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场馆、艺文空间软硬体服务的优化,为身障者打造友善环境。(黎家齐 摄)
特别企画 Feature 2017表演艺术回顾/现象观察.趋势探索 现象7:实践「文化平权」,今年全面展开?

从政策宣示到实际执行 打开文化近用之路

透过文化部的宣示推动、公立文化场馆设施的改善,还有陆续召开的研讨会、种种网路上的讨论等,这一年「文化平权」的议题也让更多人理解并体会到改变,例如两厅院的无障碍设施优化、增设无障碍座位区,团队在演出时提供点字、有声节目单,还有口述影像服务,而且也有节目企画也推出障碍艺术展演。将「文化平权」纳入政策中,让人能期待法令和制度上的不公平,将开始一点一点消失。

透过文化部的宣示推动、公立文化场馆设施的改善,还有陆续召开的研讨会、种种网路上的讨论等,这一年「文化平权」的议题也让更多人理解并体会到改变,例如两厅院的无障碍设施优化、增设无障碍座位区,团队在演出时提供点字、有声节目单,还有口述影像服务,而且也有节目企画也推出障碍艺术展演。将「文化平权」纳入政策中,让人能期待法令和制度上的不公平,将开始一点一点消失。

睽违十五年后召开的全国文化会议中,文化平权的议题,透过网路公民提案及各次分区论坛、全国大会中的讨论,逐渐引发关注。这一年历经文化部的宣示推动、公立文化场馆设施的改善,还有陆续召开的研讨会、种种网路上的讨论,相关概念逐渐扩散,进入文化事务的讨论中。

究竟什么是「文化平权」呢?美国人推广艺术协会(Americans for the Arts)所发表的文化平权宣言中,阐述了其理念:所有人——特别是长久以来因其族裔、年龄、身心障碍、性倾向、性别及认同、社经地位、地理位置、公民身分或宗教,未能发声的人们,能够透过文化平权的价值、相关政策的制定及实践,在艺术政策的发展中受到重视。实际上的作为,可包括确保其发声及表达的管道、财源及资讯等资源的合理分配。

文化政策正式宣示  推动场馆硬体设施优化

在台湾,文化部所推动的文化平权相关政策中,也宣示「文化生活是人民的基本权利,国家必须积极确保人民的『文化近用』,不会因为身分、年龄、性别、地域、族群、身心障碍等原因产生落差」。以此精神,尤其是新住民、移工及身心障碍者的文化近用权,成为今年台湾文化政策备受瞩目的焦点。文化部修订「文化平权补助作业要点」扩大补助对象,并推动文化部所属文化场馆、艺文空间软硬体服务的优化,期待地方政府正视及仿效,进而落实政策。在文化部的宣示中,期待各族群能互相认识并了解、接纳彼此之差异,以避免各种形式的歧视与偏见。

以表演艺术而言,最显而易见的是场馆硬体在无障碍设施上的改变。尽管身心障碍者及陪同人可以优惠票价使用文化设施的法令规定行之有年,然而这样的政策实施效果,以及身心障碍席、无障碍坡道是否符合实际使用需求,却是需要重新检视的问题。历经整修、今年三月重新开馆的国家戏剧院,在一楼增设无障碍座位区,改善以往轮椅席为了迁就出入便利,却视野不良、观赏效果不佳的状况。除了硬体上的改善之外,软体上的添补,更需要细腻的整体思量,以回应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服务多族群阅听需求  亦展演相关艺术创作

陆陆续续,从购票时在购票窗口的听障感应线圈,到口述影像志工的培训,种种措施,可见场馆和相关团队的企图。台北市立交响乐团便尝试在该团今年推出歌剧制作《月亮》时,为视障观众制作点字节目单。团方与爱盲基金会合作,借重其丰富的点字转译经验,由专人处理中文点字节目单的翻译、编辑、印制;并搭配智慧型手机和报读资源,让有不同需求的视障者都能读取节目手册。事实上,点字节目单的印制费并不若想像中昂贵,唯需要较长的制作时间。亦是在制作点字节目单的过程中,才了解到先天失明者与后天失明者,在阅读的协助上并不尽然相同;前者多可流利阅读点字,但后者可能多仰赖有声书。

在制作点字节目单之外,北市交也与相关团体及基金会合作,提供票券给视障观众,鼓励他们前来观赏节目,并且体验团方新提供的友善服务。北市交副团长郭玟岑表示,在该团开始这项服务之后,她认为社会上有些资源可以相互串联与协力,例如让召集志工将文字读成有声稿,让有心致力文化平权的演出团队不因人力物力上的负担而却步。同时,郭玟岑认为,文化设施及服务应该追求的是整体的共融性,并非因为「障碍者很特别,所以他们需要被照顾」,而是转为「大家都是一样的,只是我们能够多做什么」,以此心态出发,弭平文化近用的落差。

除了为身心障碍朋友所设计的服务之外,从节目企画中,也可见到文化平权精神的体现。如果确保文化平权的方式之一,便是让所有人都有发声及被看到的机会,那么表演艺术的演出,便恰如其分地提供了舞台。今年除了两厅院舞蹈秋天《给我一个活下去的理由》,推介身障艺术家克莱儿.康宁汉(Claire Cunningham)之外,新北市的剧场艺术节「艺飨新北」在节目主题上,也强调关照多元社会议题跟族群,并提供演后座谈时的手语传译和听打服务。

民间发展不容忽视  期待多元艺术参与及呈现

在这些公部门新增加的服务和改变之外,不可忽视的,是民间及小剧场早已耕耘多年的力量。例如已举办十届的牯岭街小剧场第六种官能表演艺术祭,是国内首创唯一以身心障碍者为主题的国际艺术节;还有由东南亚新移民组成的南洋姐妹剧团,以剧本创作、工作坊、登台演出等方式,传达新住民在台湾社会的生命记忆与困境。透过今年的政策改变,若能从补助方式,支持更多团体及演出,并且让民众参与相关活动,体认文化上不同的差异与特色,亦是让台湾表演艺术更加多元发展的机会。

将「文化平权」纳入政策中,代表的意义是什么?个人及社会上存在的刻板印象及偏见,并不会因此立即融化。至少,从今年开始,可以期待法令和制度上的不公平,将开始一点一点消失。来年,期待台湾的表演艺术有更多元的参与、更多元的呈现。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