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就是小甜甜布蘭妮,不然呢?》(臺南藝術節 提供)
戲劇 一位女性/女兒/母親/歌手的勇敢宣言

《我就是小甜甜布蘭妮,不然呢?》鋪寫女性身負的層層枷鎖

2024臺南藝術節—我就是小甜甜布蘭妮,不然呢?

2024/11/2  19:30

2024/11/3  14:30

臺南文化中心演藝廳

2022年1月首演的柏林劇團(Berliner Ensemble)《我就是小甜甜布蘭妮,不然呢?》(It's Britney, bitch!)是一封向美國女歌手布蘭妮(Britney Spears)致敬的情書。在眾多挖掘布蘭妮人生故事的影片和書籍之中,這部由青年導演莉娜.布萊許(Lena Brasch)與團隊(註1)創作出的作品,不再只是充滿批判、剖析和透過層層文件、訪談等證據來抽絲剝繭發生過的一切,而是最真切地從她的話語中,重新檢視父權社會底下的厭女情結、媒體造成的壓迫和侵犯,及女性自主的身分認同。

《我就是小甜甜布蘭妮,不然呢?》(臺南藝術節 提供)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媒體眼底的失控 翻轉為重新建構身分的大膽行動

「It's Britney, bitch!」是布蘭妮成名歌曲之一〈再危險我也要Gimme More〉的開場白,不止如此,它也在經常出現於後來的流行文化作品中,可見布蘭妮對流行文化造成的影響無遠弗屆。

於千禧年成名的布蘭妮,曾經以出眾的表演、純潔又性感的形象風靡全球。這首歌收錄於專輯《暈炫風暴》(Black Out),這張專輯被普遍公認為是她首次也是唯一一次擔任製作人最出色的一張專輯。

Netflix紀錄片《父女之戰:解放布蘭妮》(Britney vs Spears)影片中描述:「《暈炫風暴》這張專輯和MV描繪出流行版本的布蘭妮真正的人生:一個被追捕並經常逃亡的女子。這張專輯預示布蘭尼的崩壞,此後媒體開始出現許多『崩潰』或『谷底』的字眼。現在回想起來,你會發覺她也只是凡人。」由於這張專輯的錄製和發行都遇上布蘭妮的低潮期,作品並未取得商業上的成功。而這段低潮期就是布蘭妮在2007年2月在眾目睽睽下在一家沙龍剃光頭髮,並用紅色雨傘暴打狗仔車輛之時。此後由她父親向法院申請對她的監管權,使她完全失去掌握自己人生的自由,甚至是懷孕生育。

媒體將剃光頭稱之為失控,導演布萊許和戲劇構作特拉赫特(Karolin Trachte)則將其翻轉為一個女性重新建構身分的大膽行動。官網的德文節目單上(註2)寫著:「如果這個行動不是一次短路、不是一聲求救、也不是一個心理低谷呢?為什麼這一刻從未被解讀為一種聲明、一個追求解放的嘗試?那麼,如果當時她的行為不是為了生存,而是因為一個26歲的女人找不到其他方式來掙脫外界強加給她的、被構建的身分呢?」

獨角戲中的唯一角色布蘭妮,由女演員辛娜.馬頓斯(Sina Martens)擔綱,從開場頂著金髮談論自己和家人之間的扭曲關係;摘掉金髮之後露出的光頭、穿上仙女般的華服,大喊著「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假裝相信多講幾次就會成真;到後段拆掉光頭頭套,轉換成更加像是她一開始純真鄰家女孩的模樣,最後獨自一人在舞台上再現經典舞步。

作品在回顧布蘭妮的艱苦歲月之中,更深層地去探討當代觀眾可以同理的議題:父親(或父權)對女兒的過度掌控甚至是剝削、媒體輿論和狗仔追逐造成的壓迫、以至於女性在厭女社會之中的層層枷鎖。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我就是小甜甜布蘭妮,不然呢?》(臺南藝術節 提供)

真實事件巨大轉折 作品用真摯抓住觀眾

德國《時代》(Die Zeit)雜誌評論中提到,當柏林劇團的團隊決定要將布蘭妮搬上舞台時,並不知道事件會發生如此巨大的轉折,這位歌手會在2021年成功地從父親的監管中解脫。2023年,布蘭妮出版自己的回憶錄《我心中的女人》(The Woman in Me),使作品獲得另一波回響。然而時勢造就觀眾的好奇,作品的真摯才能真正抓住觀眾的心。3位劇作家和導演共同創作出的文本,如同評論,「匯集了關於社會中女性角色的不同思考,也包括不同的語調,有時幽默,有時滑稽,有時抒情,有時控訴。」(註3)

據報導,導演認為拼貼的文本融合了多元聲音,以布蘭妮對於「徹底被愛」(zu Ende geliebt)的渴望貫穿全劇,儘管她如同許多女性流行歌手,總是難逃被利用的命運。

音樂也沒有缺席,《我就是小甜甜布蘭妮,不然呢?》以布蘭妮的歌曲串連,歌詞成為文本的延續,只是這次不是布蘭妮的版本,而是由作曲弗莉德里克.伯恩哈特(Friederike Bernhardt)改編的陰鬱版本,加上呼應文本的空間設計、燈光氛圍及妝髮造型,無一不交互扣合,使馬頓斯在短短70分鐘的演出中更具說服力和美學層次,觸動人心。

這個作品也是柏林劇團現任總監奧利維.瑞斯(Oliver Reese)於2017年接管之後力求創新的具體成果之一。《紐約時報》記者高德曼(A.J. Goldmann)評論:「像我所觀看的柏林劇團其他新作一樣,《我就是小甜甜布蘭妮,不然呢?》也場場爆滿:這在正常時期已屬不易,而在疫情再次升溫的時刻,簡直堪稱奇蹟。」(註4)由德國戲劇大師布萊希特於1949年創立的柏林劇團,如同其他歷史悠久的德國市立劇院,面對當代串流媒體的影響,勢必得進行革新。藉由邀請《時代》雜誌選為「100位最重要的年輕東德人」之一的導演布萊許合作,將美國歌手搬上柏林舞台,映照出當代社會的轉變,也獲得廣大觀眾的共鳴。

註:

1.除了導演布萊許和演員馬頓斯外,本劇文本由劇作家達貝爾斯坦(Laura Dabelstein)、達沃德萬迪(Miriam Davoudvandi)、阿爾坦塔什(Fikri Anıl Altıntaş)和導演布萊許一同完成。

  1. 柏林劇團官網的節目頁面上提供德文節目單下載。其中創作團隊和劇作家穆勒(Frederik Müller)的對話記錄〈微笑不如嚴肅的表情有價值〉,探討布蘭妮作為酷兒社群的偶像,以及經常被貶低的性感女性主義形象和流行文化。
  2. Laura Ewert,〈Hooly Woozy〉,2022/1/8,《時代》雜誌網站。
  3. A.J. Goldmann,〈When Britney Came to Brecht's House〉,2022/1/20,《紐約時報》。
《我就是小甜甜布蘭妮,不然呢?》(臺南藝術節 提供)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4/10/22 ~ 2025/01/22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