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表演藝術》電子報 2024年07月03日

如無法順利瀏覽內容,請按此處

臺北戲劇獎

時機成熟了,先衝再說!

訪臺北市政府文化局長蔡詩萍

臺北戲劇獎於2024年展開首屆評選,總共設立11個獎項,在作品獎部分設有最佳戲劇獎、最佳音樂劇獎、最佳獨立精神獎,個人獎則有最佳導演獎、最佳戲劇類男╱女演員獎、最佳音樂劇類男╱女演員獎、最佳編劇獎、最佳劇場設計獎,並設置特別貢獻獎。其中,特別貢獻獎除由看戲觀察團提名,也開放社會大眾推薦,突顯臺北戲劇獎反映社會價值的意圖。本刊在看戲觀察團們走入劇場、觀賞報名作品的同時,訪問臺北戲劇獎的催生者蔡詩萍,談談這個戲劇界睽違已久的戲劇獎是如何誕生的。


閱讀文章


臺北戲劇獎

業界觀點最速報

劉培能、陳慧、鄧振威

台北應該算是地表華人最多元、最具創意、最敢實驗和藝術自由度最高的城市,垃圾車、菜市場、旅館開房間都能展演,別忘了還有曾經廢墟的華山金枝演社私闖米酒作業場演出《古國之神—祭特洛伊》,如此生猛出格充滿創造力和想像力,豈能不好好呵護珍惜!


臺北戲劇獎

業界觀點最速報

陳建成、王靖惇、張剛華

在台灣從事表演藝術,最難能可貴的就是創作上的自由,各種類型、題材、形式,都可以幾乎不受限地躍上舞台,但這份難得的多元,或許會成為臺北戲劇獎的最大挑戰。當形式各異的演出進入評選,該如何廣納百川,提煉出入圍與得獎名單,會是複雜龐大的工程。




話題追蹤

認真,成就一個獎

第22屆台新藝術獎決選評審訪談

本屆年度大獎《感謝公主》、表演藝術獎《國姓之鬼》與視覺藝術獎《宿舍Ký Túc Xá》中,三獎項即有兩個作品帶有傳統戲曲元素,看似對特定創作方向給予鼓勵,但林鶴宜覺得決策過程並非如此:「委員們第一次見面時,我就問為什麼這次戲曲和含有戲曲元素的作品,選了這麼多入圍?提名人的背景也都不是戲曲相關。他們說,因為這屆戲曲的表現不容忽視,作品太強了。」格局與高度,對深耕藝術多年的評審團來說,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為創作者搏筊 台新藝術 ARTalks

為創作者搏筊

2024嘉義新舞風

評論人/陳品秀:雯翔舞團是嘉義縣傑出演藝團隊,作品多以結合民俗、現代舞為主,尤以「一鄉一特色」系列強調在地色彩。然而透過「嘉義新舞風」的經營,十三年來超過30位創作者、近50個新創作,成功從地方團隊轉型成培育台灣年輕舞蹈創作者的重要平台。就算不在甄選簡章加上「嘉義」創作命題,也已然顯見由民間團隊灌注的動能,其扶持舞蹈創作的穩定力量,不亞於由國藝會主辦的「新人新視野」,期待未來繼續開花結果。(台新藝術獎邀請提名觀察人,深度探討各種面向的當代藝術展演,更多精彩評論請見ARTalks網站)




專欄

務實且有想像力的創作

簡莉穎

放下吧都過去了,很多創作者常為自己的作品辯駁,我自己從不做這件事,我甚至不會回顧過去的作品,因為有太多想做的事。每一次創作時都有限制,但如果太把作品跟自己綁在一起,你只是在享受那個藝術家姿態的你,而不是追求你心中的藝術。


專欄

閒話武打

高俊耀

。有次看到漫威系列《奇異博士》對打片段,撇開特效不談,動作設計的靈感相信源自香港,綜觀香港武打,除了從中國各類武術(洪拳、詠春、八卦掌、形意拳等)擷取繆思之外,還受到戲曲影響,對招之內會有凌空飛踢、連環腿、空翻、側空翻等炫目奪技。




專欄

行為藝術之死

郭文泰

也許是因為行為藝術一向以低預算、和對表演的基本要素(身體、動作、時間)及藝術的基本要素(色彩、線條、形式)的苦行僧式探索為特色,導致局限了實驗的範疇。一如白妝、光頭和張大嘴巴幾乎成為舞踏的代名詞,行為藝術已經成了對自身的簡化模仿。


  專欄

貝多芬與無所事事的甜蜜

楊馥如

貝多芬示範了同一個人,可以在不同時間點,展現的兩種完全不同的創作模式:努力奮鬥、嘔心瀝血的創作模式是可控可安排的,靈光乍現、福至心靈的體驗卻難以捉摸,可遇不可求。這種小燈泡亮起的瞬間,心理學和大腦科學家稱之為 flow state(心流狀態)......




分隔線

看更多

分隔線
項目圖示 【演出】文化奧運代表團綬帶 盼讓世界看見台灣
項目圖示 【演出】細膩歌聲刻劃戰火人性 音樂劇《螢火蟲之墓》



PAR表演藝術LOGO

PAR官網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Facebook圖示   Line圖示   轉寄給朋友   取消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