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3.20 電子報
【無光對談-我的視界你不懂】共融音樂座談會
視障者參與演出如何看譜?在表演藝術中有何因共融而跨越的模式? 樂譜為記錄音樂的重要書寫工具,但一般人面對它時是否亦如失能者般難以理解?座談會將以音樂文盲的視角,引領進入樂譜及表演的世界。本座談將於3/30晚間舉行,邀請對共融議題、音樂議題有興趣的讀者參加,即日起開放報名,活動人數上限60位,額滿為止,參加者需憑《PAR表演藝術》2023年3月號352期雜誌入場。
-
2023.03.10 電子報
📢 2023年3月號352期出刊 📢
如果音樂是一個有聲的世界,有必要會看譜嗎?本期專訪五位傑出藝術家:鋼琴家許哲誠、打擊樂家艾芙琳.葛蘭妮、創作歌手蕭煌奇、小提琴家和波孝禧、舞蹈家林靖嵐,每位都有一個帶您進入新世界的故事 ♫
-
2023.02.20 電子報
那時的我們甚至沒有豐年祭,這樣的我還能算是夠格的「排灣族」嗎
布拉瑞揚歸鄉八年以後,《我.我們》主打以他自身的血肉排灣族為核心思想,推出首部曲舞作,以手指認部落情感及其文化精髓。排灣族語有三個詞─Pulima、Puqulu、Puvarung─分別象徵生命中的三個階段,年少輕狂時,我們以手指認這個世界;中年以後,懂得以腦思考;年老時分,明白如何以心去感受。布拉瑞揚說:「這不是我平常會講出來的話,磊勒丹提出來的每一個想法都像是一種漣漪,可以串起故事與故事之間,我感覺有點挖到寶。」三十來歲的磊勒丹能夠清晰的以手指認(Pulima)整個排灣的宇宙文化,然而布拉瑞揚也莫不應該走到Puqulu的階段,以思考清晰的覺察,他的生命自始至終都無法與排灣分離,無論是困惑、傷痛、迷離與歡愉,終究離不開排灣的血脈。
-
2023.02.10 電子報
地方藝術節潮流來襲,歸返地方與駐紮家鄉的兩種觀看
以「地方」為單位的策展、藝術節╱季、音樂祭等,在近年蔚為風潮,像是今年下半年單就花東地區就有「臺東藝穗節」、「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臺東光祭」、「Taiwan PASIWALI Festival 原住民族國際音樂節」、「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等,橫跨不同藝術領域與族群,主辦單位也包含公、私單位。但,這些藝術節各自的定位為何?訴求的主題與觀眾是什麼?真的與這個「地方」有絕對的關係?反過來說,這些地方藝術節又非得、或只能與這個地方有連結嗎?
-
2023.01.20 電子報
用20年光陰培植新竹國樂搖籃-劉江濱
20多年的開拓,雖用三言兩語說得輕鬆,但中間遇過的重重困難不知凡幾。曾經為了政治干涉藝術而停止承辦國樂節,也曾為了踩人地盤而被謠言中傷與打壓,幸虧他別無所求,也堅持自己的信念,才得以不斷開闢疆土。想像竹塹國樂節期間的新竹旗海飄揚,就能感受到這座成為「國樂之都」的城市,他的打拼,正聯合學生輩的努力下持續提升水準。做過的事值得驕傲,不過劉江濱始終追求的,還是美好音樂的本質。就像他在一次受邀演講公開說過的:「我這輩子的夢想,就是要打造一個全世界最好的國樂團。縱使目標還沒到,但我一定會堅持這個理想始終不會放棄。」
-
2023.01.10 電子報
藝術(家),與它們的產地
我們嘗試從不同的地方座標出發,追蹤不同領域的藝術工作者們在返鄉╱移居的旅程中所遭遇的幸福與挑戰,看各地風土如何造就藝術與家的千姿百態;而藝術的影響,又是如何銘刻於地方紋理之中。另一方面,我們也嘗試用另一種方式觀看近年成為顯學的地方藝術節,並從花蓮穀稻秋聲富里山谷草地音樂節、台東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彰化鹿港今秋藝術節從無到有的開辦歷程,掌握深入「產地」的鋩角與祕訣;並藉由楊富民、林昆穎的對談,嘗試梳理藝術╱家╱地方的糾纏關係,從中探詢新想法、新作法、新協作模式的可能性,期盼未來更多人走在回家的路上,能看見更多美好的風景。
-
2022.12.20 電子報
周善祥
從前年底、去年初到今年中,台灣樂壇吹起了一股「周善祥旋風」,而且一次比一次加劇。音樂會場次不僅一再爆量,全台巡演更是口碑甚佳。最難能可貴的是節目的規劃尤為令人驚豔,他以「分享」為初衷,大膽地跨越時空介紹不同風格的樂曲,並以精湛的琴藝翻新觀眾對古典音樂作曲家與作品的定義。周善祥為這塊土地帶來的微妙變化,無疑是革命性的!
-
2022.12.10 電子報
真的、好想再看一次!
您在2020至2022年中,最印象深刻、並且希望再看一次,讓創作團隊重演的演出是哪一場呢?端著這個問題,我們邀請了各領域台前幕後的專業觀眾,先是進行了第一輪的5件作品提名,再進行了第二輪每位推薦人各10票的交叉投票,激烈廝殺後還超出預期地進行了第三輪投票,才彙整出4大領域戲劇、舞蹈、音樂、戲曲,看不膩的推薦清單。
-
2022.11.20 電子報
生命中的每一個時段,都有她的歌
蔡琴記得當時只有10歲,原本細細尖尖,突然變得有些低沉,低到媽媽還有點擔心。某天在浴室洗臉,父親在外面廚房一邊炒菜,一邊用口哨吹《綠島小夜曲》。她便彎腰跟著旋律往臉盆唱「……在月夜裡搖呀搖……」頓時她嚇了一跳:「咦?這是我的聲音嗎?」於是再低頭唱一次:「搖啊搖……」之後雀躍地回答自己:「哇!真的!」但她沒有告訴任何人,這個秘密「只有臉盆和我知道。」
-
2022.11.10 電子報
來場成熟的冒險!
第349期封面故事是一場不輸給恐懼的生命冒險。從7名前輩的生命經驗出發,看他們如何成熟面對此生唯一一次的60歲、70歲、80歲的藝術旅程;接著在國內外青銀共創的藝術練習中,聽聽執行的青年藝術工作者與參與長輩們的心內話,看藝術如何拓展他們不受限的精神年齡,在0歲到100歲都可以一起玩的創齡練習中,一起玩出精采火花。願生命行至蠻荒,我們都能如本期插畫家房瑞儀所繪,在藝術精靈相伴中,盛開自己獨一無二如「沙漠五點花」(Desert five-spot)的美麗姿態。
-
2022.10.20 電子報
十大經典封面票選活動
《PAR表演藝術》與您一同走過30年,自1992年10月號創刊,至今共計發行349本雜誌。回顧每期雜誌,封面代表了當時最舉足輕重的事件,能登上當期封面者,多半為當時最重要表演藝術團隊或創作者、演出作品,也有少數的相關意象圖、插畫圖等,這一路走來,可從中見證當代台灣表演藝術發展。今年適逢PAR30週年慶,誠摯邀請您共襄盛舉,回顧歷年雜誌封面。而在您心中最經典的封面又是哪幾期呢?現在,PAR經典封面由您決定!請您投下神聖的一票,選出十大經典封面,讓我們重溫歷史,一起繼續向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