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音樂是一個有聲的世界,有必要會看譜嗎?本期專訪五位傑出藝術家:鋼琴家許哲誠、打擊樂家艾芙琳.葛蘭妮、創作歌手蕭煌奇、小提琴家和波孝禧、舞蹈家林靖嵐,每位都有一個帶您進入新世界的故事 ♫
1978年12月16日,31歲的林懷民帶著5歲的雲門在嘉義體育館演出《薪傳》。那是戒嚴、審查制度橫行的恐怖年代,前一年的鄉土文學論戰、中壢事件等後續影響仍在發酵,種種因素都拉緊警備總部的敏感神經。按林懷民日後的說法,為了讓這支可能是第一齣以台灣歷史為主題的劇場作品避開被扣上「台獨」帽子的禁演風險,他「決定把首演搬到顏思齊墓的所在地,嘉義,向開台先民致敬——遠離警總,即使事後被禁演,至少演完一場。當時我不知道,這個匆促的決定,會嚴重影響雲門日後的發展。」今年,這件傳奇的作品將再度重演,為什麼我們需要觀看一齣首演於45年前的作品?或許也能透過觀看《薪傳》,重新定位此刻所身處的位置,找到突圍的力量。
我的第一次《薪傳》經驗是在台北的中華體育館,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跟上萬人一起看現代舞,帶著新聞裡的傳說印象,還沒開演我的心就怦怦跳著,從開幕的點香祭拜,微光裡的點點香火,舞者褪去彩色的服裝,便蒙太奇地走入百年前的海上冒險之旅,時而劃天而過的叫聲,撕心裂肺的吶喊,齊心一致的呼嘿,伴隨著朱宗慶打擊樂團一陣陣令人揪心的鼓聲,穿風越浪,讓觀眾跟巨大白布下翻飛落下的生命,一起握緊了拳頭,每每當鼓聲安靜下來時,觀眾也宛如竭力後而必須在座椅上深深鬆口氣。印象深刻的是在〈節慶〉一折歡慶的紅色綵帶舞結束後,看到舞台落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長幅,全場觀眾宛如一起跑完馬拉松一般歡聲雷動。
在他的規劃下,亞維儂藝術節將承先啟後,開創當代的民眾劇場。他不以美學形式或國族文化作為策展概念,反而每年邀請觀眾聚焦於一種語言:「第77屆亞維儂藝術節將以『英文』為主,但並非所有演出都是英文,也會有其他語言詮釋英文經典作品。我想透過多元化的觀點去重新探索這個主流語言、它所遺留的文化資產、及衍生而來的殖民問題。」此外,他也會邀請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參與策展規劃,擔任藝術節的觀察員:「無論是哲學家、建築師或學者,第三方可以制衡創作者和藝術節的觀點,讓彼此達到一種平衡,進而展現以表演藝術回應世界脈動的態度。」
延續90年代法國「新舞蹈」的創新實驗,夏瑪茲透過解構手法與跨界合作,顛覆了大家對編舞的認知.2009年,他以黑馬之姿入主雷恩國家舞蹈中心,成立「舞蹈博物館」,擴延編舞創作的實踐領域,建立了「無處不舞、與民共享」的文化典範。2年後,他的《孩子》震撼亞維儂藝術節,刷新了觀眾對身體的感知。近年來,他的作品遊走於歐美各大劇院、美術館、廢棄空間、露天廣場,重新定義舞蹈演出的可能。2022年,他承接碧娜.鮑許的未竟之業,試著帶領烏帕塔舞蹈劇場超越經典、開創未來.今年3月,他將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呈現兩齣新作《一萬種姿態》與《半醒》截然不同的舞風體現了他變幻莫測的創作風格。
彷彿一具朝向觀眾打開的音樂盒,《庫維爾》的舞台以西方劇場的強迫透視結構塑造景深,搭配兩側牆面、後方及地面的投影,成為時代記憶娓娓吟唱的所在。盒子分為兩層,隨著演出進行,傾斜的地板不斷起落,下方是故事主人翁賽門在喪父後搬進的地下室,上方是他17歲起,在庫維爾的青春年少中,四處流連的處所。勒帕吉擅長的,便是讓故事在這些不同的場景間順暢地流轉,同時運用極為簡約的劇場技法,表現出彷彿影像剪輯才能達成的蒙太奇敘事感。簡潔的手法不僅塑造出令人驚嘆的劇場效果,也呼應著記憶總是斷簡殘編,既寫實又魔幻,觀眾也隨著這樣的感知,不知不覺被帶入故事之中。
《天后》的劇情講述沒沒無聞的小歌手一夕之間被提拔出演傳奇巨星夏琳的故事,但卻在開拍前夕,被神秘的老婦綁架,慢慢揭開當年夏琳在最閃耀的時刻突然殞落的真相。創作源起於黃彥霖有段時間深深著迷的歐美流行文化名詞「27 俱樂部」,以及各種追隨名人殞落消息而帶著八卦性質、各種陰謀論蓬發的娛樂小報。在人們為台前呼風喚雨的權力與精采欣羨時,身為被集中關注、隱私大量曝光的藝人,心裡狀態會是如何?有故事的人生才叫做精采嗎?「假死」,會不會才是這些長期活在大眾眼光裡的人們,能好好活過餘生的必然選擇?
1920年日治時空下的台灣,女性的樣貌已然豐富多元:咖啡店的女給(女服務生)、銀行職員、高校學生、風靡藝文界的文學少女、舞台上施展幻術的魔術師,也出現了台灣第1位女性醫生。編劇最後選擇以魔術師與高女畢業、兼通漢文日語文采飛揚的文學少女,作為一武一文的雙線擔當;再加入脫胎自楊景翔祖母親身經歷的傳統民間童養媳,3個不同養成背景、擁有相異感情觀的同輩女性,在貧富與階級差距與甚大、階級森嚴的百年前台灣社會,透過高明的幻術與奇想作案過程,在男女平權尚不流行的社會氛圍裡,找尋自我實現的契機。
展覽的裝置位於內惟藝術中心的主廳,65顆喇叭安置於整個空間,帶來立體的音響。開館之後每20分鐘播放1場,1天共有12首樂曲輪播。高雄市愛樂文化藝術基金會副執行長柏碧玲:「展場的每1顆喇叭並不只單純地錄1個樂器,換句話說,每1顆喇叭就像1位團員一樣,有自己的演奏,當然也有其他人的聲響。」在錄製的時候「完全模擬演出的樣貌。」
Songline的譯名為「歌之版圖」,也稱做「歌行路線」與「傳命路線」,指的是澳洲原住民以頌唱方式記錄自己族群的領域、其中的地貌、路徑通道,並透過口傳心授一代代流傳下來,可說是一種以歌成史的地圖書寫。2014年陳玟臻與提姆借用Songline概念以歌謠描繪出南島諸國樣貌的想法躍入了腦海,兩人毅然決然開啟「小島大歌」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