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2屆台新藝術獎 三大獎得主、決選團及提名觀察人合影。(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提供)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認真,成就一個獎

第22屆台新藝術獎決選評審訪談

第22屆台新藝術獎頒獎典禮於6月1日圓滿落幕,典禮上決審團主席林鶴宜一席感性致詞,在社群上引起熱烈回響。本刊特地請林鶴宜主席與外聘決審委員——德國柏林Radialsystem藝術中心藝術暨執行總監馬提亞斯.摩爾(Matthias Mohr),聊聊這次對台新藝術獎的評選過程與觀察,兩人的回應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足見本屆評審團的好默契。

開放心胸,不設限的投票

林鶴宜以「開放心胸、盡情交流」為這次的評選作註。無論委員各自的養成背景為何,整體的討論氣氛開放且真誠。這群對藝術懷抱熱情的專業人士,一面為心儀的作品辯護,同時也在為藝術的信仰投票。評選會議上,有委員因述及作品動人之處而落淚,從此打開評委團的淚腺開關:在頒獎前與董事會報告中,甚至頒獎典禮當下,都有不同的委員情不自禁地流淚。摩爾熱切補充,感性的反應並不代表這是一場太過感情用事或不夠專業的評選,反而是因大家非常認真、真誠地在面對每件作品,討論現場才會有如此大的情緒渲染力。

獎項評選的標準是什麼?林鶴宜客觀分析,得獎與否牽涉因素眾多,當屆評審的結構、競爭者的強弱,或是該年度獎項的設計都能左右結果。就作品本身而言,有些創作者作品極為精采完整,但並未超越自己過去的創作,反而成了自己最強勁的對手;有些作品雖演出場次少,但在藝術發展上,開啟了形式或劇種的新可能,深具開創意義,也會成為重要考量。

本屆年度大獎《感謝公主》、表演藝術獎《國姓之鬼》與視覺藝術獎《宿舍Ký Túc Xá》中,三獎項即有兩個作品帶有傳統戲曲元素,看似對特定創作方向給予鼓勵,但林鶴宜覺得決策過程並非如此:「委員們第一次見面時,我就問為什麼這次戲曲和含有戲曲元素的作品,選了這麼多入圍?提名人的背景也都不是戲曲相關。他們說,因為這屆戲曲的表現不容忽視,作品太強了。」格局與高度,對深耕藝術多年的評審團來說,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得獎作品除了在格局與高度上令人讚嘆,呈現時展現的深厚藝術造詣、表演者精湛的功力,以及處理題材的細緻,都讓評審因此投下關鍵一票。但獎項並非一切,入圍就是肯定,沒得獎的作品或許早已在展演上取得商業成功,或有效召喚起廣大社會關注,實際對當下世界造成改變,得不得獎,並不會消減作品的影響力。

決審團主席林鶴宜在頒獎典禮上感性致詞。(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提供)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台灣創作者的特色

2010年造訪時,摩爾就有感台灣創作者在題材上關注的傾向與德國、歐洲的情況非常相似,時常聚焦台灣歷史或過去政權。以本屆入圍作品為例:後殖民、移民與政治是3大熱門題目;對照台灣創作者以白色恐怖為主題,德國的創作者也會討論過去法西斯主義的時代。但由於歷史文化與社會民情不同,兩邊採取的視角多有相異。他認為德國藝術家在批判的力道上更加猛烈,台灣的藝術家則常會透過現代與歷史呼應的手法,或由現狀延伸出核心論述。他也察覺,台灣的視覺藝術作品在探討相同議題時,帶有「向外」的意念;表演藝術則較多往表演內在去探索,像是如何將傳統藝術的美學現代化,創造出新的劇場語言。

身為非中文使用者,摩爾除了在評選進入核心論辯時需要即席翻譯,面對這次入圍作品多有使用方言或戲曲唱唸的情境,他仍能從表演者的詮釋與劇場氛圍,感受到語言的質地差異與使用情境。但相較於敘事本身,他更在意作品的音樂性與藝術表現形式。摩爾認為劇場原本就帶有奇異感與距離感,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反而能更自在與專注地在其他元素上探索與觀察。

廣告圖片
馬提亞斯.摩爾(左)在國際決審講座上分享藝術機構經營。(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提供)

獎項外的遺珠

問起兩位評審在得獎作品外,是否還有喜歡的作品?林鶴宜推薦臺北木偶劇團《得時の夢》,摩爾則給予莎妹劇團《泰雅精神文創劇場》高度讚賞。

《得時の夢》處理台灣日治時期布袋戲處境,劇名「得時」取自當時努力為布袋戲爭取生存空間的文化人士「黃得時」,劇中的布袋戲偶在政策規範下,穿越時空,從古冊戲《七俠五義》演到日本武士劇《月形半平太》,劇本幽默可愛,演師充滿個人魅力,林鶴宜盛讚《得時の夢》在劇情結構、藝術高度與表演方面盡皆精采,文本內涵也豐富非常,只是獎項有限,在最終階段的溫柔拉鋸下,因對手太強而飲恨。林鶴宜推薦本作品作為布袋戲的入門,無論是布袋戲的歷史、演出形式,或是演師吳聲杰傑出的演繹,都讓《得時の夢》值得一觀。

《泰雅精神文創劇場》獲得外籍評審們的重度喜愛,摩爾認為,《泰雅精神文創劇場》聰明地創造多重的凝視:平地人如何凝視原住民,原住民又如何觀看自己,尤其是有原民身分的劇作家身穿現代服裝,在台上飾演「平地人」。作品選擇在黑盒子劇場裡搭建出文化園區裡表演原住民刻板生活的「文創劇場」,且在演出中陸續拆台,讓觀眾既是來看《泰雅精神文創劇場》的觀眾,也是劇中原民舞台的觀眾,同時在演出進行中,一個舞台逐步在眾人眼前被瓦解。無論是形式上或凝視的層次上,對摩爾來說都非常有意思,是他很喜歡的作品。

訪談中場,在摩爾與林鶴宜換手之際,彼此都在詢問評審團小組後續交流的可行性。階段性任務結束,更核心且具創造力的文化交流與擴散才正要開始。得獎者無疑是獎項裡的最大贏家,但透過獎項開啟海內外產學界人士積極對話的場域,或許是同等珍貴,且需要持續進行的事。

林鶴宜(左)與馬提亞斯.摩爾(右)合影。(鄭欣 攝)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4/07/03 ~ 2024/10/03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