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之.玛迪霖、巴鲁.玛迪霖与林文中(陈十摄影 摄)
艺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我们在地磨儿部落,一起「去排湾」

路之.玛迪霖 ╳ 巴鲁.玛迪霖 ╳ 林文中 (一)

路之.玛迪霖(Ljuzem Madiljin)、巴鲁.玛迪霖(Baru Madiljin)与林文中产生交集的时间点很早,早在这对屏东地磨儿部落出身的排湾族姊弟邀请台北编舞家驻地编创《去排湾》之前,也早在三人纷纷踏上舞蹈之路之前。

路之.玛迪霖(Ljuzem Madiljin)、巴鲁.玛迪霖(Baru Madiljin)与林文中产生交集的时间点很早,早在这对屏东地磨儿部落出身的排湾族姊弟邀请台北编舞家驻地编创《去排湾》之前,也早在三人纷纷踏上舞蹈之路之前。

蒂摩尔古薪舞集 2020《去排湾》

11/20~21  15:30、19:30

11/22  10:30、14:30

11/27~28  15:30、19:30

11/29  10:30、14:30

屏东 蒂摩尔古薪舞集剧场

12/4~5  19:30

12/6  14:30

台北 国家两厅院实验剧场

INFO  08-7994849

路之.玛迪霖(Ljuzem Madiljin)、巴鲁.玛迪霖(Baru Madiljin)与林文中产生交集的时间点很早,早在这对屏东地磨儿部落出身的排湾族姊弟邀请台北编舞家驻地编创《去排湾》之前,也早在三人纷纷踏上舞蹈之路之前。

这条道路由两个家族所铺成。

林文中的母亲蔡丽华是台北民族舞团的创办人,扎根乡土,长期投入台湾田野,发展民族舞蹈。一九八八年,蔡丽华作为舞台监督,领著「中华民国山地传统音乐舞蹈访欧团」参加巴黎世界文化馆举办的「太平洋节」(Festival Pacifique),那是台湾原民歌舞首次登上欧洲舞台,团员包括台东马兰阿美族、海端布农族与屏东三地门排湾族等卅六人,路之、巴鲁的父亲沙滔.玛迪霖(Shatao Madiljin)也是其中一员。林文中回忆:「当时很小,但会听我妈提跟原住民团队出国巡演。当年,欧洲策展人会说,我们要找一批『没有坐过飞机的』,那是最早原住民舞台化的年代。」林文中笑,「我是来这里,听他们的爸爸说,才想起这些。」

沙滔在一九七五年投入舞蹈,除了演出,也进行教学工作,一九八八年起巡演巴黎、德国、荷兰、瑞士等地,此后数十年间,致力于传承排湾族传统舞蹈及琉璃珠工艺,曾获原住民工艺薪传奖。沙滔与妻子毛玉珠创办的「沙滔舞琉璃艺术空间」,如今与儿女所创办的「蒂摩尔古薪舞集」共同座落于地磨儿部落一角,这栋三层楼建筑从油漆到内装摆饰都由舞者们与部落青年协力完工,于今年五月重新开门。

穿过黑色墙面,窗边是一方大桌,部落妈妈们正烧制著琉璃珠,工坊内是各式精致琉璃珠、刺绣等工艺为主的服饰,这是沙滔舞琉璃艺术空间;最末端大片玻璃隔开的则是蒂摩尔古薪舞集,参访采预约制,一楼舞团排练场、二楼灵感休憩空间、三楼餐饮,五名舞者大多时刻是朝九晚六地在此练功,律动、吟唱环绕著整个空间,路之与巴鲁将舞者的日常透明化,悉心培育了对话的场域,期待让人们亲近舞蹈。

「在此之前,琉璃工坊与舞团没有明显的空间区隔,走进这里,你会看见在琉璃珠中跳舞的人——过去没有任何舞团的logo,没有墙壁,就看著我们在排练,看著看著,觉得跳舞好近,但可能也让人不知如何介入,只是旁观。」路之环视这个由家族一砖一瓦打造的「家」,眼神发亮地描绘愿景:「我们发现,好像少了可以聊天、让别人认识我们的地方,所以才下定决心要整理出这片空间。让这个空间替我们说话。过去,我们得要花很多心力,自从有了这里,大家愿意停留,就有了发现表演艺术、舞蹈的余裕。」

停留者还有林文中。作为蒂摩尔古薪舞集舞团成立十四年后首度邀请的客席编舞家,他驻地创作,重新接起家族长辈们的时间轴线,参加地磨儿收获祭、婚礼,同族人上山砍树制作头目的女儿婚宴中所需之秋千(排湾族语为tiyuma或ljakai)……尝试在生活中贴近该部族的思考,新作《去排湾》是继《风起》(2017)后的第一个长篇,尝试「去/前往」排湾,并「去/除」(想像的、奇观化的)排湾风景,跟所未知、已知的文化相遇,尝试去看见,去理解,去贴近彼此生活的现实。

蒂摩尔古薪舞集

台湾首支以当代排湾族为主体性的全职舞团。2006年由团长暨艺术总监路之.玛迪霖(Ljuzem Madiljin)创立,巴鲁.玛迪霖(Baru Madiljin)担任舞蹈总监暨编舞家。

路之毕业于台南应用科技大学舞蹈学系,随后至屏东教育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深造,长年居住于部落,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承、乐舞文化艺术教学。创立舞团后,致力将作品推展至欧洲、亚洲和美洲等多国演出。2013年研发排湾族当代舞蹈教学系统,致力探索排湾族以歌入舞之呼吸方法,进而开创排湾当代身体训练。担任舞团团长,主要作为艺术行政,但也编创,重要作品有《Qai~i爱遗忆》。

巴鲁毕业于国立台北艺术大学舞蹈学院,旅居都市12年,2009年回到地磨儿部落与姊姊路之一同学习传统文化与艺术分享,担任舞团舞蹈总监暨主要创作者,重要作品有:《Mananigai.勇士》、《Kavaluan.恋念百合》、《Kavulungan.会呼吸的森林》、《Kurakuraw.舞琉璃》、《Kavaluan的凝视》、《Umaq.乌玛》、《Qai~i 爱遗忆》、《似不舞【s】》、台纽跨国共制《在一起 2 Gather》、《Varhung~心事谁人知》、《Calisi.斜坡上的婚礼》及《哎~撒撒》等。

林文中

编舞家。国立艺术学院舞蹈系毕业,旅居美国10年,曾在比尔.提.琼斯(Bill T. Jones)舞团担任职业舞者七年,回国创团,致力于身体动作研究,从「小」系列的限缩空间逐步发展为中大型制作,重要作品有《情歌》、《尛》、《小南管》、《小・结》、《长河》、《空气动力学》、《风起》等。2017年休团后,目前任职于南华大学民族音乐学系。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地磨儿部落

源自排湾语「timur」,屏东三地门乡,地处高山与平原的交界地带,多属丘陵地形,海拔100公尺至2,159公尺间,隘寮溪环绕,著名景点「山川琉璃吊桥」连结三地门乡三地村与玛家乡北叶村,可见其群山环绕的溪流景致。

一九三五年,日本将排湾族Timur、Talavatsal、Salalau三社居民迁移到三地门乡,沿著山坡,规划为规整的棋盘街道聚落。过去的排湾族不称自己是排湾族,而称自己为Kacalisian,意指「真正住在斜坡上的子民」,这意味著从创始神话时期,族人们便世世代代居住在斜坡的土地上。

在这片斜坡上,出品了不少优秀的艺术家,除了沙滔、路之、巴鲁之外,还有雕塑家撒古流.巴瓦瓦隆 ( Sakuliu Pavavalung ),地磨儿艺术公园中有他的群鹿家族雕塑。

Authors
作者
年鉴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