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21 電子報 No.114
文化政策篇
朴槿惠政府提出的「文化繁榮」政策,主要目標是讓全民共享藝文生活。自 2014 年起,每個月最後一週的週三定為「文化日」,集結公立及民間藝術單位共同提供優惠福利,鼓勵國民輕鬆參與藝文活動。文在寅總統任內則強調「文化藝術發展的力量來自民主主義」,不僅將藝術英才教育基地從首爾市拓展至世宗、統營等中小型城市,讓更多具備潛力的年輕藝術人才就近接受專業培訓,並頒布《藝術工作者權利保障法》,以維護藝術言論自由,強化藝術工作者的職業權益,致力營造性別更平等、創作更自由的環境。
-
2025.05.14 電子報 No.113
歌劇如何製作?
專為年輕音樂家設計、提供實際參與歌劇製作機會的音樂節,2015年由捷克與奧地利聯合舉辦的布拉格夏夜青年藝術家音樂節,讓學員能在布拉格國家劇院與維也納音樂之家等歷史劇場中進行演出;2011年由美國的波士頓古樂節青年藝術家培訓計畫,提供沉浸式的巴洛克歌劇實作經驗,並與國際級導演及演員合作;2006年奧地利的薩爾茨堡音樂節歌劇營,更讓9至17歲的年輕音樂愛好者在維也納愛樂成員的指導下學習。在這些音樂營中,由指揮家小澤征爾創辦的「小澤征爾音樂塾」不但最早開辦,也展現出其獨到的精神與特色。
-
2025.05.07 電子報 No.112
不是模仿,而是活著
初始場景,是一段生產影片:一個嬰兒正被從產道娩出,被接生、斷臍、正式成為獨立的個體,來到這個世界並投入母親的懷抱。而8名表演者們在這過程中陸續登上舞台,共同見證新生命的誕生。對比被期待的新生兒,這些表演者實屬於「不被期待」的唐氏症患者與智力障礙者。不同過往哈姆雷特多由一名技藝精湛的演員扮演,《嗨》中則由8位演員共同完成,在保留個體聲音的同時,也將其轉化為一個集體的訴求。
-
2025.04.30 電子報 No.111
與歌仔戲在彼此的世界實現自我
第一次認識「蔡逸璇」這個名字,是疫情期間少數順利登場的《趙氏孤女》讀劇演出。向來以演員為主、劇本為輔的歌仔戲,竟然會有「讀劇」,本身就是件神奇的事。文本將傳統故事《趙氏孤兒》改了設定,主角由男轉女又女扮男裝,一方面挑戰了古典敘事建構於父系倫理的個人身分與社會價值,另一方面也對應歌仔戲多由女性出演男性角色的表演體系,戲裡戲外都讓人眼睛為之一亮,既鬆動歌仔戲行之有年的「規矩」,卻又好似向其致敬。要說是蔡逸璇是有意識地選擇「革新」歌仔戲,不如說是歌仔戲自己找上蔡逸璇。
-
2025.04.23 電子報 No.110
再一次,獻出真心地唱著
楊大正約莫在2009年接觸表演工作,最初面對的都是影像鏡頭,「很多事情的起頭都是迷迷糊糊的,但對我來說,經驗的累積都是方法的收集,你必然會在每一次不同的工作中,因為接觸到的演員、團隊……學習到不同的技巧。我就從這一路的過程摸索、思考,乃至2017年與綠光劇團合作,走到劇場表演之後,我對於表演的想法又有更多的理解。」
-
2025.04.16 電子報 No.109
第四屆衛武營國際音樂節亮點解析
在開幕與閉幕音樂會中,衛武營國際音樂節藝術總監陳銀淑分別安排了奧地利作曲家澤姆林斯基給管弦樂團的幻想曲《小美人魚》,和丹麥作曲家尼爾森的第二號交響曲《四種氣質》,巧妙呈現出世紀末藝術常被遺忘的兩個切面。 澤姆林斯基是站在新舊風格之間的人物,他與學生荀貝格都嘗試要瓦解調性,為樂壇帶來更內在的表現。但澤姆林斯基在打破的同時,仍舊相信「調性」的力量與意義,因此其音樂聽起來經常是擺盪的、五味雜陳。
-
2025.04.09 電子報 No.108
從劇場到影集,挖掘犯罪事件裡的人性
我們幾次內部呈現,都在拿捏和事件本身的距離,後來我決定把劇本推得更遠一點,更聚焦在主角這個小女孩的心理狀態。小女孩就是媽媽的女兒,用「說故事」來回應她所感受到的周遭環境。比如她其實感覺到媽媽生病了,隱約知道媽媽在做一些可怕的事,但她不知道怎麼幫助媽媽。於是我們透過小女孩的內心變化,來表現她如何面對眼前殘酷的世界。至於劇名,不管《甜甜的眼淚》或《甜眼淚》,都有某種味覺的想像。但眼淚又是苦澀的,所以產生雙重性——到底是甜的還是悲傷的?不知道。
-
2025.04.02 電子報 No.107
將一切串起的中間力量
起初那相對陌生的兩人,彷彿像是在重新認識對方那樣的以身體互相回應,簡直像是把身體當作流水,一再洗去多餘的東西。布拉瑞揚說:「每一次排練的過程,兩人都在成長進步,甚至更熟悉彼此,也因為這樣原先那種很乾淨的東西會不見。」這時候,就是中間力量登場的時候了。所謂的中間力量,其實不是獨裁的力量,而是傾聽的能力。而這也是布拉瑞揚一直以來更擅長的事情。排練到這一步,他廣納舞台設計王孟超的點子,將兩人的身體佐以光線及布幕的設計,最後使兩具身體成為一雙剪影。
-
2025.03.26 電子報 No.106
串流時代超越時間與空間
受疫情耽擱5年,兩廳院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終於「再度」迎來義大利國寶音樂家魯多維柯.艾奧迪。在這之前,我們得以先行點開魯多維柯今年1月底發行的最新專輯《夏日印象》,為這場漫長的等待預先暖場。 之所以用上代表數位時代聆聽經驗的「點閱」動作,是想強調魯多維柯作為少數古典音樂背景出身的音樂家,卻在串流媒體獲得巨大成功,每日播放次數超過百萬,更是2007年首屆iTunes音樂節(後更名為蘋果音樂節)唯一受邀古典音樂家。有趣的是,這張以「夏日」為名的專輯,卻選擇在深冬發行。
-
2025.03.19 電子報 No.105
極限運動、跑步、足球……怎麼編成舞?!
舞蹈和體育都透過專業技術,彰顯肢體靈活及超凡體能,儘管前者必須服從規則,達成目標,後者則力圖突破陳規,表現出驚人的美感。許多當代編舞家其實從小就受過專業的體育訓練,也有不少創作者將運動技巧化為發展作品的方式。受1990年代概念舞蹈的啟發,某些歐陸編舞家捨棄精緻優美的舞蹈體態,反而從體育運動出發,探索動作的本質。這些作品挑戰舞者體力、突顯跨界創新、鞏固藝術和社會的連結,充分表現出當代舞蹈的多元面向與無限可能。
-
2025.03.12 電子報 No.104
小公主與土匪共譜的日記
難以想像眼前仙氣十足的吳欣澤,曾是一位出色的吉他手,拿過熱門音樂大賽、獲得最佳吉他手及創作新人獎,也在各大演唱會擔任專業吉他演奏。直到有次買錯CD,西塔琴特殊的音色在他腦海中留下烙印。後來有天在淡水彩排結束,看到手工藝品店有人賣西塔琴,琴上連弦都沒有,他卻衝動地將它買回家,然後自己裝上古箏弦亂玩。不知道西塔琴的定弦怎麼辦?偏偏在之前買錯的CD上面翻到答案。「一切都是緣分,我可能是被選中的!」吳欣澤笑著說。
-
2025.03.05 電子報 No.103
以細膩優雅之聲演繹舒曼之歌
葛哈爾的聲音最顯著的特徵之一,便是其難以複製的音色。事實上,他的音域跨越了男中音的標準範圍,音色充滿光澤,無論是在激情澎湃的段落中,或是在更為沉靜、內斂的片段裡,葛哈爾都能夠精準地把握住音樂的核心。他的聲音並非單純的技術展示,而是情感的傳遞者,能夠在每一個樂句中透露出作者的思想與情感,甚至能將聽眾帶入深刻的情境中。就因為葛哈爾的演唱風格非常注重歌曲背後的詩意、情感與故事性,讓他在演繹舒曼、舒伯特、馬勒等作曲家的歌曲時,能夠將每一首曲目帶入全新的層次。
-
2025.02.26 電子報 No.102
比摔角更摔角 馬戲高手轉譯的劇場奇觀
本作對摔角的重要創造,更在於引入馬戲演員的身體。來自馬戲工廠的演員,在排練中與摔角指導一同工作,試出適合個別特技表演風格的摔角選手角色,馬戲演員優雅、柔軟靈活的身體,在摔角擂台上不只突顯摔角如何是種對人體限度的挑戰,還更進一步地綺想、戲耍、推鬧摔角身體的極限——還能再多扭曲彎折、摔得再多重、跳得再多高?馬戲演員身體的介入,並未使摔角不似摔角,幾乎是摔角的潛能,是在這種混種表演中被激發。
-
2025.02.19 電子報 No.101
學習用作品向觀眾溝通
《勸世三姊妹》來自音樂劇團「躍演」,但獲得IP開發公司「大慕可可」支持,構成台灣少見的新商業劇場規格。而《小酒館》是從製作公司「五口創意有限公司」啟動,邀請導演高天恆與創作、設計團隊合作,並有百萬訂閱YouTuber「欸你這週要幹嘛」跨界演出,打造製作、行銷為起點的創作模式。劇團與製作公司如何面對觀眾的需求?是否擁有截然不同的規劃方法與思維?又如何在(我們所期待的)劇場產業與商業模式裡頭,找尋藝術與票房間的平衡?
-
2025.02.12 電子報 No.100
音樂與情感的極致共鳴
隨著演唱事業的水漲船高,考夫曼在各個頂尖劇院如倫敦皇家歌劇院、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及米蘭斯卡拉歌劇院等演出超過70個角色。除了表演數量外,他對角色的塑造深入且細膩,能夠將複雜的內心衝突透過聲音與肢體完美展現,讓觀眾感受到角色的靈魂,特別是華格納的《羅恩格林》、威爾第的《奧賽羅》及浦契尼的《托斯卡》等男主角的詮釋,因此《紐約時報》形容他擁有「清晰有力的高音、結合剛毅與溫柔的歌聲」,並讚賞他的「精緻音樂性」,法國重要文化刊物《Telerama》也指出:「他為每一個角色投入如此大的情感,讓觀眾覺得這是他最後一次演出這部作品。」
-
2025.02.05 電子報 No.099
當我們談論表演,我們說的是⋯⋯
表演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人類在當代社會中的生存狀態。廣義來講,人類時時都在表演的狀態內。狹義的表演,在作為藝術之外,還有著不同的實用方面的考量與價值。進入大AI科技主導時代之後,創作者有更多工具可以使用,不過未必能因此吸引更多觀眾來欣賞作品。有關表演藝術的挑戰,或許是觀眾在哪裡。在這個科技層面上,狹義的表演藝術必須和眾多其他媒介競爭,因為人類的注意力與金錢都有限。方方面面加總起來,專業表演藝術的吸引力變得更加薄弱。
-
2025.01.29 電子報 No.098
1.長銷劇大增,劇場景氣亮綠燈?
疫情後第二年,各行各業開始亮起景氣綠燈,但娛樂產業還在等著浮出水面,似乎市場快要變了一個模樣,只要是廳院,不論表演或電影都在找觀眾,因為觀眾「觀看的地方」已經鬆動質變。隨著去年國立臺灣大學遊心劇場竣工,空總劇場、三重一村等場地啟用,大台北地區更多了一些非典型演出空間,商業劇團能夠有多出一些選擇暫時解決「作品通路」的煩惱,更陸續有團隊推出超過3週的「長銷式」作品。觀眾是否真的能養成「晚上沒事來去劇場走走看看」的習慣,這些跡象值得關注。
-
2025.01.22 電子報 No.097
王宇光
曾為雲門2舞者的王宇光轉型編舞家後,自2019年與生活、創作伴侶李尹櫻創辦「微光製造」已邁入5年,並首度入選國藝會TAIWAN TOP演藝團隊。長期發展「關係三部曲」在2024年也走到了第二部曲,自編自跳的系列作《捺撇》、《人之島》在國內外累積了許多好評與獎項,更在英國倫敦沙德勒之井的新設獎項中獲選為3個全球舞蹈新星之一。不只在創作、演出,甚至在舞蹈推廣能量上,王宇光可說是名符其實、身體力行地在國內外「到處跳舞」,微光所照之處皆炙熱強烈,讓人期待未來在舞蹈圈內圈外各處點燃的火焰。
-
2025.01.15 電子報 No.096
創作刻畫遷徙與移動,留下交流的痕跡
人的遷徙與移動是鍾適芳一直透過不同媒介關注的主題。 「我父親很早就過世,沒有和我聊過他的經歷,但我母親常常提到戰爭的經驗。她不是一個擅長語言的人,但當她講到逃離的時候,那種恐懼的情緒跟表述是很清楚的。我母親告別式那天,一位長輩從美國來,我才知道我父親是怎麼遷徙的。他們一輩子其實沒機會完整說出自己的故事,不是只有我家人,所有逃離家鄉的人總有一些缺口,是不願意去面對或揭開的。」
-
2025.01.08 電子報 No.095
遷徙、流浪、移動
2024秋天藝術節以「看不見的岸」為題,緊密交織每個作品的創作想像,策展如何呈現藝術、開啟思辯?策展是否真能連結藝術與社會?本次專題從開幕講座「題外話:跟創作無關的事」開展,在作品之前認識你我身旁的適芳、俊耀、宜瑾和宇光。透過「藝術家專題」的設計,呈現藝術家長期的人文社會關懷以及對於劇場創作的思索,如何一步步摸索出獨特的創作方法,藉由爬梳藝術家的田野故事與創作軌跡,更靠近每一次作品的長成和孕育作品的核心路徑。
-
2025.01.01 電子報 No.094
市場觀察與國際交流
表演藝術團體最想要知道的答案是:該怎麼做才能夠把票賣完? 在台灣現行表演藝術團體的營收仍是以補助與贊助為大宗的產業環境下,提高票房收入、接觸到潛在的付費觀眾,對一個團隊或藝術創作的未來發展有著重要影響。本文側記第6場共讀會「表演藝術相關調查資料與趨勢分享」,由陽明交通大學統計學研究所副教授高竹嵐,與台灣經濟研究院文化產業組副研究員賴逸芳共同主講,藉由售票與文化產業相關數據,速寫當今表演藝術市場的輪廓。
-
2024.12.25 電子報 No.093
生態現況與行政法人制度20周年
在11月4日的論壇上,重點式討論關於資源分配、人才培育、市場開發與中介組織等現況盤點與執行面問題,現場雲集重量級場館總監、製作人與藝術家共同參與。在下半場分組討論環節,不難觀察到無論是場館與中介組織組別、國際化推動組別或是補助資源分配的組別,各組人員建議豐富且具體,但實則有些問題已有相應的解決辦法,卻無法第一時間讓需要的群體獲得相關訊息,因此在產業橫向串連上,是否存在更有效、更不排他的訊息交流方式,或許也是在眾多提問之外,另一個可以討論的議題。
-
2024.12.18 電子報 No.092
新型態的「整體藝術」?
在戲劇與電影中,觀賞者只能「被動」地聽音樂,而不能改變音樂的走向。但在電子遊戲卻因為其獨特的「互動性」而讓玩家能「主動」參與音樂的產生。許多設計師就利用了這一特點,讓音樂元素緊緊鑲嵌在遊戲機制中,而任天堂在1998年推出的《薩爾達傳說:時之笛》就是最好的案例。在遊戲過程中,玩家為了解謎的需求需要反覆地演奏〈薩爾達搖籃曲〉,而到了最後結局當薩爾達公主終於被拯救出來,這早已刻在玩家心中的旋律就會瞬間激起一種難以言喻的感動,堪稱是結合音樂與遊戲來敘事的最佳典範!
-
2024.12.11 電子報 No.091
Play Music, Play Game!
電玩音樂,不僅僅是遊戲的一部分,更是許多人童年與成長的重要陪伴。從紅白機時代的簡單旋律到現代遊戲的交響樂規模,電玩音樂記錄了每個世代玩家的回憶。此外,電玩音樂的魅力不僅局限於遊戲玩家。YouTuber 海牛認為電子遊戲逐漸成為一種新型態「整體藝術」,小提琴家曾宇謙談及音樂與電玩的情緣,陳銳更分享了他的人生哲學與遊戲體驗,在在展現電玩如何超越娛樂,成為藝術與哲學的交集。本專題將帶領讀者回顧電玩音樂的多樣性,探索其如何與我們共同成長,並且打動我們的情感。
-
2024.12.04 電子報 No.090
種出大蘋果的秘訣
每看完一部作品,我便和《勸世三姊妹》的美方製作人 Ken Dingledine 與 Barbara Darwall 一起討論、交換對作品的想法,並且交換著對明年製作的共識,他們指出,專業製作人的工作不僅是尋找資源,更是要能夠在文化差異與語言隔閡中,找到讓作品生存的關鍵點。音樂劇不僅是藝術表達,更是一種與觀眾建立聯繫的方式。我們的作品應該如何在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必須得先深入了解目標觀眾的期待,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創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