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舞蹈秋天以《偉大馴服者》馴服台灣觀眾的希臘藝術家迪米特里.帕派約安努,歷經疫情期間探索隔離狀態的《內情》影像裝置,以變通方法與台灣觀眾再續前緣;如今,終於迎來又一新作《INK》。作品不僅(終於能夠)親自來台,編舞家迪米特里也親自登台,與年輕舞蹈家蘇卡.霍恩以肉身回應原初萬物最純粹的「水」之狀態,穿梭其所擅長的物質元素之間,潛入意識之深邃未知,相愛相殺的拉扯與辯證。
「我還蠻誠實面對自己的,如果作品跟我的生命無法連結的時候,我會無法享受過程。」所以這幾年的劇場創作,王靖惇刻意放慢腳步,有想法了才去做。隨著自身生命階段的前進,每個創作都會有不同態度。
蔡柏璋認為以前的自己只在表演裡感受到快樂,「因為不用做我。」現在想起來也覺得蠻扭曲、卻又蠻可以理解的。直到去英國念研究所之後,才慢慢接受從前不喜歡自己的那個部分——「我現在比較接受自己、比較喜歡自己。」
在歐洲演奏音樂會穿梭之際,偶然於羅馬機場聽到熟悉的鄉音,一位大叔拿著電話嚷嚷:「吼,我們這次出來超讚的,每天都吃米其林。但是吼,我吃得好累,我現在只想吃一碗台灣的滷肉飯。」 別人的一句閒話家常,把我秒從演奏旅途拉回教學現場。因為米其林與滷肉飯剛好是我教學上最常提到的比喻。說到審美,可能很難懂,但是說到評論美食,應該是連3歲小孩都能理解的。滷肉飯是在地文化,米其林則是一種標準。
50年前,我從中部鄉下來到台北,就讀國立藝專;當時的我,非常害羞安靜,在一群出色的同學之中毫不起眼。而在我的印象中,許博允先生是位「藝」氣風發、充滿熱忱的前輩。在那樣一個前途未明的階段裡,我有幸和許先生結識,在他的協助引薦下,讓我有機會和美國打擊樂家麥蘭德學習。當年的許先生如此熱情,不為什麼,只因為我知道我喜歡打擊樂,而他就是一個熱愛藝術、也樂於分享的人。
整個夏季,中國演藝市場似乎進入了瘋狂的報復性消費狀態,各大演出場館迎來了疫情後最洶湧的觀演人潮。雖然北京、上海等城市街頭觸目可及坐飛機、坐高鐵,拖著行李箱來看戲的觀眾,但真正能稱得上是2023年現象級舞台劇作品的,只有上海文廣演藝集團、英國真正好集團聯合製作的中文版《劇院魅影》。自5月初開始,《劇院魅影》中文版在上海大劇院全球首演。34天40場演出總票房斬獲4,850萬元人民幣,平均單場票房超過120萬元。
紀錄劇場作為一種結合社會議題和劇場形式的創作策略,近10多年在華文地區有不少實踐,如香港「一條褲製作」就以此為劇團發展方向,每年定期製作不同主題的作品,持續關注探討「真實」在舞台上呈現的可能性。
澳門文化中心新建成的黑盒劇場於7月正式啟用,暑假期間已陸續有兒童劇、戲劇學校及青少年戲劇在該處演出。與此同時,澳門政府編製了《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二個五年規劃(2021-2025年)》諮詢文本,展開為期30日的諮詢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