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艺会董事长林曼丽表示,国艺会会进行全面审视,整合国家的补助资源与政策,以建立一个更好的补助制度。(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 提供)
话题追踪 Follow-ups

回归初衷建新轨 扶植艺术不断电

访国艺会董事长林曼丽

自一○六年度起「分级奖助计划」评鉴案,业务由文化部转交国艺会办理,之后评鉴和评审的机制,也将进行适度的调整。以财团法人身分,发挥臂距原则,进行艺文补助等专业事项,本就是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廿一年前创立的初衷,之后补助业务全责交由国艺会执行将有何新气象?对演艺团队及表演艺术生态影响深远的「分级奖助」计划,董事长林曼丽表示,国艺会对此进行全面审视,目的要整合国家的补助资源与政策,以建立一个更好的补助制度,让艺文团体能够在一个正面循环的生态中发展。

自一○六年度起「分级奖助计划」评鉴案,业务由文化部转交国艺会办理,之后评鉴和评审的机制,也将进行适度的调整。以财团法人身分,发挥臂距原则,进行艺文补助等专业事项,本就是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廿一年前创立的初衷,之后补助业务全责交由国艺会执行将有何新气象?对演艺团队及表演艺术生态影响深远的「分级奖助」计划,董事长林曼丽表示,国艺会对此进行全面审视,目的要整合国家的补助资源与政策,以建立一个更好的补助制度,让艺文团体能够在一个正面循环的生态中发展。

文化部长郑丽君上任后积极推动《国家艺术基金会设置条例》修法,若一切顺利,今年九月立法院审议通过,文化部可透过编列年度预算,并以捐赠方式,将补助资源移转至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以下简称国艺会),其中影响表演艺术领域最深的,要属「演艺团队分级奖助」将从文化部交由国艺会执行。回顾国艺会一九九六年创立时,本就担负中介组织的任务,以财团法人而非公部门的身分,发挥臂距原则,进行艺文补助等专业事项。因此当前的调整,并非开创新思维,而是落实廿一年前国艺会设立时的初衷。

全面审视奖助计划  期待建立正面循环生态

作为艺文补助的专责单位,国艺会熟知生态,理当更清楚「分级奖助」对台湾艺文环境发展的影响,站在引领政策的角度,国艺会董事长林曼丽强调,此项业务的移转,国艺会绝非只是扮演代理执行的角色,而是要进行全面审视,目的要整合国家的补助资源与政策,戮力建立一个更好的补助制度,让艺文团体能够在一个正面循环的生态中发展。

「变革」是林曼丽试图展现的决心和抱持的态度。过去几个月,国艺会对内对外,召开无数会议,广纳团体、专家的意见,希望透过不同角度的思考,让补助的落实更加完善。因为补助机制的设计影响层面不可小觑,如果太过狭隘、缺乏配套,某种角度,补助让团队死不了,却无法让他活得更精采,甚至某种程度反而制约框限了团队的发展。

林曼丽指出过去思考补助机制的时候,难免会陷入管理端和行政端的思维,因此设计出许多量化的指标,比如说团队一年要演出多少场次,年度支出达到多少才能被视为什么等级,但多数的作品需要长时间的发展,团队并非每年都能有新的作品产生,就算能够产生,可能也是不具完整或成熟的,如此一来又要如何追求卓越。所以真正好的补助政策必须回到使用端和需求端,甚至翻转量化为必要之恶的思维,「今天把资源放下去,主要目的是要让团队更好,因此机制应该更人性化、更便利。」

走向「审鉴合一」  朝「形成性评量」努力

回到实际执行的面向,依据现行「分级奖助」的制度,评鉴和审查两者脱勾,过程中不免产生矛盾,造成团队困扰,因此「审鉴合一」是国艺会在变革过程中力求的重点方向。林曼丽指出审鉴合一最大的前提是要把评鉴先做好,对团队产生真正支持和协助的力量,之后回过头进行评审时,才有办法真正整合。

目前评鉴分为「行政评鉴」和「艺术评鉴」两大部分,林曼丽认为「行政评鉴」主要是以协助的角度提升团队的营运效能,执行上较无争议。但「艺术评鉴」牵涉质化部分挑战较大,得避免太过主观、形式化或者太过肤浅,尤其评鉴的作用,不应当只沦为单场演出的好坏,因此未来会朝向「形成性评量」努力。所谓「形成性评量」重视过程、细节而非单点,分析的是团队的优缺点,值得鼓励或须调整的面向,同时增进评审和团队的对话。

林曼丽深知,要达到此理想化的构想,有些现实状况必须先突破,包括扭转评审委员和团队的观念。尤其艺术很主观,团队的认知绝非「你来陪伴我,就要听你的」,但林曼丽有信心,「我觉得这些问题出在对象,我相信每个团队都在不断追求卓越、不断想让自己更好,他们会有不愉快的经验很可能是错误的配对。」

合纵连横扩大效益  把饼做大激发活水

在审鉴思维上的突破之余,国艺会正进行「分级奖助」和旗下原有补助的整合,「分级奖助」主要顾及的是团队的营运面,国艺会原有的补助重在计划面,过去分开申请,是因为隶属不同单位,林曼丽认为如今皆是国艺会的业务,势必要整合,让团队能够在安定的状况下发展,在获得营运补助的同时,也知道有多少经费可以投入创作和未来计划,「吃一条鱼总不能剁好几块,我今天吃头却不知道尾巴吃不吃得到,这样的不安定感是让团队无法安心创作的。」

然而,一个奖助计划,要发挥最大的功效,除了纵向整合之外,横向整合更是扩大效益的关键,在国艺会、文化部之外,近年北中南各有新场馆落成,加上原有的两厅院和地方中心等,彼此间的关系,在林曼丽看来,与艺术家、团队组成一个很大的生态结构。比如,绝大部分的场馆决定档期的时间都很紧,如果要让生态更活络,可否提早至一年、两年前就决定,让团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规划和准备。此外,她也期待各地的馆所在节目引进和委托的占比上,能够提升国内创作的比例。透过环环配合,整个艺文环境的生态链,才有机会更健康。

目前「分级奖助」每年的预算金额不超过两亿台币,如何把饼做大,让奖助成为活水而非死水,也是国艺会要突破的现状。「毕业」机制是过去经常被提及,但又不敢直接触碰的问题,对于林曼丽来说,所谓「毕业」不是夭折,重要的是如何进行适度的「引流」,否则补助沦为一摊死水,团队长不大也死不了,国艺会也得负起责任。所谓引流,林曼丽举例,有些团队已经走向市场化,便有机会引流到文创产业的领域,且能获得较多的资源,也是正向的循环。

艺文补助重新定位  一八期待踏上新轨

经过长久的思考,和近几个月的沟通整合,国艺会内部及与团队间逐步建立起对未来艺文补助的共识。不过碍于行政程序,以及提供团队适应新制的缓冲期,今年九月国艺会公布的施行办法还是维持旧的机制。新的执行方式将于明年六月公布,十一月进行申请,期待二○一八年能够朝向新的轨道迈进。但由于「分级奖助」每年所需的经费,主要还是由文化部编列进行挹注,要让计划持续原有效益和规模,同时保持对生态的稳定性,文化部对于预算的支持,仍是国艺会落实政策最关键的后盾。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年鉴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