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表演藝術》電子報 2025年10月01日

如無法順利瀏覽內容,請按此處

聚光燈下

不是那麼「成功」,還是繼續「嚎哮」

演員黃建豪

關於黃建豪與蕭東意共同創立「嚎哮排演」的故事,大概已經寫進台灣劇場史了(誇飾)。簡而言之,大概就是兩個從外校考入北藝大的研究生,找不到夥伴做演出,於是在碩二排演課時臨時組團,參演2011年的臺北藝穗節。至於團名,就是取用黃建豪的「豪」與蕭東意的「蕭」,然後是排演課的「排演」。


閱讀文章


戲劇

練習本身,就已值得搬上舞台

澳洲引力神話馬戲團《一萬小時》

觀眾還未入場坐定,8位赤腳、身著日常排練服的表演者已經在場上暖身,有人倒立、有人翻身落地,有人抱著肩膀喘氣,汗珠順著手臂滴在黑色地版。這裡既是排練場,也是舞台,表演還沒正式開始,空間早就充滿能量。


音樂

接任「台東回響」音樂總監

旅歐指揮吳思潔為台東帶來國際視野

台東回響樂團是目前台東唯一的民營管絃樂團。一路走來,以「回響即回鄉」為精神,持續深耕在地、扎根教育,也讓台東成為台灣音樂地圖上不可忽視的重要據點。今年邁入第 11 年的樂團也迎來新的發展契機。




分隔線


兩廳院樂典《樂典01 ─ 馬水龍》CD

立即訂購



分隔線
台新藝術 ARTalks

當人魚遇上海豹,如何在劇場裡書寫疾病?

《當亞斯遇見人魚》《豹歉,劇本沒有這樣寫》

評論人/姜富琴:該如何避免將疾病僅僅當作「標籤」或「戲劇效果」?如何讓疾病經驗既不被浪漫化,也不被消音?紅潮劇集《當亞斯遇見人魚》與腦動十號《豹歉,劇本沒有這樣寫》,在親密的黑盒子劇場空間中,以具感染力的表演,有溫度的文本及適切的演出形式丶人物疾病狀態的真實可信度,成功避開了浪漫化、工具化疾病書寫的危險。(台新藝術獎邀請提名觀察人,深度探討各種面向的當代藝術展演,更多精彩評論請見ARTalks網站)




慢動作中的力量 話題追蹤

慢動作中的力量

德國導演瑪麗.施列夫的劇場世界

德國導演瑪麗.施列夫的創作以挖掘被忽視的女性敘事出發,逐步發展出融合美學與女性主義觀點的整體實踐。透過具體戲劇作品案例,深入討論「空缺」、「留白」、「不可見」、「未知」與「未被命名」等概念,如何成為她美學語言的核心,來回應所處的劇場生態與文化脈絡。目前正在京都歌德學院駐村, PAR特別專訪,分享其對劇場的思考與創作方法。




加拿大各地藝穗節輪番上陣 多倫多

加拿大各地藝穗節輪番上陣

在邊緣中走出劇場的下一步

今年3月至10月間,加拿大共有 23 個藝穗節,全都是加拿大藝穗節協會的成員;該協會的 34 個會員中另有 11 個來自美國。CAFF宣稱,加拿大是全球舉辦藝穗節數量最多的國家。這些藝穗節多由當地劇院或劇團主辦,秉持不篩選精神,採取抽籤、先到先得或樂透等機制報名。各地藝穗節以地區特色為基礎,並發展出重點推動的藝術方向。




東京

隕石來襲

翻轉秋日藝術景觀

岡田利規表示:「『隕石』指的是那些『尚未出現在此地的事物』,那些與日常迥異的存在。這些事物來到這裡,與我們相遇,提供全新的形式與思考框架,刺激感性與思維。」首屆的策展概念,選擇以藝術與「現實」之間的關係為核心。


東京

穿越現實與幻想的地獄旅程

新國立劇場歌劇《娜塔莎》

由藝術總監大野和士策劃,邀請日德雙語作家多和田葉子撰寫劇本,當代音樂代表人物細川俊夫譜曲。前者擅長跨國界與語言、自然等主題,後者則經常反思自然、人性與環境危機的關係,特別是日本大震災後探討文明與破壞的循環。




專欄

餓。撞擊。///沉寂。

瓦旦.督喜

在Gaya的無夢之夢裡,每一條alu已緊繃如弓弦,每一根waray註定其張力,潛伏於萬物未成萬物之前。bgihur,那非風的風,攜帶著bgiya的轟鳴與射擊的終寂,在空無中排演,演,演,演……無限的預演,循環的虛空。


  專欄

我的不專業料理療癒理論

櫻井弘二

為什麼喜歡烹飪,因為這件事需要結合「經驗累積」與「腦力激盪」,非常有趣且具有挑戰性。無論是簡單或複雜的菜式,我們都會先憑過往的五感記憶在腦中進行模擬,讓誕生的成品更接近於期待,有時也可能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呢。




分隔線

看更多

分隔線
項目圖示 世界動物日《鯨之謎》交響音樂會亞洲首演
項目圖示 國光劇團30周年《夢紅樓.乾隆與和珅》持續打磨精采重演
項目圖示 關渡藝術節秋季篇 展現北藝大三大學院師生與校友跨域能量



PAR表演藝術LOGO

PAR官網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Facebook圖示   Line圖示   轉寄給朋友   取消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