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樂

NSO x 台北愛樂 分別呈獻跨世紀經典

文字|張震洲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4/30
國家交響樂團為5月3日音樂會進行排練。 (國家交響樂團 提供)

在歐洲經貿辦事處支持下,國家交響樂團(NSO)與台北愛樂兩團各自呈現兩場風格相異的音樂盛會。這也是歐洲經貿辦事處首次與NSO及台北愛樂兩團攜手合作,透過慶祝紀念歐盟成立的5月9日「歐洲日」,展現歐洲與台灣在音樂領域日益深化的文化交流。

29日記者會,歐洲經貿辦事處谷力哲處長致詞表示:「每年5月9日,歐盟都會慶祝『歐洲日』,這是關於和平與合作的盛宴,象徵著成功與啟發,也展現了我們對民主、人權與法治的堅持。而台灣作為一個成功民主化的例子,同樣展現了這份精神。文化有著連結人們的力量,能夠促進彼此之間更深的理解,雖然歐洲與台灣地理上相隔遙遠,但近年來我們的交流與認識持續深化,這條路我們希望能一直走下去。在這樣的精神下,我們很高興能夠在5月3日及5月7日,與NSO及台北愛樂一起慶祝歐洲日。透過這兩場音樂會,我們期盼能開拓大家的視野,特別是邀請更多年輕世代的朋友參與;因此,我們特別邀請了台北的學校一同加入這場文化的盛宴。未來,我們希望能與NSO及台北愛樂這兩位傑出的夥伴及更多新夥伴,持續在音樂及其他領域開創更多成功的交流活動。」

5月3日「跨世代樂章」,NSO榮譽指揮呂紹嘉攜手鋼琴家嚴俊傑呈現莫札特C小調第二十四號鋼琴協奏曲,下半場則由NSO演出布魯克納E大調第七號交響曲。5月7日登場的台北愛樂「極致.1685」,德國慕尼黑愛樂合唱團藝術總監赫爾曼(Andreas Herrmann)領軍台北愛樂,演出韓德爾《上主如是說》與巴赫《聖母讚主曲》。兩場音樂會橫跨古典與巴洛克,穿越世紀與國界,向歐洲音樂文化致敬。

記者會中,呂紹嘉表示:「我在歐洲生活的時間,占了人生的一半以上,因此能夠指揮這場音樂會,對我而言意義格外深遠。這次演出的兩部作品,都是歐洲留給全人類的重要文化資產,雖然創作於不同世紀、以不同語言表達,但同樣直指人性。他們在作品中展現出深刻的情感、美感與真實,這些都是全世界共同珍視的資產。歐洲為世界留下了極為珍貴的文化財富,但在全球化的今天,這些價值卻有被漸漸遺忘的危險。身在離歐洲遙遠的台灣,我們透過音樂,仍能與這些精神緊緊相連。在排練的第一天,我就告訴樂團,對作品越熟悉,越需要深入挖掘細節,要以非常成熟的靈魂詮釋。布魯克納的音樂就像一座神奇且美麗的花園,需要我們如園丁般細心地呵護與修剪,而當所有細節連結起來,就能綻放成一個遼闊而動人的宇宙。我也特別期待5月3日演出的C小調第二十四號鋼琴協奏曲,這首作品是我最喜愛的協奏曲之一。莫札特的音樂總是交織著光明與陰影,而這首作品則多了更多的陰影,像是『帶著微笑的眼淚』。我很高興能與鋼琴家嚴俊傑再次合作,當年我在漢諾威擔任總監時,他還只是個15歲的學生,對音樂展現出極高的敏感度,我很欣慰,當年那位在音樂廳見證我指揮演出的小男孩,如今已經成為卓然有成的音樂家。」對於布魯克納第七號交響曲,他深有感觸:「布魯克納第七號交響曲的第一樂章,是所有布魯克納交響曲中最美麗的開場。在短短20小節內,講了很多事情,變化豐富、氣魄宏大。」他描述道,第一樂章由高音絃帶出微弱顫音,第一與第二小提琴細緻交織,營造出似有若無、虛無縹緲的氛圍。「在這樣子的背景下,你彷彿看見宇宙的遼闊。接著,一個虔誠真摯的靈魂,展開一段人生旅程。」當整個樂團再次奏出旋律時,彷彿整個宇宙都在震動。他還表示:「在之後的70分鐘裡,還有好多動人的故事與人生智慧,跟著音樂,你可以自己想像、自己訴說、自己創作。」

鋼琴家嚴俊傑(國家交響樂團 提供)
台新藝術-四連夜講座廣告圖片

嚴俊傑說:「在歐洲求學的歲月,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光。歐洲文化中留下了許多屬於人性的珍貴資產。這次演奏的莫札特C小調第二十四號鋼琴協奏曲,是作曲家在人生低潮時期的作品,充滿了對抗命運的意涵。能與指揮呂紹嘉及NSO合作,演繹這首蘊含深厚情感的作品,我感到非常榮幸與感動。講到莫札特,大家一定都會想到《阿瑪迪斯》這部電影,裡面記錄了薩里耶里與莫札特的競賽過程。事實上,這首作品創作在競賽不久之後,也可見他試圖藉此展現自我,並留下了許多華彩樂段讓後來的獨奏家可以自由發揮。所以這是一首非常困難且多面向的協奏曲。」

在莫札特27首鋼琴協奏曲中,C小調第二十四號是唯一兩首小調之一,它深刻地展現了莫札特音樂中的陰暗與戲劇性。與優雅輕盈的其他協奏曲相比,這首作品的色調更加嚴峻與複雜,彷彿在音符中隱約聽見他內心的掙扎與突破。布魯克納的第七號交響曲則與華格納有深刻關聯,特別是第二樂章被視為對這位偶像的預先輓歌。作曲過程中,布魯克納曾靈感湧現地寫下慢板主題,正巧對應華格納辭世的消息,使作品增添莊嚴氣氛。

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財團法人台北愛樂文教基金會 提供)

在巴洛克音樂光芒四射的年代中,1685年無疑是最耀眼的一年,誕生了兩位撼動音樂史的巨匠:韓德爾與巴赫。5月7日晚間在國家音樂廳,將迎來一場向這兩位音樂泰斗致敬的「極致.1685」音樂會,由現任慕尼黑愛樂合唱團藝術總監赫爾曼(Andreas Herrmann)擔任指揮,與台北愛樂室內合唱團及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共同帶來韓德爾的《上主如是說》與巴赫的《聖母讚主曲》兩部宗教經典鉅作,帶領聽眾沉浸於韓德爾與巴赫筆下風格迥異卻至臻極致的音樂世界,在跨越三個世紀的聲音交織中,感受巴洛克時代的藝術能量在當代舞台迸發新生。

赫爾曼致詞表示:「很開心這是第一次到台灣。韓德爾的《上主如是說Dixit Dominus, HWV 232》,是韓德爾在22歲時,在義大利所創作,這部作品為該時期較嚴肅、稍古板的音樂環境,注入了清新的活水。另外一個作品是巴赫的《聖母讚主曲Magnificat, BWV 243》,此作與巴赫其他知名作品,如:《B小調彌撒》、《聖馬太受難曲》一樣的重要,從此作可見巴赫在音樂創作上的至高成就。除此之外,兩個作品也代表了在信仰上的祈禱與喜樂的心情。我昨天自慕尼黑飛抵台灣,今天即展開排練,非常期待跟台灣音樂家一起工作。」赫爾曼於1963年出生於德國慕尼黑,本次音樂會是他在台灣的首度登場。身為慕尼黑愛樂合唱團的藝術總監,他長年專注於清唱劇與神劇等宗教作品的詮釋,尤其在巴洛克音樂中對語言、音色與情感層次的細膩處理聞名。音樂會上半場由指揮家赫爾曼領軍台北愛樂室內合唱團及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帶來創作於1707的年韓德爾《上主如是說》,此時年僅22歲的韓德爾在這部作品中已展現出驚人的才華與野心。赫爾曼指出:「韓德爾的音樂之所以動人,在於他那充沛的活力及濃厚的戲劇性,透過情緒與節奏的強烈對比,構築出緊湊而鮮明的敘事張力。他的作品具有強烈的歌劇特質,能直接觸動人心,並牽引聽眾的情感流動。」他特別強調,音樂與文字之間的緊密關係,是韓德爾作品中的關鍵所在:「他用音樂的語言來突顯文字的情感重量,使聽眾得以在更深的層面上感受故事的內涵。」這部作品融合了義大利式的戲劇性與德國式的對位技法,熱情奔放的人聲線條與繁複精緻的弦樂相互交疊,營造出強烈的戲劇感染力,也為日後的神劇《彌賽亞》奠下重要基礎。

相較之下,音樂會下半場的巴赫《聖母讚主曲》則展現出更為內斂且精緻的風格,其結構層次分明,富有思想性。這部作品最初版本創作於1723年,取材自《路加福音》中聖母瑪利亞得知自己將生下耶穌後所吟唱的讚美詩。作品中巴赫以精湛的複音對位技巧與精巧的結構安排,體現出他深刻的信仰精神與思想層次,並藉由象徵性的音樂語彙豐富作品的精神內涵。赫爾曼表示:「巴赫以其結構上的繁複與深邃的靈性反思令人著迷。他的音樂彷彿一幅錯綜複雜的掛毯,每一個聲部與旋律都乘載著獨特的意義,共同編織出一種引人沉思的整體感受。在他的作品中,文字與音樂的交織深化了文本的內涵;而他的對位技法則提升了聲樂線條的表現力,使演出者與觀眾之間能建立起更深層的連結。」韓德爾戲劇性的澎湃與巴赫的靈性世界的深邃,在赫爾曼心中構成鮮明的對比。他希望能在舞臺上展現這些特質,讓觀眾穿越時空,與這些音樂建立起共鳴與連結,感受這兩位大師作品的豐富層次與永恆魅力。

台北愛樂室內合唱團(財團法人台北愛樂文教基金會 提供)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