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蒂芬.凯吉(张震洲 摄)
特别企画 Feature 开箱创作者的「未竟之室」 里米尼纪录剧团导演

史蒂芬.凯吉 在房间里,让我们一起思索死亡

你想过死亡吗?你想过当你离世之后,你留下的各种物件,将如何诉说你这个人的一生?继《遥感城市—台北》之后,里米尼纪录剧团导演史蒂芬.凯吉将再访台北,带来《未竟之室》,打造八个房间,透过八个人物的人生物件,让观众聆听他们对死亡的想法,同时思索「死亡」这件事。我们也邀请了史蒂芬.凯吉参与这次的开箱企画,与读者分享那些可用来叙述他生命点滴的私密物件。

你想过死亡吗?你想过当你离世之后,你留下的各种物件,将如何诉说你这个人的一生?继《遥感城市—台北》之后,里米尼纪录剧团导演史蒂芬.凯吉将再访台北,带来《未竟之室》,打造八个房间,透过八个人物的人生物件,让观众聆听他们对死亡的想法,同时思索「死亡」这件事。我们也邀请了史蒂芬.凯吉参与这次的开箱企画,与读者分享那些可用来叙述他生命点滴的私密物件。

2020TIFA 里米尼纪录剧团《未竟之室》

2020/3/4  19:30

2020/3/5~14  12:00、13:30、15:00、17:00、18:30、20:00

台北 国家两厅院实验剧场

INFO  02-33939888

十一月的柏林,秋风飒飒,落叶纷飞,与导演史蒂芬.凯吉(Stefan Kaegi)相约这天正值德国农民发动大规模的游行,五千多台拖拉机像军队坦克车般,从四面八方驶向布兰登堡城门,抗议新的农业政策严限化学除草剂的使用,令其无以维生。市区所有主要交通干道受阻,幸好地铁还正常运行,让我们能够顺利抵达凯吉位在十字山区哈森海德公园旁的住家。

瘦高的凯吉一身家常便服,没有刻意整理打扮,方正的高额上是一头有点松乱的短发,斯文的黑框眼镜背后是一双带点慵懒睡意的大眼睛。像对待朋友般,他轻松自在地招呼我们进屋,客厅与厨房合体的布局,方便他边聊天边煮水沏茶。环顾四周,既没有散落四处的衣物或资料,也没有完美主义者的过度齐整。若要说有什么不寻常之处,大概就只有墙上的两张挂毯了,那一缕缕五颜六色、如流水般柔和垂落的毛线,让人以为是特殊的现代艺术品,没想到,顺手一翻,背面竟是俗气十足的清真寺图样,这才恍然大悟,挂毯的反面被当成正面挂著,看来导演是个十分懂得逆向思维的人。

不仅如此,凯吉曾在巴赛尔学哲学,苏黎世学艺术,最终于德国的吉森大学专攻应用戏剧,拥有如此多重学业背景,又曾做过专业记者,无怪乎在创作上有多面向的发展,更经常突破观众观赏习惯的框架。二○○○年,他与同样出身于吉森大学应用戏剧学系的贺尔歌达.豪克与丹尼尔.维次尔共组里米尼纪录剧团,转眼明年就要迈入创团廿周年了,这导演铁三角的组合,成功制作了无数的广播剧、城市有声导览,他们舍弃专业演员,从日常生活中根据不同的主题,作田野调查与记录,选角与彩排,让他们所谓「生活的专家」,在舞台上现身说法,演出最真实的自己。

除了与其他两位导演合作之外,凯吉的诸多独立创作,以其大胆创新、奇特独到的戏剧表现手法,令人耳目一新,广受世界剧坛的青睐,如《记忆公园》、《苏菲亚货车》Cargo Sofia 及曾受邀到台北的《遥感城市》Remote X 系列等。综观其作,大致可以归纳出三条主线:

其一,透过空间、影像、音效等,让观众仿佛身历其境,在观演过程上,突出机动性,意即,观众拥有一定选择性的自由,如什么时候去哪个空间。

其二,跨越私人与公共空间之间的界线,如将私人空间转换成公共游戏空间的Home Visit: Europe

其三,从后人类主义的视角,探究什么是使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在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人工智能日益普及,人被机器所取代的界线何在?如二○二○年将到亚洲巡演的《恐怖谷理论》Uncanny Valley(2018)及将受邀来台的《未竟之室》Nachlass-pièces sans personnes(2016)等,都与此相关。

以下,让我们一同探知《未竟之室》的创作始末──

Q:请您谈谈促使您创作《未竟之室》的诱因。

A我在瑞士长大,瑞士对死亡有特殊的关系──首先,因为医疗发达,国民平均寿命超过八十五岁(注1);其次,在瑞士,患绝症的人能自行决定何时维系其生命机能的机器被关掉,或者甚至决定何时喝下毒药以结束生命。德国人称此为Euthanasie(无痛苦死亡),瑞士人称之为Sterbehilfe (协助死亡)。在瑞士,人们能够自行决定,什么时候死,这是合法的。再者,在瑞士征收的遗产税非常低。这三个要素,我认为很有意思,因为,它们对后世有根本上的影响,这些面对死亡的态度,以及对遗产或遗物的处理,对其他国家而言,可引以为鉴。

自我决定死亡,是由生到死的仪式,不但是对自己的死亡负责,同时又处理了留予的遗物。特别是遗产,是个极大的问题,大家都想把财产留给家人,那些很有钱的人,留给子女的财产自然很多,使他们原本即富有的子女变得更有钱。这使富人变得愈富,穷人愈穷。仅有极少数的人,会将遗产餽赠给社会。如驻非洲欧盟大使的布霍夫斯基女士(Brochowski),以及住在斯图加特、身为银行家的沃法特夫妇(Wolfarth),他们在晚年都成立了自己的基金会,以回馈社会。正是这些问题促使我,选取了八个案例,述说她们的故事。我想,如何面对死亡与处理后事是每个人都得自问的。在台湾,死亡是个禁忌话题,我记得,在做《遥感城市—台北》时,被告知去墓地,会带来厄运,是吧?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人物小档案

◎ 1972年在瑞士巴洛克小镇索洛图恩(Solothurn)出生长大,在巴赛尔学哲学,苏黎世学视觉艺术,于德国的吉森大学专攻应用戏剧学系。

◎ 2000年,协同贺尔歌达.豪克(Helgard Haug)及丹尼尔.维次尔(Daniel Wetzel)共组里米尼纪录剧团(Rimini Protokoll)。

◎里米尼纪录剧团三人曾获重要奖项有:浮士德戏剧奖(2007)、获欧洲「剧场新真实奖」(New Realities in Theatre,2008)、威尼斯双年展的银熊奖(2011)、瑞士戏剧盛会艺术节的戏剧大奖(Grand prix,2015)

◎凯吉个人荣获重要奖项有:以《记忆公园》Mnemopark一作,获「在自由剧场中的政治」艺术节的「评委团奖」(Jurypreis des Festivals Politik im freien Theater,2005);欧洲文化基金会颁发的「文化多元奖」(Routes Award for Cultural Diversity,2010);作品《直击军火》Situation Rooms 获日本媒体艺术节的「优秀奖」(2013)

Authors
作者
年鉴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