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始場景,是一段生產影片:一個嬰兒正被從產道娩出,被接生、斷臍、正式成為獨立的個體,來到這個世界並投入母親的懷抱。而8名表演者們在這過程中陸續登上舞台,共同見證新生命的誕生。對比被期待的新生兒,這些表演者實屬於「不被期待」的唐氏症患者與智力障礙者。不同過往哈姆雷特多由一名技藝精湛的演員扮演,《嗨》中則由8位演員共同完成,在保留個體聲音的同時,也將其轉化為一個集體的訴求。
邁入第17屆的「新人新視野」,今年將由劉唐成、郭鎧瑞、林陸傑,分別打造3齣風格鮮明、概念大膽的全新創作。讓小丑、乩童與魔術3種截然不同,卻又與「表演」有著千絲萬縷、密不可分的職業,以戲劇跨界探索劇場新視野。
1981年生於捷克的胡薩,為班貝格交響樂團首席指揮,同時兼任英國柯芬園皇家歌劇院音樂總監、捷克愛樂樂團首席客座指揮及聖賽西莉亞國家學院管絃樂團首席客座指揮,憑藉多次獲得「留聲機獎」殊榮,讓全世界看到了他在音樂詮釋上的無與倫比。
真正與吳念真牽上線,是2001年在愛情歌舞劇《愛情哇沙米》擔任音樂總監的戲劇院後台,「那天陳希聖來跟我說:『吳念真要做舞台劇!』我告訴他:『我要去!』可是我的意思是指我想去做配樂啊!」誰知道第一天和劇組開會,黃韻玲就直接讀本,「那時候我還不認識吳Sir,但我知道讀完本之後柯一正有跟吳Sir說:『哎呀,她今天唸這樣沒關係啦,下次再來就會唸對了!』」這份劇本,就是讓黃韻玲同時飾演阿嬤和孫女阿美的《人間條件一》,而這一演,就是15年,還數度挑大梁,接續演出《人間系列》二、三、四。
張曉雄在1990年代初期,在北京辦了中國第一次的男體攝影展,寫進了中國攝影史,在他的攝影展「青春祭」終於可以一睹這批1990年至1995年間的攝影作品。張曉雄是捕捉光線與動作的高手,他的攝影與其傳奇生命經驗密不可分,我試著從攝影起心動念的角度來切入。因為南北越分裂舉家遷往柬埔寨,張曉雄在此出生度過童年,卻在12歲時,紅色高棉推翻施亞努國王,在混亂屠殺局勢下逃往南越,輾轉被母親送往中國杭州避亂,家族四散,唯一一本家庭相簿,保存了中南半島的童年記憶,因為對遺忘的恐懼,啟發了他日後以攝影來保留回憶。
評論人/吳宜樺:《女》當代劇場融合京崑戲曲,透過莎妹劇團導演王嘉明智性而靈巧的當代劇構手法,結合台灣京劇首席名伶魏海敏精湛的演出,飾演「女王」等多個角色,以她的視角回望十九世紀晚清帝國歷史脈絡下的慈禧太后,和幾乎無聞的「她者」-慈安太后。同時,劇中其他演員將傳統戲曲精巧扎實的各種表演技藝,形構成一齣不凡不俗的當代戲曲劇場。作品不僅突破傳統戲曲表演形式的界限,更挑戰了我們對歷史敘事及女性再現的慣常認知。(台新藝術獎邀請提名觀察人,深度探討各種面向的當代藝術展演,更多精彩評論請見ARTalks網站)
大腦科學家想了解《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為何如此有魅力,他們也想比較當人們在美術館裡觀看真跡以及看複製品時,我們的腦袋裡到底發生什麼事,看真跡和看複製品時,大腦真的會有區別反應嗎?一系列的實驗結果十分有趣。
人生第一次看演出,是幼時被大人帶去彰化文化中心的俄羅斯芭蕾舞劇,當年什麼都不懂的我睡翻了,而多年後仍記得身在劇院,黑暗中亮起的第一道光,舞者俐落的身體,劇終幕落,舞者從角色褪去,我們以掌聲回報這個我們共度的時光。
在發展各個劇場作品的旅途中,田調採訪一次又一次打開我的故事面向,破冰訪題往往來自無關緊要、卻把受訪者帶回自己生活場景的問題上。每個問題背後都是一個生活切面,貌似不重要的細節,卻使故事角色開始有了接地氣的可能。
婁燁是愛惜創作的導演。他不偷懶,不取巧,不迎合。因此《蘇州河》的旁白就是拿著攝影機的人的台詞。婁燁聰明的地方是建立一個「不可靠的第一人稱」然後透過鏡頭語言在第一第三之間滑來滑去,神不知鬼不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