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84年时年方18岁的萨替(本刊资料室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无法定义的奇才——萨替/生平介绍

艾瑞克.萨替 让后世玩味无穷的拓荒者

虽不像德布西、拉威尔之为后世熟知,艾瑞克.萨替却是绝对是法国作曲家能人异士中最独特的一位。其早期作品的和声被认为是印象派之先驱,已跳脱传统语法,甚至运用中世纪教会调式形塑旋律或和弦。中期作品著重对位手法,并在乐曲标题或音乐内容中,传达滑稽嘲讽的幽默风格,令人莞尔。晚期作品以剧乐为主,并提倡「家具音乐」,即不用刻意仔细聆听之背景音乐,可说是现今电影配乐之前身。

虽不像德布西、拉威尔之为后世熟知,艾瑞克.萨替却是绝对是法国作曲家能人异士中最独特的一位。其早期作品的和声被认为是印象派之先驱,已跳脱传统语法,甚至运用中世纪教会调式形塑旋律或和弦。中期作品著重对位手法,并在乐曲标题或音乐内容中,传达滑稽嘲讽的幽默风格,令人莞尔。晚期作品以剧乐为主,并提倡「家具音乐」,即不用刻意仔细聆听之背景音乐,可说是现今电影配乐之前身。

谈到古典音乐,特别是规模庞大的歌剧及交响曲,人们多半会想到义大利及德奥作曲家的不朽成就。事实上,法国作曲家在西洋音乐史中同样扮演著重要角色,无论在各个时代、宗教音乐与否、声乐或器乐领域,法国作曲家不断谱写出超脱了义大利及德奥传统的独特乐音,以声音述说著法兰西的民族骄傲。

法国作曲家确实出了不少能人异士。十九世纪前半,当贝多芬的九首交响曲已然成为后世作曲家的典范与灵感泉源,却也建立了难以被超越的高墙之际,法国作曲家白辽士(Hector Berlioz)各个面向的创新,为交响曲创作投下了震撼弹,就连德奥音乐家也深受影响:绝对音乐阵营之音乐家对其乐曲形式、管弦乐法的突破赞叹不已;标题音乐阵营之音乐家则对其标题文字与音乐内容之互动深深著迷。十九、廿世纪交会之初,是西洋古典音乐面临风格是否必须改变的重要转捩点,法国作曲家德布西(Claude Debussy)、拉威尔(Maurice Ravel)身处于十字路口,并勇敢面对历史之必然,不论后世将其定位为印象派或象征派,皆说明了两位作曲家开创了全新的道路,他们的作品绝不仅是历史洪流中的革命产物,直至今日,更是深受乐迷喜爱、活跃于音乐舞台的经典作品。

在两位大师之间,一位前半生没没无闻、在音乐院中令教授头痛不已,直到中年才重拾书本进修,并逐渐受人瞩目的作曲家——萨替(Erik Satie,1866-1925),尽管名气不若前两位大师,但绝对是法国作曲家能人异士中最独特的一位。

曲折的历程  奇特的人生

萨替于一八六六年五月十七日在法国诺曼地半岛的洪夫尔(Honfleur)诞生,幼时由当地教堂的管风琴师启蒙钢琴,并对中世纪音乐、葛雷果圣歌产生浓厚的兴趣。十三岁时举家迁往巴黎,并考上法国最高音乐学府——巴黎高等音乐院(Conservatoire National upérieur de Musique et de Danse de Paris),学习钢琴及和声。尽管天分相当,但萨替对于学院派的刻板训练完全无法提起兴致,成绩极差,令教授头痛不已,并曾休学,前后断断续续在音乐院八年之久,但尚未毕业,他即决定放弃学业,先去服役。

一八八七年,萨替自我流放到巴黎北区的蒙马特(Montmatre),在「黑猫」(Le Chat Noir)咖啡厅演奏钢琴谋生,并在此时创作许多钢琴作品,包含著名的《三首古希腊裸男舞乐》Gymnopédies(1888)、三首《格诺斯舞乐》Gnossiennes(1890)。这段期间,他虔诚地信仰「玫瑰十字教派」(Rosicrucian),该教派对于神秘主义、中世纪的研究令他备感兴趣,同时也结识了德布西,两人成为终生挚交。一八九八年,萨替迁居巴黎南郊的贫民区阿各伊(Arcueil),并在此度过余生。虽然迁居郊区,但他仍维持「黑猫」咖啡厅的工作,每日往返巴黎十公里却不以为苦,这漫长的步行路程反而成为其创作的灵感泉源。

一九○五年,已届不惑之年的萨替,终感自身音乐学识的不足,在德布西的建议下,再次重拾书本进入圣歌学校(Schola Cantorum)进修,随卢赛尔(Albert Roussel)及丹第(Vincent d’Indy)学习对位、赋格、管弦乐法、曲式,自此写作手法逐渐多元化且丰富,更上层楼。一九一六年开始,萨替陆续发表大编制曲目,声势如日中天,引来莘莘学子前来受教,「六人组」(Les Six)的米尧(Darius Milhaud)即为其中翘楚,萨替也成为「六人组」的精神领袖。一九二五年,因大量酗酒造成的肝硬化及胸膜炎住院辞世,得年五十九岁。

各个时期  展现不同风格

萨替早期作品的和声被认为是印象派之先驱,其和声已跳脱传统语法,甚至运用中世纪教会调式形塑旋律或和弦。《三首古希腊裸男舞乐》音符简约,速度缓慢,却呈现独特的异国风情与现代感,自成一格,不但跳脱德奥传统,也不见法国规范。《格诺斯舞乐》则是萨替对于音乐规律节拍的解放,舍去小节线。其后的Vexations(1893)同样删去小节线,以近似圣咏般的和弦为主,却充斥著不和谐的半音色彩,更特别的是,全曲乐谱仅有两行,却要弹奏八百四十次之多!可以说是半个世纪之后,新音乐「低限主义」(minimalism)的先驱,强调多次重复中渐进的细微变化。

中期作品著重对位手法,并在乐曲标题或音乐内容中,传达滑稽嘲讽的幽默风格,例如《三首梨形小曲》Trios morceaux en forme de poires(1903),是以「梨形」之名,回应德布西批评其作品缺乏完整的乐曲架构。《乾燥的胚胎》Embryons desséchés(1913)有三首小曲,分别代表三个胚胎,分别是〈海参〉d'holothurie、〈无柄眼类动物〉d'edriophthalma、〈柄眼类动物〉de podophthalma,乐谱中注记著文字说明,极尽嘲讽:「无知的人称它为『海参』,它总是沿著小石子或大块岩石爬行,像猫一般发出呼噜声音,然后吐出了一些作呕的丝成为茧。因光线的投射,它似乎显得不太舒服,这就是我在圣马罗海湾所观察到的海参。」〈无柄眼类动物〉撷取、模仿了萧邦及贝多芬的作品,亦是「拼贴音乐」(Collage)的应用;《运动与娱乐》Sports et divertissements(1914)结合音乐、绘画与文学,为综合性的艺术作品,其中〈毫无食欲的圣咏Choral Inappitissant〉之名更是令人莞尔。

晚期作品以剧乐为主,并提倡「家具音乐」,即不用刻意仔细聆听之背景音乐,可说是现今电影配乐之前身。其中,一九一七年应俄派芭蕾创始人狄亚基列夫(Sergei Diaghilev)的委托,创作芭蕾舞剧《游行》Parade(1917)的配乐,不但运用繁音节拍(ragtime),更以噪音为素材,使用警报器、打字机、发电机、手枪、飞机声等,再加上制作团队皆为一时之选,采用尚.考克多(Jean Cocteau)的剧本、毕卡索(Pablo Picasso)的舞台服装设计、马辛(Léonide Massine)编舞,跨界合作,呈现「立体派」的芭蕾,让萨替声名大噪。

挚友德布西  相知相惜卅年

萨替与德布西相交近卅年,两人相知相惜,萨替曾说:「自从我第一眼看到他(德布西),我就感觉一直想走向他,并永远在他身边。很高兴近卅年来,这个愿望被实现。我们完全了解对方,无须任何复杂的解释,似乎『永远』都互相了解。」两人同样主张法国音乐应脱离德国的影响,走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乐音,并将法国画家莫内(Claude Monet)、塞尚(Paul Cezanne)等人的艺术理念转化进音乐。

德布西著名的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Pelléas et Mélisande(1902)初稿完成时,曾请萨替提供意见,成为歌剧史上的不朽名作。萨替的《古希腊裸男舞乐》就连德布西也爱不释手,甚至亲手将其改编为乐团版本,获得乐坛热烈回响。两人虽然都是新时代音乐的一分子,然而,萨替的对于德布西的评论,却十分精确地预示了历史的结果:「在现代诸多的音乐家中,德布西可算是少数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他虽然造成某些人的不悦,却让其他人感到欢喜。这些『其他人』是社会的少数分子,而『某些人』则是普罗大众。想当然尔,『其他人』将获得最后胜利,他们的前卫思想终究战胜『某些人』的迂腐陈旧。」萨替虽然未能如好友一般,成为引领法国音乐的中心人物,但其机智风趣、古怪幽默、违反常规的个性完全反映在其作品中,他绝对是个无畏的拓荒者,开拓出的道路虽小,但却独一无二,令后世玩味无穷。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年鉴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