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国作家路易亲身上台演出其自传体小说改编剧作《谁杀了我父亲》。(Jean-Louis Fernandez 摄 Théâtre de la Ville 提供)
巴黎

作家亲自登台微观自我 欧斯特麦耶新作逼视社会矛盾

法国全新表演季在疫情肆虐下展开,每个剧院都战战竞竞。许多剧组只要有一人疑似感染,就马上中止演出(注1)。观众看戏也全程戴口罩,避免咳嗽,以免成为众矢之的。尽管诸多限制,但观众依旧热情不减,让多部制作一票难求。德国导演欧斯特麦耶(Thomas Ostermeier)与法国作家路易(Édouard Louis)合作的《谁杀了我父亲》Qui a tué mon père便是本季开幕叫好叫座的演出之一。

法国全新表演季在疫情肆虐下展开,每个剧院都战战竞竞。许多剧组只要有一人疑似感染,就马上中止演出(注1)。观众看戏也全程戴口罩,避免咳嗽,以免成为众矢之的。尽管诸多限制,但观众依旧热情不减,让多部制作一票难求。德国导演欧斯特麦耶(Thomas Ostermeier)与法国作家路易(Édouard Louis)合作的《谁杀了我父亲》Qui a tué mon père便是本季开幕叫好叫座的演出之一。

廿八岁的路易无疑是当前欧洲剧坛最炙手可热的创作者。诺德(Stanislas Nordey)、凡.霍夫(Ivo van Hove)、米洛.劳(Milo Rau)等欧陆知名导演纷纷搬演他的自传体小说(注2)。路易擅长用丰沛情感与细腻文字,描绘他如何在保守家庭中超脱社会成见,接受自己的同性恋身分,进而揭露弱势族群受主流价值迫害的脆弱处境。

欧斯特麦耶与路易的结缘来自二○一九年的《暴力故事》Histoire de la violence。透过这部描绘同志一夜情转变成肢体胁迫的小说,欧斯特麦耶企图探讨自我认同的矛盾如何扭曲人性,进而导致无法挽回的血腥冲突。德国导演近年创作都企图从个人真实历练中,反映出现实社会的深层矛盾(注3)。《谁杀了我父亲》亦然,透过路易与父亲的爱恨纠葛,他感受到工人阶层的生存困境及欧洲民主政治的危机。

传统男性的现代悲剧

剧中,路易不再只是幕后作者,而是在台上演绎成长经历的表演者。演出之始,路易远离封闭的书写状态,走向大众,凝望著象征父亲缺席的空旷沙发。他透过描述回忆片段,带观众走进童年时的自我矛盾、父亲的影响与启发、父子俩的疏远与和解等。随著他的独白,后方萤幕浮现法国北方城市的荒凉场景:雨天的公路、烟雾迷漫的荒野、破旧的砖房……在主观陈述与客观影像交替中,观众逐渐深入传统男性的现代悲剧:为了成家立业,他抛弃学业投入劳动,最终却被社会淘汰;他耻于面对儿子女性化的行径,又无法放下对他的爱。路易毫不掩饰激进的政治立场,将父亲每下愈况的健康状况怪罪于朝令夕改的卫生与劳动政策。演出尾声,他挞伐历届法国总统,试图唤起民众的反抗意识。

欧斯特麦耶认为这个文本无法被诠释,它必须让观众感觉到叙述者脱下扮演的面具,诚实阐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他邀请路易亲自登台。为与路易合作,他冒著疫情风险,于八月底特地来巴黎排练。他耐心处理路易的叙事口吻,提醒他避免过于情绪化的表现,以突显文字的力量。他希望透过直陈叙述,表达在字里行间「令人难以承受,却融合了悲伤、愤怒、美妙与感动的真实性。」(注4)简约的场面调度下,路易充分挥洒自己的性格,让人感受到他重新面对纯真童年的失落与勇气。他扮装、对嘴演唱的桥段不仅制造出幽默效果,也表现出他解放自我的风采。

无法回避的残酷真实

对路易而言,自传体的陈述具有一种让人无法回避的力量:「当今艺术的问题在于:如何呈现现实的残酷,使观者意识到问题所在,又无法转移目光?……以『我』为主词展开的书写其实横跨了世界、社会机制、性别与阶级各种不同的身分……『我』这个主体其实存在著许多尚待挖掘的元素。正是这些无法掌控却相互堆叠的社会因素赋予自传体一种政治力。」(注5)

为追求真实效果,当代剧场不仅发展出一系列调查社会结构的纪实创作,也出现许多聚焦个人认同的演出。的确,以微观出发的创作扩延至性别、身分认同等议题,带领观众重新思索拆解框架的可能。这种透过批判角度解构、重组自我的创作手法不但给予观众深刻的同情与感动,也能让他们客观思索共存的矛盾与疑问。

注:

  1. 由诺泽西尔(Arthur Nauzyciel)执导朗贝尔(Pascal Rambert)的新作《我的兄弟》Mes frères,因技术人员感染而暂停排练、首演延期。卢昂歌剧院(Opéra de Rouen)的年度制作《唐怀瑟》Tannhäuser也因乐手感染而取消演出。为了避免疫情冲击,奥迪翁剧院(Odéon-Théâtre de l’Europe)总监布隆胥韦(Stéphane Braunschweig)为新作《伊斐伊妮亚》Iphigénie安排了两组卡司,但两位男主角纷纷确诊,导致取消部分演出场次。
  2. 路易目前出版了三部自传体小说,其中一部《跟艾迪了结》在台湾出版,武忠森译,宝瓶文化,2015。
  3. 包括2019年改编法国哲学家埃里蓬(Didier Eribon)自传论述《回归故里》Retour à Reims
  4. Fabienne Arvers, « Sur scène, un bouleversant Edouard Louis dans “Qui a tué mon père” » in Les Inrockuptibles, 11 septembre 2020.
  5. Anne Diatkine, « Édouard Louis : ‘’L’autobiographie est l’une des formes les plus puissantes politiquement’’ » in La Libération, 18 septembre 2020.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