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迷雾渐散》是导演李小平(左)与编剧施如芳(右)三度合作。(许斌 摄)
焦点专题 Focus 戏台上,映照世间万象——台湾戏曲艺术节

一曲褪下历史迷雾 吟哦再现林家始末

旗舰制作《当迷雾渐散》 施如芳、李小平再度携手

继去年《月夜情愁》后,「台湾戏曲艺术节」再度推出旗舰制作《当迷雾渐散》,找来编创才女施如芳与鬼才导演李小平再度合作,以台湾中部风土人文为题材,故事以林献堂家族为轴心,时序跨越清领、日治及战后,辐射出大时代下仕绅家族、知识分子与台湾电影人的命运流徙与处境抉择。虚、实交织,非线性叙事的结构,戏中戏的穿插映照,挑战著剧组的制作诠释功力,也让观众藉著林献堂的心路历程,在堆叠中渐次穿透,听见台湾人心中的声音。

继去年《月夜情愁》后,「台湾戏曲艺术节」再度推出旗舰制作《当迷雾渐散》,找来编创才女施如芳与鬼才导演李小平再度合作,以台湾中部风土人文为题材,故事以林献堂家族为轴心,时序跨越清领、日治及战后,辐射出大时代下仕绅家族、知识分子与台湾电影人的命运流徙与处境抉择。虚、实交织,非线性叙事的结构,戏中戏的穿插映照,挑战著剧组的制作诠释功力,也让观众藉著林献堂的心路历程,在堆叠中渐次穿透,听见台湾人心中的声音。

2019台湾戏曲艺术节:一心戏剧团《当迷雾渐散》

3/28~29  19:30

3/30~31  14:30

台北 台湾戏曲中心大表演厅

INFO  02-88669702

台湾戏曲中心主办的第二届「台湾戏曲艺术节」,即将于三月登场。今年以「戏曲台湾」、「戏曲经典」和「戏曲未来」三大系列,汇聚国内外优秀艺术家与表演团队,两个月内将推出十五档节目,呈现出丰富、多元的戏曲新风貌。

二○一八年,首届「台湾戏曲艺术节」的旗舰制作《月夜情愁》,由著名戏剧学者邱坤良与唐美云歌仔戏团联手打造,从台湾东北部出发,以台湾戏曲史上真实发生的西皮、福路戏曲对抗为背景,并加入戏曲与电影结合的「连锁剧」表演型态;透过扎实深厚的戏剧史料,诉说著这片土地上珍贵的历史记忆与人物情感,成功为日后的旗舰制作树立典范。

今年的旗舰大戏《当迷雾渐散》,则由「一心戏剧团」倾力制作,创作才女施如芳再度携手鬼才导演李小平,并邀请戏曲天后「永远的娘子」许秀年、金枝演社艺术总监王荣裕、国光剧团知名女老生邹慈爱、传艺金曲奖得主黄宇琳和古翊泛、音乐剧王子叶文豪、「一心戏剧团」的当家「双小生」孙诗咏和孙诗珮共同演出,超强卡司,黄金阵容,备受各界期待。

从未曾明说的心境,望断归乡路的林献堂

《当迷雾渐散》以台湾中部的风土人文为题材,故事以林献堂家族为轴心,时序跨越清领、日治及战后,辐射出大时代下仕绅家族、知识分子与台湾电影人的命运流徙与处境抉择。编剧施如芳表示,会选择以中台湾为题材,主要是因为地缘关系,想写一个自己家乡的故事;另一方面,是想找一个自己较熟悉的题材,因此想到了硕论时期研究的歌仔戏电影。由地缘关系到歌仔戏电影,想到雾峰片场、雾峰林家,而锁定林献堂家族和「北沟故宫」。这些看起来相互平行不相干的素材,在施如芳眼里,不但透露著戏剧性的反差,也因为「拍电影」这件事,让一切创作元素被连结在一起。

《当迷雾渐散》以台湾民主运动先驱林献堂的生命历程为背景,透过日本住所「遁楼」的一场梦、孙女的一封信和「莱园」戏台,牵起林家几代说不尽的隔空思念与情感交织。剧中以林献堂(由王荣裕、古翊泛、张闵钧三人分饰)、祖母罗太夫人(许秀年饰)、孙女林琳(黄宇琳饰)为主要人物,穿插当时台语电影的流行,亦有魔幻辩士(孙诗咏饰)在历史的浮光掠影中回荡徘徊,并结合京剧、昆曲、歌仔戏等戏中戏的表现形式,召唤古老戏台上一出出撼人心弦的忠孝节义与生离死别,借由剧场奇观展开一场波澜壮阔的华丽冒险与历史想像。

对编剧施如芳来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跨度里把故事讲好,是这次创作最要克服的挑战。相较于前作《快雪时晴》,以台北故宫文物〈快雪时晴帖〉,展开一场跨越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消长与生命流转。在这次的创作过程中,她不断告诉自己要把时间跨度拉大,但现实是,「林献堂怎么拉就是一百年的时间」。如何将有限的历史时间,化作无限的创作空间,考验著编剧的智慧。为了突破「一百年」的限制,施如芳最后将整出戏,聚焦于林献堂在日本的最后七年。

一九四九年九月,林献堂以治晕眩之疾为由,前往日本;直到一九五六年九月,病逝日本,这七年的时间,林献堂未再踏上台湾这片土地。期间,其友人曾数次赴日,说服这位「台湾第一公民」回到祖国,林献堂最终不为所动。施如芳表示,「为什么不回来?」,是林献堂留给后世的迷思与猜想,而这个疑问始终回荡在台湾历史的长河中。然而,那些不曾在历史中被说清楚、或说不出口的心境,恰巧为后世创作者提供了想像空间。因此,全剧以林献堂的最后七年为发端,透过老献堂在「遁楼」里的回忆、梦境与现实的错综交错,在层层的历史迷雾与不为人知的心雾中,窥探潜藏在林献堂「望断归乡路」背后的愁苦心情与现实困境。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台湾第一公民」林献堂

林献堂(1881-1956),名朝琛,字献堂,号灌园,台中雾峰人。林献堂自幼于家塾接受汉学教育,十四岁时,《马关条约》台湾割让日本,奉祖母罗太夫人之命,林献堂将家族携往泉州避难,隔年返台。一九○七年于日本奈良会面梁启超,向其请益台湾自治之道。一九一三年,林献堂与家族同辈兄弟向总督府请愿成立中学,两年后,台中中学校(今台中一中)成立,而后又在雾峰创办莱园中学(今明台中学)。一九二一年,林献堂等人向帝国议会提出《台湾议会设置请愿书》,要求设立台湾人的议会,并发起「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同年,与蒋渭水在台北大稻埕成立「台湾文化协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为台湾人争取权益。

一九二七年五月,林献堂与二儿子林犹龙展开环游世界,在三百七十八天内,从东南亚经红海、埃及转至欧洲,再前往美国,一路向西至日本横滨而返台;期间,林献堂将旅途上所见所闻,写成〈台湾游记〉,每周发表在《台湾民报》上,为台湾人打开世界之窗。环游世界回国后,林献堂积极参与地方政治活动,除加入蒋渭水、蔡培火等人组成的「台湾民众党」,又于一九三○年成立「台湾地方自治联盟」,主张以合法手段,争取台湾人民的政治自由与地方自治。坚持「一生不说日语,不著和服」的林献堂,勇敢为大多数「失声」的台湾人,向日本政府争取自己的权益,在台湾近代史上的政治、文化、教育各方面,做出巨大的贡献与影响。一九四九年九月,林献堂以治晕眩之疾为由,前往日本东京治病,往后七年,未再踏上台湾这片土地,仅留有「异国江山堪小住,故国花草有谁怜」、「民族自强曾努力,廿年风雨负初心」等诗句。一九五六年九月,林献堂病逝东京,享年七十六岁。

 

台湾歌仔戏电影  风华廿余载

在广播歌仔戏兴起的同时,歌仔戏也走向了大银幕。一九五五年,台湾第一部歌仔戏电影《六才子西厢记》诞生,虽然当时并未有太多回响,但引起了麦寮「拱乐社」老板陈澄三的注意。隔年,「拱乐社」拍摄的第一部歌仔戏电影《薛平贵与王宝钏》,造成空前轰动,之后又陆续推出多部作品。其中,以一九六三年由童年时期许秀年主演的《流浪三兄妹》,更是风靡全台。「拱乐社」的成功,引起其他剧团起而效之,但受到电视台的开播与电视普及,以及相关政府法规对「方言」的限制,歌仔戏电影逐渐没落。一九八一年,由余汉祥导演,杨丽花、司马玉娇、许秀年主演的《陈三五娘》,为歌仔戏电影画下休止符。(游富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