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演员彼得.乌斯蒂诺夫自编自导自演了喜剧《贝多芬第十》。(取自Wiki Common)
焦点专题 Focus 巨人如太阳 照出未来的光—贝多芬250周年诞辰 贝多芬启发的影剧创作

传奇人生重重谜团 舞台银幕探索巨人灵魂

激昂澎湃的浪漫乐章、曲折跌宕的传奇人生,其对艺术、对信仰、对爱情的谜团,都让贝多芬成为后人热爱探索的人物,后世的戏剧、电影创作者也以他为主题或主角,或重现其人生、或邀他穿越时空促膝对话,如电影《永远的爱人》、《快乐颂》与剧本《贝多芬第十》等等,借以「还原」、「再现」这个音乐巨人的伟大灵魂,探讨「爱」这个主题。

激昂澎湃的浪漫乐章、曲折跌宕的传奇人生,其对艺术、对信仰、对爱情的谜团,都让贝多芬成为后人热爱探索的人物,后世的戏剧、电影创作者也以他为主题或主角,或重现其人生、或邀他穿越时空促膝对话,如电影《永远的爱人》、《快乐颂》与剧本《贝多芬第十》等等,借以「还原」、「再现」这个音乐巨人的伟大灵魂,探讨「爱」这个主题。

贝多芬传奇的一生留下的不只是扣人心弦的旋律,更是一个个对艺术、对信仰、对爱情的谜团,这也诱使后人不断反复思量,想透过这些蛛丝马迹「还原」、「再现」这个音乐巨人的伟大灵魂。

电影《永远的爱人》   冲突与妥协中寻求挚爱 

不同于巴赫的庄严、莫札特的优雅,音乐教室里,贝多芬的照片总是呈现一双怒不可抑的眼神和怒发冲冠的形象。到底谁会爱这样的人呢?《永远的爱人》Immortal Beloved(1994)的开场是万人空巷的贝多芬丧礼,据说当年有两万多人参加这场丧礼,再以倒叙的方式重新梳理贝多芬一生的爱与追逐,其中贯穿全剧的就是那三封写给「永远的爱人」的情书。

「音乐的力量能够带领听众进入作曲者的精神境界之中,听者如同被催眠一般,无从选择。」透过与其好友兼秘书安东.辛德勒的对话,《永远的爱人》阐明了贝多芬的艺术观,也透露贝多芬对英雄、对神、对爱情的倾诉与愤怒。最后的《合唱》响起,将音乐表现推至高潮。

电影中弟媳乔安娜最后见贝多芬一面,则是情感的高峰。当贝多芬床卧在床,但仍将姪子的扶养权,转回给生母乔安娜。颤抖的手,在乐谱上问道:“Muss es sein ?”(有必要吗?)乔安娜则回:“Es muss sein.”(非如此不可)。导演将这句原本记录在贝多芬最后一首弦乐四重奏上不断反复、自问自答的的动机短语,转化成对爱的妥协。这其实不是对眼前那人的回答,而是宛如对于贝多芬整个人生的回应。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