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9.03 電子報 No.129
在科技裡呈現人生情狀
在故事工廠協力下,於西門紅樓駐地1個月,開出共90場的《林投姐,妳叫什麼名字?》沉浸式製作,演出以舞團2023年發表的VR作品《林相繽紛—從肉身到虛擬的極相與無相輪迴》為基底,並安排有濃郁的儀式感前提。觀眾一入場便會在無語言演員「NPC」的帶領下,逐步脫下鞋襪、交出名姓,踏進台灣民俗元素包裹下的中性無生滅世界,作品也在一層一層的觀看與多重小物件的暗示裡,試圖為傳說裡的厲鬼開啟一個別開生面的重生出口。
-
2025.08.27 電子報 No.128
四大旗艦樂團布局新樂季
幾十年來,亞洲早已成為音樂家巡演的重要安排,不同城市樂團雖常見交集的曲目與客席名單,如何展現獨到特色,無疑紮實反映了策劃與品牌策略的能力與心力。香港管弦樂團、NHK交響樂團、上海交響樂團與新加坡交響樂團這4個亞洲頂尖樂團,正各自處在即將翻開下一章的關鍵時期。
-
2025.08.20 電子報 No.127
讓身體釋放歷史的記憶
一段致敬美國先驅舞蹈家洛伊.富勒的獨舞如盤古開天闢地般地揭起序幕,緊接著真實火光與微型史前洞穴在景深之處慢慢出現,隨著配樂的暗示與精緻的微型建築空間流暢切換,觀眾逐一跟著無輪廓、無性別的手部生物,夢境似地走過競技場、小酒館、社交場、集中營、滑板與街舞聖地,隨之產生連結的是影史與表演藝術裡的經典場景。
-
2025.08.13 電子報 No.126
衛武營歌劇里程碑 跨越傳統與現代的橋梁
《羅恩格林》是華格納風格轉變的分水嶺。「這是華格納最後一齣以『歌劇』來稱呼的作品,之後他就全面轉向『樂劇』。」簡文彬認為,相較於《指環》這類龐大樂劇,《羅恩格林》既具備可辨識的段落結構,又蘊含華格納日後樂劇發展的雛形。它在風格上仍有停頓與推移,觀眾得以有起伏、能呼吸的節奏感;而那些過門與轉折的銜接方式,也讓人聯想到早期歌劇中宣敘調的功能,保留了聆聽上的親切性。因此他直言:「想要入門華格納,就選《羅恩格林》。」
-
2025.08.06 電子報 No.125
優雅之必要,當代爵士的兩種靈魂
從邀請國際樂手登台演出的鋼琴家佛萊德.赫許啟幕,到近年在爵士界掀起風格討論的爵士歌手瑟希兒.邁可羅恩.薩爾凡特。前者是細膩的傳奇爵士鋼琴詩人,而後者的音色不柔美卻極具穿透力。其中最令人感到溫柔而堅實的連結,是多年來參與兩廳院夏日爵士音樂節、同時為台灣培養跨世代爵士小號手與編曲家的麥可.摩斯曼。
-
2025.07.30 電子報 No.124
非線性詮釋童話經典 述說女性成長經驗
「當我看到愛麗絲從兒童變成青少女,她的身體在改變,開始會質疑自己的身分,思考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時,我找到了自己與愛麗絲的共通點。」雅絲敏.瓦迪蒙選擇將個人經驗帶進改編的文本,代入自己曾經走過的青春期困惑與掙扎,將愛麗絲化為一個正逢青春期變化的少女,探討這樣的愛麗絲,會如何面對身分認同、關係的理解,從而展開自我力量的探尋。
-
2025.07.23 電子報 No.123
如何在世界最安靜的地方,聽見自己?
我是宇光,是一個漁夫,同時也是兩廳院的駐館藝術家。我一直是德政的粉絲,會聽他的podcast、看他的書。我想要用德政寫的一段文字作為今天的開場:「停止移動,就停止了追尋;我在變動中安身立命」。這句話出自德政的《時空迴游》,非常適合今天的場合。我與德政都正在不斷地透過移動去收集材料,再透過不同的方式將其轉換成作品。
-
2025.07.16 電子報 No.122
暌違30年終於登場
這場空前規模的音樂盛會,不僅是樂迷引頸期盼的盛事,更是繼上屆舉辦後睽違30年歷史性時刻。主辦單位邀集了5大世界頂尖樂團,在11天內完整演繹馬勒的10部交響曲,堪稱一場跨世紀之約,更是馬勒音樂在疫情陰霾後的一場重生。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從台灣前往參加音樂節的樂迷朋友多達上百位,是亞洲國家中規模最大的一群馬勒迷。
-
2025.07.09 電子報 No.121
在女兒身上得到印證
等到Nikar再長大一點,又有幾次可以和女兒演出的機會,董怡芬開始替Nikar安排一些演出橋段,但依舊無法進行太多次排練,「怕排太多次,小朋友會覺得無趣!可是後來發現,在她這個年紀,原來已經可以記得表演編排,甚至比我還清楚!」那次是i-dance即興節的演出,跳到第2場時,董怡芬漏掉其中一個段落,若是只有自己在台上,董怡芬自然曉得如何流暢帶過,Nikar卻堅持要回頭把漏掉的段落跳完,「她覺得這是我們講好的內容,就得要完成,所以真的不能小看4、5歲的小孩,她的腦袋真的超清楚。」
-
2025.07.02 電子報 No.120
無論如何,不要失去想像力
讀到《少年Pi的奇幻漂流》裡的狐獴島段落時,作家陳思宏到圖書館借了一本動物圖鑑。那是網路還不普及、台灣寵物店還未引進狐獴販售的2000年初,他從未見過狐獴這種動物。圖鑑上寫著:狐獴分布於南非地區,以草原為棲地,群居動物,性情溫和。回到小說,住滿狐獴、提供水源與食物的小島,湖水卻在夜晚變成酸液,蓮花裡藏有人類的牙齒,他才意識到,可愛的狐獴島,原來也是一座吃人之島。
-
2025.06.25 電子報 No.119
中年危機是轉機 陪舞者找到自己的聲音
她花了許多時間跟每個舞者雕琢個人SOLO,找到他們身體的極限,在極限中嘗試突破,讓真實透過身體表演在舞台上傳遞,也讓觀眾的注意力離不開眼前的他們。「作為編舞家,我想要陪著他們一起長出獨自站在舞台上的能力。」楊乃璇強調,她不需要年輕舞者理解她的中年,而是讓自己作為充滿安心感的中年,陪著他們走過年少的焦慮。「我不要他們成為舞蹈勞工,而是真的從這支舞中帶點什麼離開,同時也讓觀眾從他們身上感受最飽滿的表演能量。」
-
2025.06.18 電子報 No.118
讓聲音穿越時空,蓋一座「聽覺」廟宇
廟埕祭儀文化中的聲響,對薛詠之來說相當有魅力。到了2024年,剛好閱讀到建築師賴伯威的著作《寄生之廟》後,創作靈感油然而生,她便開啟了一場自我對話「因為我不是乩身、也不是每天在廟裡幫神明服務的人,很怕純粹只是想拿這個東西來創作,自己會很過意不去。」知道過去許多藝術家在結束創作後,隨即登出自己與廟宇文化的互動,讓曾經協助藝術家們創作的廟方人員很受傷,薛詠便再三確認自己的心意,「好在我自己本身就很喜歡、我很需要這些神明,所以會一直回到宮廟交流。」
-
2025.06.11 電子報 No.117
關於音樂劇《悲慘世界》
不管是在那一種宣傳物上,一直都會看到音樂劇《悲慘世界》使用一個黑白線條勾勒的小女孩形象,她到底是誰呢?熟悉故事的樂迷應該猜得到,就是劇中出現的芳婷之女柯賽特小時候,但大家或許不知道的是,這幅畫竟然是在1862年初版小說裡就出現的插畫,由藝術家白瓦特所繪。為何很難看到全本的音樂劇版巡演呢?光從1987年百老匯首演版製作費高達450萬美金!除了要動用多達200人以上的演員與幕後人員外,每場演出還需要快400套戲服、超過1700件小道具與31頂假髮,真的很難回本!
-
2025.06.04 電子報 No.116
再一起跳一次,我們都準備好了
畢業製作那年,巴魯挑戰編舞,媺雅則是舞者之一,以排灣的原民元素為主題,用西方的肢體訓練來編創。那次的合作稱不上順遂,巴魯光是處理舞者關係就一個頭兩個大,成天嚷嚷:「不要編了,好好跳舞算了!」巴魯坦言,排灣族的個性比較溫,遇到困境容易縮起來。反倒是在那個撞牆過程中,媺雅總能接住巴魯的每一次猶豫,以及每一段卡住的循環往復。
-
2025.05.28 電子報 No.115
永續,就是一種選擇,然後改變了世界
國家兩廳院實踐永續與共融理念近10年時間,自2022與文化部共同舉辦「永續場館.共融年會」以來,今年已來到第4年,儼然成為藝文界與國際對接的重要平台。內容紮實緊湊的論壇分三部分進行:「文化場館的發想與執行」、「創作團隊與永續的互利共生」及「社會擴散與共感」,由內而外的講題安排也扣合全球藝文產業在永續目標上面的共識,希望透過藝術與創意的途徑,打開大眾共好意識。論壇中最精華的部分在於問答Q&A段落,線上與現場發問極為踴躍,顯示永續議題經過官方與民間4年積累發酵,已然不再小眾。
-
2025.05.21 電子報 No.114
文化政策篇
朴槿惠政府提出的「文化繁榮」政策,主要目標是讓全民共享藝文生活。自 2014 年起,每個月最後一週的週三定為「文化日」,集結公立及民間藝術單位共同提供優惠福利,鼓勵國民輕鬆參與藝文活動。文在寅總統任內則強調「文化藝術發展的力量來自民主主義」,不僅將藝術英才教育基地從首爾市拓展至世宗、統營等中小型城市,讓更多具備潛力的年輕藝術人才就近接受專業培訓,並頒布《藝術工作者權利保障法》,以維護藝術言論自由,強化藝術工作者的職業權益,致力營造性別更平等、創作更自由的環境。
-
2025.05.14 電子報 No.113
歌劇如何製作?
專為年輕音樂家設計、提供實際參與歌劇製作機會的音樂節,2015年由捷克與奧地利聯合舉辦的布拉格夏夜青年藝術家音樂節,讓學員能在布拉格國家劇院與維也納音樂之家等歷史劇場中進行演出;2011年由美國的波士頓古樂節青年藝術家培訓計畫,提供沉浸式的巴洛克歌劇實作經驗,並與國際級導演及演員合作;2006年奧地利的薩爾茨堡音樂節歌劇營,更讓9至17歲的年輕音樂愛好者在維也納愛樂成員的指導下學習。在這些音樂營中,由指揮家小澤征爾創辦的「小澤征爾音樂塾」不但最早開辦,也展現出其獨到的精神與特色。
-
2025.05.07 電子報 No.112
不是模仿,而是活著
初始場景,是一段生產影片:一個嬰兒正被從產道娩出,被接生、斷臍、正式成為獨立的個體,來到這個世界並投入母親的懷抱。而8名表演者們在這過程中陸續登上舞台,共同見證新生命的誕生。對比被期待的新生兒,這些表演者實屬於「不被期待」的唐氏症患者與智力障礙者。不同過往哈姆雷特多由一名技藝精湛的演員扮演,《嗨》中則由8位演員共同完成,在保留個體聲音的同時,也將其轉化為一個集體的訴求。
-
2025.04.30 電子報 No.111
與歌仔戲在彼此的世界實現自我
第一次認識「蔡逸璇」這個名字,是疫情期間少數順利登場的《趙氏孤女》讀劇演出。向來以演員為主、劇本為輔的歌仔戲,竟然會有「讀劇」,本身就是件神奇的事。文本將傳統故事《趙氏孤兒》改了設定,主角由男轉女又女扮男裝,一方面挑戰了古典敘事建構於父系倫理的個人身分與社會價值,另一方面也對應歌仔戲多由女性出演男性角色的表演體系,戲裡戲外都讓人眼睛為之一亮,既鬆動歌仔戲行之有年的「規矩」,卻又好似向其致敬。要說是蔡逸璇是有意識地選擇「革新」歌仔戲,不如說是歌仔戲自己找上蔡逸璇。
-
2025.04.23 電子報 No.110
再一次,獻出真心地唱著
楊大正約莫在2009年接觸表演工作,最初面對的都是影像鏡頭,「很多事情的起頭都是迷迷糊糊的,但對我來說,經驗的累積都是方法的收集,你必然會在每一次不同的工作中,因為接觸到的演員、團隊……學習到不同的技巧。我就從這一路的過程摸索、思考,乃至2017年與綠光劇團合作,走到劇場表演之後,我對於表演的想法又有更多的理解。」
-
2025.04.16 電子報 No.109
第四屆衛武營國際音樂節亮點解析
在開幕與閉幕音樂會中,衛武營國際音樂節藝術總監陳銀淑分別安排了奧地利作曲家澤姆林斯基給管弦樂團的幻想曲《小美人魚》,和丹麥作曲家尼爾森的第二號交響曲《四種氣質》,巧妙呈現出世紀末藝術常被遺忘的兩個切面。 澤姆林斯基是站在新舊風格之間的人物,他與學生荀貝格都嘗試要瓦解調性,為樂壇帶來更內在的表現。但澤姆林斯基在打破的同時,仍舊相信「調性」的力量與意義,因此其音樂聽起來經常是擺盪的、五味雜陳。
-
2025.04.09 電子報 No.108
從劇場到影集,挖掘犯罪事件裡的人性
我們幾次內部呈現,都在拿捏和事件本身的距離,後來我決定把劇本推得更遠一點,更聚焦在主角這個小女孩的心理狀態。小女孩就是媽媽的女兒,用「說故事」來回應她所感受到的周遭環境。比如她其實感覺到媽媽生病了,隱約知道媽媽在做一些可怕的事,但她不知道怎麼幫助媽媽。於是我們透過小女孩的內心變化,來表現她如何面對眼前殘酷的世界。至於劇名,不管《甜甜的眼淚》或《甜眼淚》,都有某種味覺的想像。但眼淚又是苦澀的,所以產生雙重性——到底是甜的還是悲傷的?不知道。
-
2025.04.02 電子報 No.107
將一切串起的中間力量
起初那相對陌生的兩人,彷彿像是在重新認識對方那樣的以身體互相回應,簡直像是把身體當作流水,一再洗去多餘的東西。布拉瑞揚說:「每一次排練的過程,兩人都在成長進步,甚至更熟悉彼此,也因為這樣原先那種很乾淨的東西會不見。」這時候,就是中間力量登場的時候了。所謂的中間力量,其實不是獨裁的力量,而是傾聽的能力。而這也是布拉瑞揚一直以來更擅長的事情。排練到這一步,他廣納舞台設計王孟超的點子,將兩人的身體佐以光線及布幕的設計,最後使兩具身體成為一雙剪影。
-
2025.03.26 電子報 No.106
串流時代超越時間與空間
受疫情耽擱5年,兩廳院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終於「再度」迎來義大利國寶音樂家魯多維柯.艾奧迪。在這之前,我們得以先行點開魯多維柯今年1月底發行的最新專輯《夏日印象》,為這場漫長的等待預先暖場。 之所以用上代表數位時代聆聽經驗的「點閱」動作,是想強調魯多維柯作為少數古典音樂背景出身的音樂家,卻在串流媒體獲得巨大成功,每日播放次數超過百萬,更是2007年首屆iTunes音樂節(後更名為蘋果音樂節)唯一受邀古典音樂家。有趣的是,這張以「夏日」為名的專輯,卻選擇在深冬發行。
-
2025.03.19 電子報 No.105
極限運動、跑步、足球……怎麼編成舞?!
舞蹈和體育都透過專業技術,彰顯肢體靈活及超凡體能,儘管前者必須服從規則,達成目標,後者則力圖突破陳規,表現出驚人的美感。許多當代編舞家其實從小就受過專業的體育訓練,也有不少創作者將運動技巧化為發展作品的方式。受1990年代概念舞蹈的啟發,某些歐陸編舞家捨棄精緻優美的舞蹈體態,反而從體育運動出發,探索動作的本質。這些作品挑戰舞者體力、突顯跨界創新、鞏固藝術和社會的連結,充分表現出當代舞蹈的多元面向與無限可能。
:::
E-paper
E-paper 電子報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