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木者,「林森」也。林森北路燈紅酒綠的生活,穿插特殊的街景文化、並摻雜著濃厚日式風情,這樣的條通文化並不只是一種想像的情懷,也是許富凱的童年片段。「這次編劇之所以會邀請到詹傑來寫,不僅是因為他在我的專輯中擔任作詞,也是因為我認為他在寫台灣女人的心境上,絕對是數一數二深刻的。」詹傑兒時的家裡在基隆開設卡拉OK,懂得幕前女子的亮麗;而自己與母親待在幕後為人妝髮,明白上台前的樸素與表演後的狼狽。他們一唱一寫,相信能夠能更深層地走進那些繁華背後的瘡疤裡頭。
作為音樂節的創辦人及靈魂人物,小澤征爾與團隊每年規劃多樣的內容。但今年2月初,小澤不敵病魔辭世,對音樂界節樂迷來說不僅是一個莫大的損失,對主辦單位也是一個沉重衝擊。適逢音樂節40周年,儘管懷著哀痛的心情,團隊仍舊如期進行,並將主題獻給這位極具貢獻的指揮。
只要到訪松本市,便能立即體會這是一個具有「在地感」的盛會,除了正式演出外,音樂節的活動也將音樂會推廣到各地,例如「送音樂到家」讓音樂家們會前往松本的醫院、養老院和身心障礙機構演出。沿街行走,可以看見餐廳、店鋪、商家等,也以音樂節為主將櫥窗裝飾得美輪美奐。
齋藤紀念管弦樂團誕生於1984年,由小澤征爾創立,以紀念他的恩師齋藤秀雄。齋藤秀雄是日本音樂教育和指揮的先驅,也是日本最著名的私立音樂學院桐朋學園大學的創辦人。為紀念齋藤秀雄的誕辰80周年,小澤征爾和其他學生組建了這個臨時樂團,並在長野縣舉行了一場紀念音樂會。儘管最初只是臨時組團,但樂團成員們的音樂共鳴和激情深深打動了觀眾,決定將樂團延續下去。經過多年的經營,SKO樂團逐漸成為國際化的音樂團體,匯集了來自日本、美國、歐洲等地的頂尖音樂家。
對於被任命為小澤征爾松本音樂節第1位首席客席指揮,沖澤回憶起了兩年前的一個特別時刻。那時她剛在音樂節指揮完莫札特的《費加洛婚禮》,小澤征爾大師全程參與了彩排與演出。對於年輕的她來說,能與這位傳奇指揮家共事已是難以忘懷的經歷。更讓她驚訝的是,接下來某一天,小澤的女兒征良突然邀請沖澤去見她父親。進入小澤征爾的休息室後,大師竟握住她的手,語重心長地對她說:「從此以後拜託了!」這句話讓沖澤深感責任重大。
與其他樂團不同,SKO樂團的運作方式更具合作性與包容性。小澤征良透露:「這支樂團有13位來自不同國籍和年齡的演奏家組成顧問團。」「我們不會以腦來評價,而是用心,就像我父親一直做的那樣。」因此能經過共同協商來決策。「有點像維也納愛樂那樣,他們有自己的意願,所以我們盡量讓他們的想法成真。」這種攜手打拼的精神,使得每個成員都深感參與感與自豪。「我父親相信人與人的良好關係,他的音樂也是將人們的心聯繫在一起。」
獨角戲中的唯一角色布蘭妮,由女演員辛娜.馬頓斯擔綱,在回顧布蘭妮的艱苦歲月之中,更深層地去探討當代觀眾可以同理的議題:父親(或父權)對女兒的過度掌控甚至是剝削、媒體輿論和狗仔追逐造成的壓迫、以至於女性在厭女社會之中的層層枷鎖。
18歲進入莫斯科音樂院,拜在蘇聯時期小提琴大師大衛.歐伊斯特拉赫的門下,曾在義大利帕格尼尼與比利時伊麗莎白皇后等小提琴比賽獲獎。在1970年柴科夫斯基小提琴比賽時,他選擇英國作曲家艾爾加小提琴協奏曲,此曲為比賽冷門曲目,最後由他獲得首獎。
有人提出原劇本的舞台指示寫得十分清楚對空間的要求和詮釋,難以避免在演繹上有相似之處,但也有人提出相反意見。然這次演出的翻譯,能成功轉化粵語的音樂感在日文文本內並有流暢的處理實在難得,後續討論的重點因抄襲的爭議難免失焦。
足跡「演書節」《咖哩骨遊記2024.自助遊》,觀眾需下載指定手機應用程式,跟著語音與地圖於城市漫遊,在語音導覽的指引與介紹中,觀眾將扮演外地旅客,暗訪矮人國消失了的劇院,昔日劇人的公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