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台劇《少年Pi的奇幻漂流》。(JMSUMMER 攝 國家兩廳院 提供)
焦點專題 Focus 當青年文學躍然舞台

「無論如何,不要失去想像力」──陳思宏談《少年Pi的奇幻漂流》

2025廳院選《少年PI的奇幻漂流》

2025/7/17~20  19:30

2025/7/19~20  14:30

2025/7/22~27  19:30

2025/7/26~27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

讀到《少年Pi的奇幻漂流》裡的狐獴島段落時,作家陳思宏到圖書館借了一本動物圖鑑。

那是網路還不普及、台灣寵物店還未引進狐獴販售的2000年初,他從未見過狐獴這種動物。圖鑑上寫著:狐獴分布於南非地區,以草原為棲地,群居動物,性情溫和。回到小說,住滿狐獴、提供水源與食物的小島,湖水卻在夜晚變成酸液,蓮花裡藏有人類的牙齒,他才意識到,可愛的狐獴島,原來也是一座吃人之島。

多年來,這段情節一直留在陳思宏的閱讀記憶裡。某年他到日本奈良旅行,公園裡有野生鹿群散步、與人互動,他原想與鹿互動,鹿卻一口咬住他的屁股,他大叫,除了是痛,也是驚訝鹿並不如想像中溫和。「我被咬了一口才知道,鹿終究是動物,有野性存在,不像人類期待的那麼溫馴。就和狐獴島上的狐獴一樣。只是動物來到了人類的想像力裡,總是要很可愛,去除全部的野性,但為什麼動物一定要可愛,才能符合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想像?」

由加拿大作家揚.馬泰爾(Yann Martel)所寫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於2001年出版,講述16歲的印度少年皮辛.墨利多.帕帖爾(Piscine Molitor Patel),在與家人搭船前往加拿大的過程中發生船難,倖存的Pi意外與一隻孟加拉虎乘上同一艘救生艇,在海上共渡227天。作者透過一名印度少年的海上漂流,討論野性、信仰與真相,小說出版隔年獲得英國文壇最高榮譽「曼布克獎」,至今銷量超過1,400萬冊。隨後導演李安將小說翻拍為電影,全球票房超過6億美金,還獲得第85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配樂和最加視覺效果等4項大獎。

陳思宏(陳思宏 提供)

動物的寓言

故事中,奧德賽般的海上漂流過程,動物扮演重要角色。從Pi自小長大的動物園,船難初期登船的斑馬、紅毛猩猩和鬣狗,及被Pi逐步馴化的老虎,又或是讓陳思宏難以忘懷的狐獴島,眾多現實世界裡未與人類共居的野生動物輪番登場,讓小說充滿魔幻色彩。

「小說只有文字、沒有圖片或任何的聲音,卻可以把你的想像力拉扯到一個不可思議的境界,當時我非常非常佩服這位作者,為什麼可以創造出一個這麼不可思議的世界。」陳思宏回憶自己當年閱讀完這本書的感受。

作者在小說中也細膩刻畫動物面臨絕境時的求生與殘忍,例如救生艇上鬣狗撕咬仍活著的斑馬,啃食肚子和內臟。對陳思宏來說,動物在船上相互攻擊的情節,與其說是呈現動物的殘忍,更是突顯人類的無情和殘暴。

「動物世界是絕對是暴力的,在野外的動物,不是被吃就是吃別人,就這麼簡單,一點都沒有人類的複雜的倫理跟情感。但是當動物被放進動物園、進入了人類的世界,我們把牠擬人化,覺得牠被關起來好悲傷、好可憐,或是認為牠們好溫馴,都只是我們人類的觀點。這本小說很不可思議的地方,是透過動物的殘暴,來寫我們人類的無情跟殘暴。」陳思宏說。

玩翻戲劇院導覽活動的宣傳廣告圖片
舞台劇《少年Pi的奇幻漂流》。(JMSUMMER 攝 國家兩廳院 提供)

現實與想像的版本

小說最後,Pi給出兩個版本的故事,一個版本是自己與動物的經歷,另一個版本中動物則是人類角色的指涉,斑馬是水手,鬣狗是廚師,紅毛猩猩是母親,而Pi自己就是那隻老虎。

小說結尾未交待哪個版本為真實,開放式結局因此長年成為書迷、影迷討論的話題。不少人解讀,動物版本的故事暗喻倖存者為求生存相互攻擊、食人肉的真相,不僅較合乎現實,也反映Pi此前所說的故事全是虛構,是小說情節的一大翻轉。

陳思宏則認為,兩個版本的故事並非一真一假,反而有無想像力的對照,「來辦理保險理賠的日本人需要實事求是,需要數據,代表完全社會化、世故、已經被資本主義機器馴化的人類,相較之下,Pi是一個來自印度大陸、一個還沒有被資本主義侵犯、還能保有想像力的世界,他才能講出有動物的故事。」

近日他出版小說《社頭三姊妹》,書中彰化社頭出現羊駝和戴勝,「很多人質疑,社頭根本沒有這些動物,對我來講,這就是已經失去想像力的大人才會提出的問題。充滿想像力的孩子們,絕對不會問這麼愚蠢的問題。」

舞台劇《少年Pi的奇幻漂流》。(JMSUMMER 攝 國家兩廳院 提供)

成長即是一場冒險

充滿想像力的孩子總有一天必須面對現實,一如德國啟蒙時代的成長小說(Bildungsroman)中,原先擁有平凡生活的年輕主角,經歷各式苦難及冒險,最終成為一名成熟的大人。陳思宏分析,《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也可見類似的三段式成長編排:與家人居住在印度朋迪治里(Pondicherry)小鎮、擁有平凡生活的Pi,意外脫離原生家庭展開一場海上旅行,經歷殘忍暴力、放棄曾經的堅持(如吃素),最終上岸重回人類世界,成為富有社會地位及名望的教授。

近期陳思宏回台宣傳新書,一場活動上,他與兩名高中生對談,「他們非常乖巧,彬彬有禮,可能沒有做過任何壞事,非常純真,我真的覺得他們非常適合來讀這本書。」他笑說:「很多台灣人到了30、40歲,都還沒有經過所謂的啟蒙跟成長,就是聽父母的話讀書、結婚、生小孩,別人跟他說什麼、他就做什麼,這輩子根本沒有叛逆過。這本書就是來毀壞你的純真,逼你成長,讓你知道我們不可能一輩子這樣純真下去。」

故事最後,Pi在海上漂流7個月後獲救,兩名日本官員詢問他事發經過,象徵社會的理性教養將失去馴化的人類拉回人間。而官員的國籍設定為日本,或許也有特別的意義,「全世界最被規範、最被馴化在體制內,寫字方方正正不會超出線外的民族就是日本,只要超出規矩一點點,他們就會很崩潰,安排由日本的官員來跟Pi對話,真的是太聰明的寫法。」陳思宏認為。

但這不代表主角確實被馴化了。海難歸來後,Pi在加拿大定居、成為教授,看似已是在體制裡規矩活著的成熟大人,但他再次說了有動物的版本,並未對來訪的記者揭露事件的「真相」究竟為何。「我覺得這本成長小說有趣的是,最後主角並沒有徹底被資本主義給馴化,反而鼓勵你要保有所謂純真或是想像力。他的奧德賽,他的海洋,一直活在他的心裡面。」

2019年,劇作家查克拉芭蒂(Lolita Chakrabarti)和導演馬克斯.韋柏斯特(Max Webster),將作品改編為舞台劇,以偶戲重新詮釋這部作品,今年7月將巡迴至台灣演出。因為搶不到票,陳思宏當年錯過了於倫敦上映的舞台劇版本,但他始終好奇導演究竟如何透過舞台的想像與設計,再現由文字所構築的、充滿無邊想像的海洋及動物。

儘管是再熟悉不過的故事,陳思宏仍期待能進場看戲的那一天:「無論什麼載體,是電影還是舞台劇,或是小說本身,都是要提醒我們,不要失去想像力,不要失去野性,因為一旦失去,我們就會變成一群非常無聊的,仰賴AI才能生活的機器人。」

精采影片搶先看!

陳思宏

彰化縣永靖鄉八德巷出生,農家第9個孩子。住在柏林。曾獲臺灣文學金典獎年度百萬大獎、文化部金鼎獎、林榮三文學獎小說獎首獎、九歌年度小說獎、讀墨年度人氣作家、金石堂十大影響力好書。其長篇小說《鬼地方》已售出10餘國版權,外譯本分別登上美國《紐約時報》、法國《世界報》、韓國《朝鮮日報》、日本《每日新聞》、義大利《晚郵報》、芬蘭《赫爾辛基日報》等。《樓上的好人》已售出日文與越南文版權,《第六十七隻穿山甲》亦在韓國出版。近日出版長篇小說《社頭三姐妹》。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07/02 ~ 2025/10/02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