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rancois Latulippe / Ex Machina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提供)
戲劇 從青春地下室蔓延的時代情感結構

《庫維爾1975:青春浪潮》展現記憶與幻術

羅伯・勒帕吉×機器神《庫維爾1975:青春浪潮》

2023/3/24~25  19:30

2023/3/26  14:30

高雄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院

2023/3/31  19:30

2023/4/1~2  14:30

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面對科技時代持續加速、愈趨破碎的時間感,當代劇場導演處理時間與節奏的方法,顯然分成兩派:要不刻意放慢,以更小的維度鋪排敘事與抒情的行進;要不賦予形式或內容更繁複的面貌,加強劇場元素的動態與流動感。而羅伯.勒帕吉(Robert lepage),顯然屬於後者。

出生於加拿大法語區魁北克的勒帕吉,集編、導、演於一身,藝術實踐橫跨電影與劇場,常在劇場作品中運用影像的語言。他對異文化的好奇與關注,也常顯現於創作中。今年受邀來台的作品《庫維爾1975:青春浪潮》(以下簡稱《庫維爾》),在演出形式上呈現他向來強烈的個人風格:精心設計的舞台裝置,燈光與投影巧妙的搭配,創造一個個不斷流轉的空間,帶領我們進入今不復存的1970年代魁北克市郊小鎮庫維爾。《庫維爾》一方面延續他長年自導自演的獨角戲命題,另一方面也是他持續轉化個人成長經驗,讓故事幻化為特定時空之情感結構載具的嘗試。

(© Francois Latulippe / Ex Machina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提供)

召喚記憶:《庫維爾》的舞台裝置與人偶共演

彷彿一具朝向觀眾打開的音樂盒,《庫維爾》的舞台以西方劇場的強迫透視結構塑造景深,搭配兩側牆面、後方及地面的投影,成為時代記憶娓娓吟唱的所在。盒子分為兩層,隨著演出進行,傾斜的地板不斷起落,下方是故事主人翁賽門在喪父後搬進的地下室,上方是他17歲起,在庫維爾的青春年少中,四處流連的處所。

勒帕吉擅長的,便是讓故事在這些不同的場景間順暢地流轉,同時運用極為簡約的劇場技法,表現出彷彿影像剪輯才能達成的蒙太奇敘事感。簡潔的手法不僅塑造出令人驚嘆的劇場效果,也呼應著記憶總是斷簡殘編,既寫實又魔幻,觀眾也隨著這樣的感知,不知不覺被帶入故事之中。

除了舞台空間,《庫維爾》另一個召喚記憶的手法則是人偶同台與代言的表演形式。最初由勒帕吉扮演的敘事者,這次將由演員奧利維爾.諾曼德擔綱。這名敘事者不僅串連整個故事,也是所有其他以偶登台之角色的代言者。這些人偶挪用自日本的「文樂」(亦稱人形淨琉璃),通常以3名操偶師操縱一偶。相較於傳統的文樂戲偶,《庫維爾》中偶的造型極度寫實,特別是臉部的輪廓。然而,刻意缺少下頜骨關節的設計,我們只見偶擺動姿勢與身形,似乎暗示著回憶總是模糊了細節的輪廓。而角色間大量的對白,都來自敘事者平穩、刻意淡化扮演的聲線。記憶的聲音,成為一篇龐雜且綿延的獨白,引領觀眾穿越時空。

(© Francois Latulippe / Ex Machina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提供)

大時代的滲透力:與過往重新相遇

《庫維爾》的自傳色彩,可見於主人翁和時空的設定。1975年17歲的男孩賽門,和同年進入戲劇學校就讀的勒帕吉當時年紀相符。一道道青春成長的命題,相互扣合:家庭關係、身體探索、自我認同、一湧而出卻又備受壓抑的情感與慾望……交織為整場演出。

一名成長於當時加拿大法語區的青少年所會遭遇的社會情境,也在演出中不斷閃現:從蒙特婁舉辦奧運、冰上曲棍球賽事,到種族議題、魁北克的分離主義政治以及城市間的建設競爭,《庫維爾》顯示,時代不單是一幅懸掛於故事後方的布幕,也能展現其足以滲透、驅動個人生命與人際關係的力量。

雖說歷史脈絡與時代背景是欣賞《庫維爾》時難以迴避的內容,但勒帕吉輕巧地將他們點綴在故事之中,毫不妨礙觀眾隨著故事主人翁的視角,進入他的青春旅程。從2018年來台的《887》,到今年的《庫維爾》,兩者在敘事策略與表現形式上各有特色,但都顯示出勒帕吉作品中的自傳色彩愈趨濃厚,已經不像早年獨角戲作品那般,迂迴地處理個人生命或家庭關係,而是把故事投射到年少時空,透過故事與角色讓身為藝術家的自己、身為魁北克人的自己、身為兒子、朋友、戀人的自己,重新和時代的情感結構相遇。

我們也許不可能和勒帕吉共享那個逝去的時代,但對於他想要訴說,關於渺小的存在、看似微不足道的成長片段,卻仍擁有移山倒海之力的感受,一定能有所共鳴。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3/03/03 ~ 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