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蹈

2025艋舺國際舞蹈節媒合藝術家前往國際演出交流

文字|張震洲
攝影|林政億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4/17
2025艋舺國際舞蹈節邀請國內外40個團隊,超過150位專業舞蹈工作者,超過22個場館、藝術節策展人、藝評家、專業人士及觀眾們熱情參與。 (林政億 攝 曉劇場 提供)

曉劇場主辦2025艋舺國際舞蹈節(Want to Dance Festival),以「Diversity多元」為題,邀請國內外40個團隊,超過150位專業舞蹈工作者,75場多元演出,同時邀請國內外超過22個場館、藝術節策展人、藝評家、專業人士及觀眾們熱情參與,共創超過7000人次的舞蹈盛宴;更從Opencall Program選出六組具潛力的創作者,獲選明年國際交流主推團隊(Exchange Program),更成功媒合編舞家將前往盧森堡、寮國、以色列、義大利等國演出交流,成為台灣表演藝術向國際發光的舞蹈節暨交易平台。

策展人鍾伯淵表示:「多元,象徵英雄時代的結束。而英雄時代的結束不代表這個世界不再會有英雄,而是英雄將擁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能量和不同的面貌。」

本次舞蹈節邀請多個以自由、平等、多元價值為理念的藝術節策展人來到台灣,而台灣更有三個節目獲得國際策展人青睞,將前往演出交流,分別是王柏年《山鬼的眾生相》受到盧森堡編舞中心藝術總監Bernard Baumgarten及耶路撒冷舞蹈平台藝術總監Miriam Engel邀請,將前往盧森堡TROIS C-L與耶路撒冷獨舞藝術節(The Jerusalem Internaional Solo Dance Festival);施旻雯《口毛》受到寮國FMK國際舞蹈節(Fang Mae Khong International Dance Festival)代表Benjamin Tardif、Noutnapha Soydala邀請;黃仕豪《渡鴉》則受到義大利維琴察市立劇院國際關係Dominique Martin Panichi邀請。

今年艋舺國際舞蹈節也邀請多元領域專業者擔任評審,包含法國獨立藝術顧問Béatrice HORN、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副教授吳易珊、新竹縣文化局表演藝術科科長吳緯婷、自由舞者與舞蹈藝術講師周章佞、評論人貧窮男、獨立藝術工作者陳薇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創意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專任助理教授賴孟郁、獨立編舞家嚴婕瑄等人擔任OPEN CALL評審團,選出六組優秀團隊進入2026艋舺國際舞蹈節國際交流單元,如黃至嘉《MARY 李》從多重文化交織互融的當代社會環境,探索個體的塑造與土地的關係;郭爵愷/身體不止《搏筊 Pua̍h-pue》透過易經卜筮的習俗探尋人心深層的渴望;蔡宏義、楊峻毅/Uni優尼客當代馬戲團《假想敵》結合當代馬戲探尋人與人之間的對抗、逃避與和解的過程;曾靖恩《流放地》從現代人對社會的掙扎與疏離,找尋不同的生命狀態中尋求平衡。本次也遴選來自法國的Gipsy Raw《après tout》、葡萄牙的Vir Torres《Borboleta do Cèu e da Terra》,展現艋舺國際舞蹈節推動國際交流的決心。獲選團隊將得到行政與技術資源挹注,預計於2026年回到艋舺,並於萬座曉劇場演出,啟動未來國際發展之路。

策展顧問耿一偉表示:「這是一個非常動亂的時代,戰爭、文化預算被砍、移民被驅逐,這個世界其實變得更加黑暗,為什麼我們還在這邊跳舞呢?在古代,人們還沒有語言便懂的跳舞,他們會為在營火前面跳舞。他們跳舞並不會一個人跳,而是所有人或邀請陌生人一起跳舞。所以當人們跳舞的時候,不管來自何方皆屬於同一個群體。所以,我們今天在這裡跳舞,就好像在這黑暗時代的一根小小的蠟燭,雖然小小的蠟燭無法驅逐黑暗,但它會給我們勇氣和力量度過這個黑暗。」

艋舺國際舞蹈節打破了框架呈現多元的創作元素,更讓國際看到台灣創作者豐沛的創作能量。規劃四大展區、兩大策展單元與萬座焦點,讓觀眾在充滿歷史人文風景的艋舺,攜帶舞蹈護照到各個非典型的表演空間觀賞表演,不只吸引喜愛表演藝術的觀眾,更使在地的居民、觀光客看到不一樣的艋舺,更有在地民眾拉著椅子出來看表演,民眾亦反饋:「不自覺非常投入,現場氛圍非常特別,日常每日見的景色也因為舞蹈變得不一樣」。2026年第八屆艋舺國際舞蹈節將於今年11月公開徵件,期待明年帶著更強的能量讓台灣創作者及作品邁向國際舞台。

PAR廣告買二送一廣告圖片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