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自己的認識是,我需要大量的個人空間,有點社恐。」李佩穎這麼說。這也與「表演」這件事情有點矛盾,卻意外契合。「我會害怕上台,可是我對歌仔戲的喜歡,好像有蓋過(害怕上台)這件事情。」她說:「我現在被人觀看,還是有點緊張。」不過,除了劇場燈光導致演員並不會看到觀眾,更重要的是妝容。我們都畫濃妝,因此「戲曲」對我來講是有個保護作用的。這個妝容、頭套、扮相等,我都戲稱像是我的「假身體」,讓我蠻有安全感的。
像我們去買布的時候,有些老闆就會很熱心跟你推薦這個布、那個布,但我們考量的點都不太一樣,被問到不想回答的時候,我就會說:「老闆,我們這衣服不是做來給人穿的啦」,這樣比較乾脆。
連燕石導演自己也知道,膠卷的狀況,是不可能再用它來看片了,所以最後看到數位化的成果,非常感動,開心到流下眼淚。對我來說,那一幕,大概就是一直在這一行努力下去的成就感吧。
「文策院加進來以後,對金創獎的參與對象來說就有很大的翻轉,我們是真的要去找可以投資的潛力股。」楊忠衡說,這也反映出過去幾年執行金創獎的修正。背後的意圖是希望團隊可以更明確思考未來性,進一步去改變表演藝術的體質,走入產業化的可能。為了鼓勵表演藝術團隊進行商業化轉型,文策院提供金、銀、銅三獎獲獎者參與2025年「文化創業加速器」之資格,以及對接投資資源,而欲申請以上資源的團隊,需於申請前完成辦理「商業登記」才符合資格。
2024 TIFA的台法共製擴增實境節目《黑》在兩廳院實驗劇場連演半個月,挾著2023年於高雄影展映後的感動好評,與中文版敘述者桂綸鎂的加持,共計演出90場,900張票券迅速完售。主創團隊的兩位導演史蒂芬.佛恩奇諾、皮耶-阿蘭.傑羅與原著書籍暨原版敘事者塔妮亞.德.蒙泰涅也來台分享創作經驗,並邀請台灣深耕數位媒材的狠劇場導演周東彥主持與對談。本文在節錄講座精華之餘,也特別訪問兩廳院技術團隊,補足多元視角,一窺正在發酵的跨域展演新浪潮。
評論人/張又升:就像宣傳片中一位外國觀眾所表示的,對不明白台灣歷史的人來說,這部作品確實是很好的科普素材。至於對身在台灣也一直關心台灣的在地居民而言,言說式表演和物件劇場的部分無疑相當精采,但考量上述問題,我想其餘的就是劇中那句話:「不滿意但還能接受」。(台新藝術獎邀請提名觀察人,深度探討各種面向的當代藝術展演,更多精彩評論請見ARTalks網站)
我認真地想過,為什麼打鼓的人特別帥氣。外甥6歲時開始學打鼓。有時,我會陪他去上課,有時,我會陪他在家練習。打鼓對大腦的影響力是十分驚人的。每次我觀察外甥打鼓,他總是展現驚人的手眼協調能力。
《四海一家》這首歌的紀錄片《那夜,金曲不朽》,裡面珍貴記錄了在1985年1月底的一個神奇夜晚,46位美國流行樂壇當紅巨星在全美音樂獎典禮過後齊聚好萊塢的A&M錄音室,錄下為非洲飢荒難民募款的不朽之作。
說起港片,幾乎像聊起左鄰右舍的叔伯姨嬸,一開腔就把前世今生抖出來,還附帶自我詮釋的定論。早初無意識的接觸,已經塑形了葷素不忌的品味,根基了理想典範的認知。也幸好有那時候,才深深體會港片入心之深。
ina從少女時期就投身排灣刺繡工藝,她說:「很久以前,國外很多媒體就來訪問過,收藏我的作品,Discovery也有來過,一直到我80歲了,台灣才想到我,說我是人間國寶,我真的很開心,因為國家有重視我們原住民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