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獨立劇場補助機制下,里米尼紀錄劇團得以堅持創作20多年,圖為該團2024年訪台演出,由Helgard Haug執導的《All right, Good night》。(Merlin Nadj-Torma 攝 臺中國家歌劇院 提供)
焦點專題 Focus 劇場烏托邦生態劫:文化預算縮減下的德國劇場 走在遙遠烏托邦路上的德國獨立劇場體系

透過到位補助,讓藝術家與市場雙贏?!

在今年(2025)的農曆過年前,台灣文化部預算遭史上最大幅度刪減,表演藝術產業也備受波及,甚至有立委以「要飯的」來諷刺接受補助的單位,且許多社會輿論圍繞著「文化產業該不該由納稅人的錢長期扶植」,讓人大為感慨。因此,下文將介紹一個充滿烏托邦概念的他山之石,以供台灣讀者參考。

如果說,這世界上存在一種烏托邦式的劇場營運體系,和商業邏輯完全相反,不只劇場票價比電影票還要便宜,無論什麼類型的演出都經常高朋滿座。況且,不論是場館或劇團,都可以得到營運支出總額90%到100%的補助,包括所有人事薪水。因此,在場館策展或劇團創作時,不需要以「必須把票賣光才能生存」的不可承受之重壓在肩上,而是去思考:在這個時刻、這樣的社會政治脈絡下,什麼才是對一個人、一個體系、一個環境重要的事情?如果有這樣一個烏托邦,那麼,劇團會做出什麼樣的作品?場館會端出什麼樣的策展?沒有商業壓力還會有競爭力嗎?

上一段描述的種種,不光只是想像中的烏托邦世界,而是德國獨立劇場界(freie Szene)的真實情況。此文將介紹一種以社會福利為出發點的獨立劇場體系,分析其中的場館和劇團如何運作,以及詳述在其補助體系誕生40多年後的今天,有什麼樣的藝術團體在此環境孕育茁壯。

藝@展覽廣告圖片
直擊2025Welcome大學路藝術節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