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奕盛(林韶安 摄)
特别企画 Feature 幕后的幕后—创作,然后生活

王奕盛 就是不想被定型

在主修舞台设计的背景上,王奕盛将影像当作「光」一般思考,让它与空间完美结合,从剧场到商业舞台,他的光影设计跨足多种领域。对于自己的风格,他从两个层面分析,一是很幸运,因为不会局限在某个领域,所以可以自由创作;另一方面有趣的是,自己刻意花几年想培养一种风格,但一旦建立后却反而讨厌被定型。而在繁忙的工作外,双鱼座的他却有著一颗少女心:爱追日韩剧、喜欢碎花衬衫,还有满桌子的钢弹、哥吉拉、超人力霸王模型……王奕盛得意地说:「他们都在保护我!」

在主修舞台设计的背景上,王奕盛将影像当作「光」一般思考,让它与空间完美结合,从剧场到商业舞台,他的光影设计跨足多种领域。对于自己的风格,他从两个层面分析,一是很幸运,因为不会局限在某个领域,所以可以自由创作;另一方面有趣的是,自己刻意花几年想培养一种风格,但一旦建立后却反而讨厌被定型。而在繁忙的工作外,双鱼座的他却有著一颗少女心:爱追日韩剧、喜欢碎花衬衫,还有满桌子的钢弹、哥吉拉、超人力霸王模型……王奕盛得意地说:「他们都在保护我!」

走进王奕盛的工作室,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一种秩序。

工作团队和他的办公领域以左右划分;画面往前进一点,又可分成会议区与他的个人空间;再聚焦放大,办公桌与书架前后贴墙切开。光线透过百叶窗,打在办公区里,闲静的午后,透出主人暖暖的微笑。脑中一边浮现他剧场作品的影像,一边忍不住赞叹办公室收得井然有序,不料他竟苦笑,自嘲真正忙碌的时间,这张桌子会是「爆炸乱」!

理性与感性的拉扯

也是,想像一位剧场设计要听懂对方逻辑,要做整理、要收集资料、要有创意、要排除障碍、在预算与理想中徘徊、在四五十坪的剧场中展现无限创意……不乱也难。「我案量比较大,所以可能这周歌仔戏、下周歌剧,同时又有现代戏剧、或者舞蹈的邀约……」一个人分成好几面进行,他习惯将一段时间做多倍数的使用。既然无法一件一件来,他乾脆享受这种交叠的养分,在上个案子刺激到的点子,归纳到另个地方备用;转个身拉开抽屉,就能看到下个案子的素材已存在里面。

不过最复杂的并不是工作,而在于人,「有些创作者不擅言词,所以我必须看初排的模样、听选择的音乐。他们大多是有想法的,只是需要费很多心神去挖。但遇上创作者仅有遥远的概念,那就需要更多时间大家凑在一起聊天、爬山,吸收、碰撞,凝聚共识再慢慢塑型。」

「模糊」的讯息难抓,但「清楚」却也不代表容易!就像传统戏曲受限于曲牌、身段、走位,舞台指示已经定好,影像也被设定,如何在这之间发挥创意,又是另一种挑战。「我最大的痛苦就在这里!我当然想要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剧场是一个团体合作的地方,太有想法的人聚在一起是一种灾难,太没有想法又是个折磨的功课。」无怪乎王奕盛认为剧场百分之七、八十的工作都在「沟通」上,但在有限中创造无限,也正是乐趣所在。

搜索枯肠都是为了「下一档」

滑著两台电脑萤幕,王奕盛解说著刚完成的制作。《嘻哈游记》用了多层的LED,因此他先用图片具体地组合模拟,精准地让自己构想整体,像是手稿,也同时是开会时的展示。还有去年底在上海演出的《曾经如是》,为了五个半小时呓语般的概念跨越梦境,剧场设了像莲花池一样的双观众席,周边放了高达九片不规则状的投影包围之外,又有大的弧形天幕在后面。要如何分配投影机,将影像完美投射,靠的也是电脑协助。问他这是否就是有史以来最复杂的任务?没想到他竟透露:「我做过卅七台投影机的,从那之后我就什么都不害怕了!」那次是一个车展,主办单位包下一个体育场,从脚下所站的地板、天花板到四面八方都是投影机,需要的时候天花板还会张开,上面都是LED……回想当时,他笑著说:「那次真是疯了!」

在主修舞台设计的背景上,他将影像当作「光」一般思考,让它与空间完美结合。谈到风格,又是另一番权衡。他从两个层面分析,一是很幸运,因为不会局限在某个领域,所以可以自由创作。另一方面有趣的是,自己刻意花几年想培养一种风格,但一旦建立后却反而讨厌被定型。「要」与「不要」都得适当拿捏,「就像一个人老了就该有他的样子,勉强打扮装年轻,是很吓人的!」

不过,创作总不都是那么文思泉涌的。他坦承自己创作很慢、很容易卡关,遇上了,就需要很久的时间才过得去。「那个卡,可能是感到不合理,可能是觉得对方给得不清楚,或者,自己也根本不知道怎么了……」但期间并非什么都不动,而是很痛苦、睡不著,东看西看。也许都是在摸索与消化,但也许只是放不过自己。王奕盛承认自己有颗玻璃心,记得刚入行每每接到工作很开心,做完之后有团队慕名而来,那种雀跃感至今都在。到了某个阶段,总有固定的合作对象,但悲哀的是,哪天不固定了,就会很难过。「我确实会检视为什么这次不找我?是我哪里做不好?」更辛苦的是愈赢得好声誉,简单的制作就愈不会找他。「年轻时都以为会愈做愈轻松,但根本不是!所以学生问我最困难的是哪一档?我答案永远是『接下来的』那一档。」

所幸经验是会累积的,他如今已练就一身本领,能在第一次开会就抓准好作品方向,替创作者爬梳思绪、与团队交换意见,丢出深思熟虑过的好提议,或丢掉不可行的盘根错节。不断的纠结、不断犹疑,在混乱中找理出线索,为的就是在黑暗的剧场中,找寻一道透出影像的光。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人物小档案

剧场影像设计师,毕业于国立艺术学院剧场设计系,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暨设计学院新媒体艺术硕士。2017年以云门舞集《稻禾》、云门2《十三声》影像设计双入围2017世界剧场设计展投影与多媒体设计类(2017 World Stage Design / Projection and multi-media Design),并以《十三声》获得该奖项银奖,同年获颁台北艺术大学杰出校友。2014年以云门舞集《稻禾》影像设计获英国光明骑士奖剧场影像设计类首奖(The Knight of Illumination Awards / Theatre Projection Design),2013年以云门舞集《屋漏痕》影像设计获同年度世界剧场设计展互动与新媒体类铜奖(2013 World Stage Design / Interactive & New Media)。参与制作之郑宗龙《在路上》、秀琴歌剧团《安平追想曲》、创作社剧团《拉提琴》、玫舞集《亲爱的》分别入围第10、11、12届台新艺术奖年度表演艺术类作品,其中以《在路上》获第10届表演艺术类大奖。目前担任台湾技术剧场协会理事、台北艺术大学剧场设计系与师大表演艺术研究所讲师,致力于剧场影像设计教学与创作,近年跨足舞台设计与影像设计整合设计,与国内各大表演艺术团队合作,累积作品三百余件。

Authors
作者
年鉴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