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3日,文化部依據《國家語言發展法》第14條:「政府得補助、獎勵法人及民間團體推廣國家語言」,訂定《文化部語言友善環境及創作應用與推廣補助作業要點》,為面臨傳承危機的國家語言,增加學習管道與使用機會。 在面臨傳承危機的國家語言中,將優先推動5項語言,分別是由原民會主責的台灣原住民族語、由客委會主責的台灣客語,以及由文化部主責的台灣台語、馬祖語和台灣手語。至於教育部,則負責推動整體國家語言的教育相關業務。
我所屬的阮劇團,創作「台語演經典」系列已逾十年。但是,與林摶秋、黃鷗波一樣,舞台指示仍是華語多於混語,罕用台語。意識到這一點之後,我私心就決定,要是有機會,一定不要輕易放棄用台語寫舞台指示。
身為慣用國語的「國語人」,主要工作項目卻是寫歌仔戲劇本,還一寫寫了12年,這挺不可思議。學台語是在迷上歌仔戲後,看戲、學戲、演戲,直到寫戲才真正有意識去擁抱它,更確切的說法是重回它的懷抱。
我跟明華園天字戲劇團合作《無題島:孽種與魔法師》的時候,他們的台語非常「正」,那個聲音的顆粒感、勁道都很講究,現代劇場的演員等於從頭學起,且每個曲調都有格式的問題,無法完全用現實中的「文法」,去思考劇場的語言邏輯。我覺得大家常常會被一個意識弄混,就是——劇場的語言根本是可以不用寫實的,或許是受到長期影視的影響,好像現實生活的語言等於傳達了現實生活的意義,可是劇場的「古調」,透過密度、唱詞、美感,或許更能刺激劇場觀眾的想像。
文化部的想像是,希望未來文化內容產業可以在政府預算補助,加上國發基金的投資,在初期即能取得約七成的資金,剩下三成則透過各種政策誘因吸引民間投資,以催生更多的優秀內容。文化內容產業以外,則希望能透過預算挹注,強化各工作項目往海外傳播的內容及影響力。在租稅優惠以及黑潮計畫預算的雙重加持下,文策院已經陸續與台灣的三大電信及科技公司陸續成立基金,預備加大對文化內容的投資力道。相較於黑潮計畫及修法帶動投資的火熱,表演藝術並未獲得太多的關注。
Amy(學生,文化幣花費於表演藝術比例:0%): 有耶,我前陣子剛用完!我都用在市集的文創攤位購買文創商品了(燦笑),像是飾品、文具。領到文化幣的時候,一開始還不太知道如何運用,後來想到可以拿來支持自己喜歡的文創產業也是一件很棒的事!因為本身很喜歡台灣市集的文化,市集有很多不同類型的商品、每個創作者也都在這裡展現自己的風格,所以一直以來就常以行動支持文創,希望可以鼓勵喜歡的文創創作者們。
疫情過後,歐陸表演藝術界一掃社交距離的陰霾,邀請民眾與表演者共享舞台體驗。讓觀眾選擇被動觀看或主動參與,營造出多元且豐富的觀演關係。法國新銳導演戈瑟蘭的新作《滅絕》,一開場就讓人覺得誤闖夜店。
2023年底ZPS發起一項藝術行動,利用AI技術製作幾可亂真的政府官方宣傳, 架設了視覺上極其相似的總理府網站,仿製總理蕭茲的影片。甚至還偽造財政部長署名的公開信,為該活動募款。在深偽技術和人工智慧的運用下,整個宣傳活動真假難辨。
「爵士樂」或「即興音樂」的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會隨時奏出新的idea,台上其他樂手會給予回應,這在其他音樂類型是罕見的。所以彈錯的「錯」也可視為新的idea,將之發展後就是「對」的了,所以也有此一說:「爵士樂裡沒有彈錯這件事!」
要學好梅派戲除了有嗓子唱得好之外,還必須得演得好,入木三分才可能把戲唱出個道道兒來。我第一次到北京辦梅派專場,貼出《穆桂英掛帥》《霸王別姬》《三堂會審》,現在想想覺得太大膽了。不過當時我必須要這樣做才能達到進修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