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NTT Arts NOVA亞維儂藝術節╳提亞戈.羅提吉斯《櫻桃園》
2023/3/10 19:30
2023/3/11~12 14:30
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
2023TIFA 提亞戈・羅提吉斯✕日內瓦劇院《不可能的邊界》
2023/3/17~18 19:30
2023/3/19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
從表演到編導、從獨立劇場人到國立劇院總監、從不被看好的戲劇系學生到驚艷歐陸劇壇的創作者,葡萄牙導演暨劇作家提亞戈.羅提吉斯(Tiago Rodrigues)以豐富的藝術涵養、謙虛的親民態度、前瞻的文化願景,征服法國藝文界,成為亞維儂藝術節76年來首位外國總監。
羅提吉斯透過絲絲入扣的感性筆觸,重新喚起經典文學的當代靈魂,也用鞭辟入裡的理性思維,映照現實世界的苦難。他跳脫以導演觀點為主導的舞台詮釋,反而引導演員發展集體創作。透過本次專訪,將更深入了解他兩齣截然不同的作品——《櫻桃園》(La Cerisaie)和《不可能的邊界》(Dans la mesure de l'impossible),並進一步窺探未來4年亞維儂藝術節的策展主軸。
兼具文學性與意象的集體創作
在里斯本藝術學院就讀期間,羅提吉斯的表現並不優秀,甚至曾被老師勸退,要他放棄追尋劇場夢。直到參加比利時無.名劇團(tg STAN)(註1),20歲的他才對集體創作燃起熱情:「那時我們由全體演員一起主導劇本架構、場面調度、燈光和舞台設計,這種打破階級分工的創作模式,讓我認知劇場是總體藝術.之後我回到里斯本,也漸漸發展了一套屬於自己的創作手法,隨著排練一邊發展、一邊書寫,導演和編劇手法會因應創作過程而不斷變化。」羅提吉斯的創作手法有點類似英國的「集體編創 」(Devised Theatre)(註2),他認為不應奉文本為圭臬,反而要透過漫談式發展,延伸出更豐富的表演形式。
對羅提吉斯而言,傳承是劇場的本質,經典的故事可以不停地傳頌,衍生出千萬種不同的詮釋:「我喜歡在劇場重新描述傳奇故事.儘管這些故事可能年代久遠,或是平空杜撰,但仍可在它們身上尋找當代的影子、情感與回聲。透過詮釋,這些故事會湧現出嶄新的角度,呼應了我們每個人所關懷的事。不管是導演、演員或劇作家,他們都用自己的觀點去表達文本,讓觀者從文字脈絡中發現眼前時代的模樣。」無論是希臘悲劇、莎劇、小說、詩文,羅提吉斯用獨特見解,挖掘出經典作品的當代精神。
近20多年來,意象美學始終都是當代劇場的主流,但羅提吉斯卻超越視覺至上的原則,反而透過平易近人的文字及簡約寫意的調度,重新突顯視聽效果相輔相成的劇場性:「我非常喜歡融合文本與視覺的『混種』形式.現代劇場有愈來愈多的作品打破既定美學框架,也有愈來愈多創作者更重視語言,嘗試用不同的表現形式展現文字魅力。」羅提吉斯認為當代劇場充滿創意與驚喜,因為藝術家更勇於嘗試跨領域創作,營造出多層次的觀演關係。

目睹滄海桑田的時代
《櫻桃園》是羅提吉斯首次不經改編、直接搬演的作品。選擇契訶夫遺世之作的原因,不僅是俄國文豪是他的文學楷模,而且法國殿堂級影后伊莎貝.雨蓓(Isabelle Huppert)也從未詮釋過契訶夫的作品。他企圖以雨蓓為核心,帶領觀眾窺探驟變時局下的眾生相:「劇中所有角色就像是以柳泊芙為中心的歌隊,他們都在急遽變化的環境中尋找自己的定位。無論劇情背景或現實環境,每個人都在新世紀的開端迎接不同的思想、民族、文化,面對社會型態的轉變。」
籌備《櫻桃園》期間,疫情爆發更讓羅提吉斯體認時代動盪對個人心靈的衝擊:「劇中角色都意識到環境的變遷,但沒人知道世界會變成什麼模樣。契訶夫並沒有鼓吹人們去改造世界,但希望大家用開放的態度,以迎接價值觀的轉變.如同疫情沒有顛覆我們的處境,但它影響了全球社會與經濟的發展,讓每個人必須面對不平等的問題。」
為了突顯劇中的現世隱喻,羅提吉斯打破第四面牆,讓演員直接對觀眾說話,甚至讓他們在場下目睹一切,彷彿成為時代轉變的見證者。對他來說,《櫻桃園》遠遠超越寫實主義的美學框架:「契訶夫在這部遺作中持續創新,用一種魔幻的象徵手法處理時光流逝,並透過『歌舞劇』(vaudeville)形式突顯出角色悲喜交織的情感。劇中充滿了角色旁白,就像莎劇人物向觀眾親口吐露心事或想法。我想與觀眾建立一種複雜的關係,像是演員透過敘事反映當代處境。要達到這種效果,演員不僅要活在劇情之中,也得直視觀眾,讓他們了解彼此共享的劇場現實。」
身處翻覆無常的現世
深入現實矛盾、洞悉人性的脆弱與堅韌,這是羅提吉斯的創作核心。
在《不可能的邊界》中,他透過人道救援者的自白,呈現出他們英雄形象之外的複雜體驗:「為了體現人道救援者的全方位面向,我希望跳脫充滿暴力、衝突的血腥場景,突顯他們的觀點和感受,像是勇氣、謹慎、謙虛、團結,讓觀眾思考現世的當務之急。」如同契訶夫,羅提吉斯以劇場書寫診察歐洲的時代脈動,以人道主義為探照燈,照亮這塊大陸繼往開來的前景:「歐洲是人文薈萃、殷勤好客、多元並陳的大陸。我們應該要重新檢視它的歷史與現狀,探究為何它逐漸喪失應該要守護的價值。唯有召喚人道主義,才能讓歐洲邁向更團結、開放、多元的未來前景。」
《不可能的邊界》中,羅提吉斯刻意用「可能」和「不可能」的國度突顯現世生存條件的分野,以及彼此異位的潛在危機:「『可能』與『不可能』是一種譬喻,劃分它們的條件在於是否擁有基本人權及必需物資.這兩個地方隨時都在交替,一年前這齣戲在日內瓦首演時,烏克蘭仍是可能的國度,但3個禮拜之後,這個國家陷入了不可能的困境。這世界改善如此之慢,但惡化卻如此之快,真令人感到驚訝。歷史上不乏有政治或經濟勢力為了利益,不息一切代價迫使民眾面對衝突與戰亂,也存在著無法避免的自然災害,讓某些地方陷入不可能的險境.這一切告訴我們,必須為了身處的可能環境而努力抗爭。」
這種隱喻的手法不僅避免多數人對第三世界的刻板印象,也延伸觀眾的想像,產生意味深長的詩意效果。

亞維儂藝術節首位外國總監
入主亞維儂藝術節,是羅提吉斯人生中的意外驚喜與挑戰。
當他在考慮是否要離開經營7年的里斯本國立劇院,便接到法國文化部的邀約,請他遞案應試亞維儂藝術節總監。「我一開始沒有想太多,甚至不抱任何希望,但仍開始建構一個符合國際藝術節規模的計畫。一但起草藍圖,我便信心備增。一路上我經過無數篩選,覺得自己將美夢成真。」羅提吉斯這麼說。在他的規劃下,亞維儂藝術節將承先啟後,開創當代的民眾劇場。他不以美學形式或國族文化作為策展概念,反而每年邀請觀眾聚焦於一種語言:「第77屆亞維儂藝術節將以『英文』為主,但並非所有演出都是英文,也會有其他語言詮釋英文經典作品。我想透過多元化的觀點去重新探索這個主流語言、它所遺留的文化資產、及衍生而來的殖民問題。」
此外,他也會邀請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參與策展規劃,擔任藝術節的觀察員:「無論是哲學家、建築師或學者,第三方可以制衡創作者和藝術節的觀點,讓彼此達到一種平衡,進而展現以表演藝術回應世界脈動的態度。」羅提吉斯希望創造一個以環境永續為原則的藝術節,開發亞維儂周邊更多演出場地:「我希望減少藝術節的碳排放量,重新規劃戶外演出的規模、接待藝術家的方式、綠化場地,我想帶領觀眾關懷周遭環境,也使他們發現更多表演空間的可能。」
上任之後,羅提吉斯遭遇許多困難:財務緊縮的壓力、法國內政部因巴黎奧運的維安人力要求藝術節取消或改期、委任總監阿美札卡(Anne de Amezaga)因私人因素辭職。但他透過靈活的溝通手腕化危機為轉機:「在與政府協商之後,2024年的亞維儂藝術節將提前一週舉行,但它仍會維持相同的規模與能量。我也邀請巴黎秋天藝術節副總監Pierre Gendronneau接任阿美札卡的位置,我相信他的眼光與能力一定會讓藝術節順利步上軌道。」
熱情的民眾似乎是讓羅提吉斯度過重重難關的關鍵,他說:「我首次來亞維儂演出到現在長居於此,當地的民眾給予我許多動力。他們的回饋不斷滋養我,讓我能持續成長、發展、體驗藝術創作。」今年4月初,羅提吉斯將揭曉首任藝術節的節目規劃,且讓我們拭目以待他是否能突破重圍、開創新局。
註:
- 成立於1989年,無.名劇團的名稱來自於「停止思索團名」(Stop Thinking About Names)的英文縮寫,體現該團的幽默特質。該團創作以「演員自主」為原則,長年來透過集體創作的手法,重新演繹經典文本,樹立多元、親民的風格。
- 「集體編創」從90年代盛行於英國劇場界。不同於文本劇場或即興創作,這種創作方式由概念或提問出發,由主創者帶領參與者集思廣益,發展排練,進而確定演出內容與架構,充滿自由的靈活性。


人物小檔案
- 葡萄牙籍鬼才導演、演員、劇作家、製作人。
- 曾獲2018年歐洲劇場獎、法國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2019年佩索亞大獎等。作品經常受邀至亞維儂藝術節、巴黎秋天藝術節及各大劇院演出。
- 曾任里斯本國立劇院藝術總監,2022年9月起擔任法國亞維儂藝術節總監,是首位非法國籍總監。
- 羅提吉斯以打破劇場與現實界限的創作風格見長,經常在作品中挑戰對歷史與社會現象的既有認知。他在與比利時無.名劇團(tg STAN)共事後確立「團隊無階級」的信念,堅持為演員書寫劇本、與演員共同創作,在舞台上透過劇場語彙將現實賦予濃重的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