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9.11 電子報
用詩意之眼看世界,生命從不無聊
不論是魏樂富的《暗夜的螃蟹》,或是他常與葉綠娜連袂演出的舒曼《荒野的男孩》,以及李斯特的「鬼故事」《雷諾蕾》,都是以朗誦搭配鋼琴演奏的表演形式,且劇情內容都十分驚悚。魏樂富解釋:其實,古代的敘事詩,大多是描寫人與命運的抗爭,但最後依然輸給命運的悲劇故事;而浪漫時期的美學訴求,則是透過當時的濾鏡去重塑中世紀,所以也採用了大量的民間傳說;另一方面,因為印刷術的發達,讓當時許多駭人聽聞的社會新聞被保存下來,進而促成了當時恐怖小說與偵探小說創作的流行。
-
2024.09.04 電子報
新樂季必賞清單
請相信我,親自進入劇院看一齣好戲,絕對會讓你有意想不到的暢快淋漓心情,浦契尼歌劇《波希米亞人》能滿足您文青氣質與對白月光的渴望!黃俊文不僅跟世界許多頂尖高手合作過,也受邀加入林肯中心室內樂集成員,演出品質一向口碑極佳,值得推薦!德弗札克的女婿蘇克所寫的《第2號交響曲「阿斯雷爾」》,也是失去至愛後的痛心之作,曾心碎不已的蘇克後來也說「是音樂拯救了我」,此曲鮮少於台灣演出,再加上水藍老師細膩濃烈的風格,請千萬把握服下音樂良藥時機!
-
2024.08.28 電子報
《搖滾教室》9月開課
從電影改編成音樂劇的《搖滾教室》,這次是在首演10年後,第一次巡迴來台。搖滾樂電影和劇場作品其實頗為常見,但《搖滾教室》如其名,是一部闔家歡樂、十分適合各種年齡層第一次接觸搖滾樂的一部作品,由故事主角杜威老師帶來特殊教學風格、潛移默化整個貴族學校班級的過程中,觀眾也能輕鬆地跟著故事認識搖滾樂。實際上,不論是電影或音樂劇,都在音樂中結合了許多風格的音樂元素,絕對會讓觀眾不自覺地跟著音樂搖頭晃腦起來~
-
2024.08.21 電子報
2024-2025樂季最前線
回顧2023下半年至2024上半年,全球面臨了一系列顯著的變革與趨勢。經濟上,各國紛紛加強對數字貨幣和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以求在數字經濟中占據一席之地。環保和永續,依然成為各大企業的重要議題。 在這樣的環境下,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疫情之後的古典音樂領域往來與合作更是層出不窮。「明星」、「大師」在世界各地終究屹立不搖,但是隨著影音串流技術的普及,如何打破疫情間樂迷們習慣的非現場聆賞,仍是持續的挑戰。
-
2024.08.14 電子報
我是畫布,只等待最特別的角色
靄雪般的蒼白面容,一頭淡金色短髮,異於常人的空靈氣質,與179公分的身高相襯,人們不免會以雌雄同體形容她,甚至認為她來自不同星球。而她確實將自己活得異常另類,她是蒂妲.史雲頓,當代最難以被定義的表演藝術者。 史雲頓曾表達過她無法完全認同「創作繆思」這般說法,因為她並非毫無主見的被動物件,任憑賈曼一次又一次使用她的臉。之所以願意與賈曼長年合作,是因為他倆對於生命、哲學、政治、宗教、性別乃至於人性慾望有著高度契合的觀點。
-
2024.08.07 電子報
解碼當代編舞家的街舞DNA
乾淨的舞台上,豎立著一棵枯樹,兩位舞者面對面站立在一旁。在燈光的照射下,我們看到他們的身形的剪影。男舞者從肩膀發力,帶動至手肘、手腕、指尖,並且不斷地將力量傳遞至女舞者的雙臂,形成一波波的波浪。雙手上下反向逐漸地同步,成為一道道和諧的脈衝。 這一幕是我在2012年關渡藝術節觀賞的演出——王・拉米瑞斯的《Monchichi》,也是我首次看到歐陸街舞舞者創作的劇場作品,身體延展多變且充滿詩意。與台灣當時展現的街舞風景大不相同,更令我深思將街舞融入劇場後,能傳達何種議題。
-
2024.07.31 電子報
在浮浪貢的背後,選擇自我的命定
「每齣戲都是『我們』生出來的。作品不是我一個人的,是我們共同創作的。因為每個人都可能在排練過程提供意見,慢慢構築整個作品的呼吸。」王榮裕同時也在意進入劇場後、與「觀眾」一起完成的儀式,認為:「(觀眾)要花時間開車、坐捷運,然後花錢排隊進入劇院,兩個小時、三個小時不能玩手機、不能上網!」接著說:「要知道觀眾付出多少才來看我們一齣戲,創作者一定要去思考。藝術家哪有崇高?藝術家也不過是百行百業的一種。」王榮裕這麼說。
-
2024.07.24 電子報
跳進全球16強的秘訣
今年孫振在負傷的情況下,仍然連續在上海與布達佩斯最終兩站40搶10的國際資格賽中,取得優異成績,順利地拿下巴黎奧運門票。 被問及台灣的霹靂舞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時,征戰四方的孫振的觀察很犀利:「我們沒有辦法出一個世界冠軍,我覺得很大的原因是因為經驗。台灣可能都是一個:你把技術練得很好,但整體能力上可能離國際一線還差了一些。我想傳達的觀念在於『眼界』;眼光放遠,觀察並學習最頂尖的舞者如何看待Breaking,自己才能理解他們並超越他們。」
-
2024.07.17 電子報
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
備受期待的台灣年度爵士盛會「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今年再次以多元、創新、融合為主題,邀請國際知名爵士樂大師與台灣本地爵士高手齊聚一堂,為觀眾帶來精采豐富的演出,展現爵士樂自由包容的多樣風貌。為此,本刊除了介紹夏日爵士派對廳內廳外的活動內容,更帶您一窺爵士大師風采,越洋專訪具有多重文化身分的爵士鋼琴大師阿圖羅.奧法里爾,讓您在2024的盛夏,有個隨著節奏搖擺的音樂狂潮。
-
2024.07.10 電子報
《羅密歐與茱麗葉》引爆青年震盪
馬修的改編徹底敲碎結構,僅汲取故事核心與角色名稱,賦予作品全新的背景脈絡與人物關係。「我想換個方式講故事,給經典全新的詮釋。沒有任何一個觀眾需要具備特定的知識才能看懂,也不需要事先閱讀大量的資訊,我的作品裡沒有秘密語言。」說一個大家都能看懂的好故事,配上不受語言限制的舞蹈詮釋,讓不同背景、國家,甚至跨文化和跨語境的觀眾都能在他的舞作中享受並產生共鳴,這是馬修在追求藝術性的同時,也獲得商業成功的重要關鍵。
-
2024.07.03 電子報
時機成熟了,先衝再說!
臺北戲劇獎於2024年展開首屆評選,總共設立11個獎項,在作品獎部分設有最佳戲劇獎、最佳音樂劇獎、最佳獨立精神獎,個人獎則有最佳導演獎、最佳戲劇類男╱女演員獎、最佳音樂劇類男╱女演員獎、最佳編劇獎、最佳劇場設計獎,並設置特別貢獻獎。其中,特別貢獻獎除由看戲觀察團提名,也開放社會大眾推薦,突顯臺北戲劇獎反映社會價值的意圖。本刊在看戲觀察團們走入劇場、觀賞報名作品的同時,訪問臺北戲劇獎的催生者蔡詩萍,談談這個戲劇界睽違已久的戲劇獎是如何誕生的。
-
2024.06.26 電子報
角色最重要的功課就是好好生活
感謝與《沒人想交作業》的相遇。「我之前跟編劇詩淳道謝過,說謝謝他寫出這個劇本,人一輩子真的很幸運能夠遇到這種……簡直像是為你量身打造的作品。」他說。此戲描述一群40來歲的男人們,或者落魄,或者失意,偶爾自嘲,調侃藝術之無用,卻無可避免地得出「不是劇場需要我們,而是我們需要劇場啊」這樣的感慨。 或許,非得走到這個年紀,非得先讓自己上緊發條以後,才能夠體會輕盈感有多麽重要。
-
2024.06.19 電子報
表演,是我衍生出來的東西
王肇陽,彰化人,37歲天蠍座A型,母語台語,INFJ提倡者。自我介紹時會把職業定義為「自由演員」,不是劇場、影像,或是任何其他特定類型的表演者。「自由」聽來無邊無際,但認識他的人就知道,這兩個字若發生在他身上,那就必然代表著深思熟慮後的選擇。細數他的表演經歷,若從2011年退伍後第一檔正式售票演出《迷彩馬戲團》開始,王肇陽在表演領域的資歷已近14年。追求有限度的自由,讓表演成為一件工作。
-
2024.06.12 電子報
重現穿梭古今的政治寓言
「從年輕時所飾演的傳統老生開始,我其實就對悲劇非常喜愛,認為悲劇有很大的啟迪,或者洗滌的作用,而大部分的悲劇都與政治有點關係。」他邊感慨自己年紀到了邊說:「反正對政治不太有興趣的話,你就不會把它當一回事,但現在慢慢累積過來,你想躲其實也躲不掉,全世界就這樣丟到你面前來!」《凱撒大帝》背後的政治性,就是吳興國所在意、卻又不知如何下手的關鍵,因為這可以很個人,也可以非常群體,甚至是影響整個世界。
-
2024.06.05 電子報
把「演員」放在職業欄的第一位
當舞者、劇場表演、影像設計、音樂設計、幕後技術人員等都可以是李祐緯,「難以定義」是種謀生優勢,「但我看到一些跳舞很厲害的人,就會知道他們花了多少心思在這件事情,認識很多演員,也知道他們的堅持跟付出的心力——我有時候會覺得自己好像各方面都有點快追不上大家。」 直到2022年,他在臺北藝穗節發表《一個人也要很快樂A.K.A Lonely God》,這個由他一個人「扮演」表演者、前台、音樂設計、影像設計等所有環節的獨角戲,好像才豁然開朗。
-
2024.05.29 電子報
以數據凝視表演藝術的回溫
2023年,台灣表演藝術總算完整脫離為期3年的COVID-19疫情,似乎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階段。除了長銷定目劇等持續發展,更出現了如《勸世三姊妹》開售全面秒殺的現象,乃至於臺北市文化局宣布設立「臺北戲劇獎」,似乎呈現了台灣當前表演藝術的「榮景」。但這個感覺,是否真的反映台灣表演藝術的真實情況?或者,反映到什麼程度?以下僅透過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售票系統之數據,以量化方式更細緻地檢視台灣表演藝術「蓬勃發展」的狀況。
-
2024.05.22 電子報
3國巡演7場音樂會
繼去年在美、日巡演後,今年NSO同樣以台灣愛樂為名,踏上瑞士、德國及法國國土。一來展現樂團的實力,二來在歐巡末站也為了2024年7月台灣即將在巴黎舉行的「文化奧運」暖身。為了突顯台灣的文化底蘊,曲目從台灣作曲家李元貞所創作的《美濃之道》開場;目前懸缺的首席則特邀現任印第安納波利斯交響樂團首席的台裔美籍小提琴家林冠羽擔任。在安可曲之前,音樂總監馬寇爾總在不同場次以當地語言向觀眾介紹台灣的風土、包括背後音樂家友善的台灣民情等。
-
2024.05.15 電子報
愛得夠深通常不會出錯
如何讓觀眾於舞池中流連往返,不再感受被現實的時間所捆綁,如何使現場的音樂重新組織眾人的體感時間,關鍵便在於DJ所營造的氛圍。這世界上有千千萬萬首歌,你如何交織成為自己的歌單?看著現場的人潮狀況,而機動性的決定下一首歌應該播放哪一首,歌曲之間如何疊加、分開、滑入,每一個DJ都是在現場的經驗中,找到自己最自在的播音樂路徑。這件事情無法事先預習,也沒辦法獨自思考,完全是有機的生長。對我來說,這本身就是一種創作。
-
2024.05.08 電子報
平安健康很難,善惡的分野卻又更難
生存本來就最重要的,善惡都是後話。成長過程中,我們也看過太多經驗,或是作品裡也都談過——溺水的時候,不管旁邊是誰,就算是按著別人的頭或肩膀,也想趕快爬起來吸一口氣。你說的善惡,大概更像是一種事後諸葛吧?人要平平安安以後,才能夠反省我們做過的事情是否正確。但善惡這種東西,真的能具體去定義嗎?
-
2024.05.01 電子報
在妝容裡的小世界 平衡著戲夢人生
「我對自己的認識是,我需要大量的個人空間,有點社恐。」李佩穎這麼說。這也與「表演」這件事情有點矛盾,卻意外契合。「我會害怕上台,可是我對歌仔戲的喜歡,好像有蓋過(害怕上台)這件事情。」她說:「我現在被人觀看,還是有點緊張。」不過,除了劇場燈光導致演員並不會看到觀眾,更重要的是妝容。我們都畫濃妝,因此「戲曲」對我來講是有個保護作用的。這個妝容、頭套、扮相等,我都戲稱像是我的「假身體」,讓我蠻有安全感的。
-
2024.04.24 電子報
有沒有一個聲音,能讓我們認出彼此?
「唱一首小時候聽過的兒歌,用你習慣的語言。」這是編舞家周書毅在新作《我所起舞的地方》給9位表演者的第一個練習。 表演者們分別來自新加坡與台灣,國籍明確,Asian Chinese(亞洲華人)。但要是將他們的血液交付基因測試,結果又好比八國聯軍;即便是唱一首〈小星星〉,彼此的慣用語版本也是大相徑庭;更不用提多元混融的成長背景,以及文化身體。他們不是精挑細選的標準舞者,卻是不厭其煩挖掘自身起源的創作表演者。
-
2024.04.17 電子報
這一次,讓我們獻上內心恐懼為祭品
追隨前人《春之祭》的腳步,的確為伊凡帶來些許壓力。現居德國的他,自然感受到「無所不在的碧娜.鮑許」。相較碧娜較為戲劇性的舞蹈劇場詮釋,光譜另一端也有如薩維耶.勒華(Xavier Le Roy)「模仿指揮動作」的純粹概念。兩者之間,於是為伊凡打開無限空間:「既向前人作品致敬,卻也不受其局限,不害怕嘗試新東西,得以開創出另一種創作自由。」在這兩首樂曲組成的作品中,伊凡更想呈現「屬於我們的當代傳說」。
-
2024.04.10 電子報
惦記著誠實,是否就遺忘了慾望
改編自川端康成小說《睡美人》,將於4月底登台的《誠實浴池》,光是名字似乎就縈繞各種慾望的想像,本次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再次牽起台日共製的緣分,與日本庭劇團PANINO合作,是為谷野九郎與王嘉明導演二人雙雙編劇、導演的作品。浴池的空間概念,結合台日共生的日常,融入童話氛圍與不言自明的慾望在其中。本次對談,邀請兩位導演從創作想法、空間元素,以及核心理念,抽絲剝繭地為讀者揭開一個窗口,打探《誠實浴池》是一個怎麼樣的作品?
-
2024.04.03 電子報
「挖掘」木魚與鑼 探索各事物間的「拍頻」
賴奇霞與林煒傑兩位主創者回憶:最初看到做木魚的影片,兩人隨即抱著熱情前往拜訪。身為擊樂家與作曲家的他們,體驗的全是西洋音樂的視角,直到了工廠才真正發現,原來一向被視為法器的木魚,竟然有那麼豐富的聲音美感。對他們來說,原本最直接的就是辨識音高,然而工藝師一邊敲一邊調整木魚,那個聲音的悶響度、明暗度、漏音等音色,卻是他們從來沒有想過的。鑼也是,敲完之後的尾音長度、泛音、嗡嗡聲等,都能夠經由師傅的手藝調整。
-
2024.03.27 電子報
登一座山,拜訪彼此的想像力
春麵樂隊的編制,是台灣樂團中相當特別的一個存在,由單簧管楊蕙瑄、低音單簧管高承胤、吉他葉超及主唱賴予喬4人組成,作品將客語入詞,曲調溫柔中帶有暴風的兇猛,在近年來引發不小的討論。而今,他們將在國家兩廳院演出「後現代登高指南」音樂會,並且邀請編導全才的戲劇女伶徐堰鈴擔任導演。葉超說,整個排練過程「就像是小小登山團,大家一起呼吸、調息節奏,一同經過岔路、迎向未知,每一刻都是一場冒險。」
:::
E-paper
E-paper 電子報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