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表演藝術》電子報 2025年04月23日

如無法順利瀏覽內容,請按此處

焦點人物

再一次,獻出真心地唱著

演員、歌手楊大正

楊大正約莫在2009年接觸表演工作,最初面對的都是影像鏡頭,「很多事情的起頭都是迷迷糊糊的,但對我來說,經驗的累積都是方法的收集,你必然會在每一次不同的工作中,因為接觸到的演員、團隊……學習到不同的技巧。我就從這一路的過程摸索、思考,乃至2017年與綠光劇團合作,走到劇場表演之後,我對於表演的想法又有更多的理解。」


閱讀文章


舞蹈

虛擬實境新品種!

狠劇場《自由遊戲》

《自由遊戲》讓部分觀眾成為台上奇景的一環,在XR多樣化的指令給予下,與專業舞者及聲音影像團隊,共同為台下觀看者譜寫一齣當下性強烈、每一場次皆難以複製的演出,在狠劇場邁入第12個年頭的時刻,開啟劇場閱讀與科技對話的新座標。


戲曲

再寫「復仇」新篇章

臺灣豫劇團《錦衣》

相較於傳統戲曲在發展過程中曾有的「連台本戲」,《鏢客》與《錦衣》更接近於漫威電影的框架,也就是擁有一個世界觀,以及相對主要的情節發展,但每個人物都有可能再發展出獨立篇章,並與主線情節環環相扣,建構成更龐大的敘事宇宙。




聚焦凝視聶光炎

在劇場裡生活,學習

聶光炎

說到劇場藝術,我覺得它很難學得好,作得好。有些人一頭栽進理論的圈子,有些人掉入技術的陷阱。其實這應該是裡子跟面子的事情,兩頭都要顧著才行,不能偏頗。有一點非要認清,劇場是從實踐而來,理論是從演出而生,學劇場要在劇場之中。二十多年來,打從頭,我就抱著這樣的觀念。 拉過幕,鋪過地板,釘過布景,畫過彩幕,爬過梯子,也調過燈光,當然也打過旗子,跑過「龍套」……劇場就是這樣子,它的一切學理,它的活鮮生命,就在這些地方。




舞台燈光設計線上展 聚焦凝視聶光炎

舞台燈光設計線上展

一場從無到有的創意旅程《閻羅夢》

《閻羅夢》是聶光炎幫國光劇團設計的第5個劇場設計作品。 在首演節目單的劇場設計理念裡,他提到:「我必須說這齣戲本身很精采,有創新,有突破,有顛覆,有思辯,有嘲諷,也有戲謔。對舞台視覺,可說給了很大可供表現的空間;小平的導演也有許多嘗試。於是使我試著想在空間上作出時光層次,去擬配倒敘歷史的趣味。也用一些圖騰符號,去作一些段落情節的象徵。沒有寫實的東西,只是作了些暗示。給欣賞的人留些空白,也更服膺傳統戲曲程式的特質。」




舞台燈光設計線上展 聚焦凝視聶光炎

舞台燈光設計線上展

一生二、二生三、三到無限的《八月雪》

高行健形容這部作品是既像話劇、京劇、歌劇、舞劇又都不是的「四不像」,聶光炎說他的挑戰是找出「四不像」之間的「像」,「什麼都不是」裡的「是」。他以國家劇院既有的4道升降平台創造「一生二、二生三、三到無限」的「本來無一物」舞台意象。他盡量希望舞台上出現的,就是戲所需要的,無論是對演員、還是氣氛,都要產生戲劇動作意義。在某一個角度上看,就是追求簡約。他心裡始終想著「少即是多」的原理,用少的呈現,提供多的內涵。




專欄

掌聲的背後

嚴俊傑

台灣音樂圈表面上看似蓬勃,各類音樂節、比賽與演出如雨後春筍,卻難掩背後「自信不足」的隱憂。音樂學習人口逐年下滑,愈來愈多青少年對於投身音樂行業裹足不前——「我不夠好」、「學音樂沒有未來」成了普遍的心聲。


專欄

那天回老「家」

高俊耀

媽媽說她排行老二,10來歲就跟爸爸離開,帶著幾個妹妹和弟弟搭船到南洋。我問媽媽為什麼大姐沒有跟,媽說,家裡窮,大姐很早去當別人家的童養媳,不能走。我想,媽媽的故事,也是她那一代人的故事。




專欄

戲曲「排場」

王安祈

同樣的劇情,可以純用唱腔來表現,也可以改用載歌載舞,甚至武技動作來表現。這就是「排場」,因此,汪精衛的猶豫糾葛不一定只用唱來表現,京劇武功未必只能表現武將的內心,文人汪精衛也可以由武生飾演。


  專欄

戲曲中對「法」的認識

温宇航

我想說戲曲身段是一門45度角的藝術。我曾在網絡上偶見兩幀美國國鳥白頭海鵰的正側面照片,側照雄偉挺拔鷹氣逼人,正照則目光呆滯聳肩探脖,我立刻有頓悟,瞬間想到了老師所強調「子午相」的重要性。




分隔線


保時捷鉅獻全新911



分隔線

看更多

分隔線
項目圖示 薪火相傳40載 台北愛樂管弦樂團系列演出盛大慶祝
項目圖示 2025艋舺國際舞蹈節媒合藝術家前往國際演出交流
項目圖示 國家交響樂團5月展開日本巡演 多元曲目展現台灣文化力量



PAR表演藝術LOGO

PAR官網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Facebook圖示   Line圖示   轉寄給朋友   取消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