演出的声音、观众的声音。随著你的移动,这些声音也移动,让你感到距离,形成了空间感觉的一部分。第二层也是从耳机传来,但是却像是脑海中的声音,就像你在大街上戴耳机听音乐那种感觉。这两个层次的声音,形成一种戏剧性的对比,是你在以前看现场演出时未试过的。

中场休息。

虚拟实景眼镜戴久了真的有点累,现场观众去洗手间时,你也要去松一松手脚,去窗口望望远的东西,让眼睛休息一下。你打开手机的网站,一众网上观众已在讨论区中谈得热火朝天,你现在知道,原来有约两万个线上观众一起在看。最有趣的是很多现场观众也加入讨论,他们很想知道线上观众看到了什么,有人提议剧场在他们的虚位上放置屏幕,同时显示线上的影象,也有人投诉那在舞台前不停移动的摄影机让他分心。

下半场要开始了,讨论区关闭了,大家戴起眼镜,回到现场。大概是习惯了用虚拟实景眼镜,你很快便投入了演出中。那视觉上的现场感,其实是需要习惯的,因为真的和肉眼看的不同。所谓虚拟实景眼镜,原本是为了网上游戏而开发的,为了让玩家有亲历其景的体验,眼镜内的屏幕要起码超过100度的视场角度,而人类双眼的视场角度是120度。市面上的虚拟实景眼镜有些已经做到110度,很有现实的感觉了,但仍不免有些扭曲和不自然,游戏世界里的都是奇幻异景,玩家不介意那种不自然,但这个线上看现场演出的体验,也不是人人能习惯的。

你倒是看得很投入,那个镜头设计,令你连演出者脸上的汗水都看得见,声音效果的设计,比视觉更令你投入在演出中。你觉得自己像个摄影师,又像个舞者,是演出的一部分。然后到了最后,你竟然飞起来了!在一个多小时的演出中,你一直在台前地面,但在最后一场的高潮中。你的主观镜头竟然慢慢升起,在空中漂浮,飞翔,看著下面整个剧场。这个效果是怎样做的出来的?可能导演安排了一个小型镜头,用钢丝吊上去,就让两万个观众一起飞翔起来。

谢幕和鼓掌的时候,你已经回到开始时的位置,看到演出者逐个出场,现场观众起立拍掌,整个晚上,就只有这一刻,你很想亲身在场。因为这一刻是现场演出最重要的一环,是演出者和观众建立直接关系的一个仪式。而这关系,也是剧场存在的原因。

完结之前,接待员回来了。在剧场大堂,在现场观众离开的同时,她向线上观众介绍同步剧场的演出季,节目内容包括讲座、音乐、舞蹈、戏剧和综艺演出。全年的现场票现已开售,至于线上票,他们用会员制的方式收取年费,会员可以看节目季里的每场演出。她说,他们正在国内和国外几个城市筹备「双线剧场」,将会在今年开幕,而且会在线上互联,会员都可以看到。

最后,希望大家喜欢今晚的演出,很多今晚演出的照片和片段,已经在讨论区发放,供大家分享,也请大家多给意见。各位晚安。

你放下眼镜和耳机,立时回到家里的沙发上。深呼吸,想喝杯红酒。

「双线剧场」的初步构思

表演者和现场观众的关系,是表演艺术的核心。这种关系可以是温暖的交流、客气礼貌的欣赏、又或者是热烈的撞激、有时甚至是冰冷的对峙。这关系能在场内形成一种气氛,感染当中每一个人。其实,不单是常见的哭和笑,透过微小的声音,震动,旁人的叹息,远方那观众坐姿的转变,不耐烦的叉手,向前倾的专注,观众在演出中不停地和台上沟通。上过台的人都知道,观众形成的气场一点都不比台上的表演者小。我们去看演出,其实同时在接收这些千变万化的讯息,合成为一个整体的经验。这就是现场感,同样是表演艺术的核心。

线上欣赏永远不能复制这微妙复杂现场感,只能尽量接近。「双线剧场」的想法,就是一次「尽量接近」的尝试。在这构思中,我循三个方向去想:

如何加强群聚感?各种剧场中,圆形剧场,或者四面观众剧场,最能产生「我们在一起」的效果。观众在任何时候都能互相看到。这不仅是视觉上的连结,圆形剧场在听觉上也让观众直接相连,时刻在提醒线上观众他们不在客厅沙发上,而是在现场和大家在一起。

如何模仿现场观众的视点?家里的屏幕无论多大,都不能和人的视野相比,虚拟实景眼镜的目的就要制造现场感。另外,现代观众习惯了电影剪接的效果,对上帝般全知式的视点跳跃已经无新鲜感感,司空见惯。反而,如果给线上观众一镜到底,会移动的视点,会令他们更知道自己是谁,身在那里。因为视点的连贯,也令空间感连贯,就像身处其中,亲自感觉这空间。

如何用声音制造空间感?很多人不察觉,声音比视觉更能制造空间幻觉,人的视觉只有120度, 听觉有360度,我们习惯用听觉来帮助辨认空间。戴上耳机,能隔绝客厅沙发的环境,用声音完全重现剧场的环境。近年已经有一些实验演出,让观众戴著耳机看,效果都很特别,就像给整个观剧体验加多一个内在的层次,那是任何剧场音效都做不到的。

但是,除了模仿以外,还有什么?线上体验的好处不能止于能在家中看,也不应在于它对真实的模仿。它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发展自己的一套美感系统。施展一些现场观众得不到的,线上体验的魔法。这也是这么多年来,科技不断推动艺术的方法。同步剧场是这时代科技的产物,它能突破物理障碍,让观众飞起来,也让观众觉得声音像在脑海中发出来,它能既是虚拟,也是同步同感的现实,这些都是以前无法想像的。

但到底这只是想像,「双线剧场」仍未建出来。

剧场设计是一个古老的工作,两千多年来的人类一直不停在设计剧场。期间科技不断进步,人的身体功能则一直没变,人性亦不变,这就是古希腊悲剧至今仍然直接指人心的原因。我们今天仍在设计剧场,是要为这千年文化,找到适应这个时代的载体。

「双线剧场」只是一个初步构思,企图提出一个剧场方案,去回应这个科技时代,这构思既是关于硬件设施的,亦是关于艺术内容的,也是关于商业营运的。最后,这也关于「你」的。「你」就是这个世代的观众,如果这构思令你有一点刺激,有一点对未来的想像。我相信这个天马行空的构思,很快便会变成现实。

(本文转载自《广东艺术》杂志2020年第4期)

延伸阅读:茹国烈〈这只黑天鹅  加速「新常态」的降临〉,《PAR表演艺术杂志第331期,p.28-30,2020年7月号。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年鉴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