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電子報 2025年10月01日如無法順利瀏覽內容,請按此處 |
不是那麼「成功」,還是繼續「嚎哮」演員黃建豪關於黃建豪與蕭東意共同創立「嚎哮排演」的故事,大概已經寫進台灣劇場史了(誇飾)。簡而言之,大概就是兩個從外校考入北藝大的研究生,找不到夥伴做演出,於是在碩二排演課時臨時組團,參演2011年的臺北藝穗節。至於團名,就是取用黃建豪的「豪」與蕭東意的「蕭」,然後是排演課的「排演」。 ![]() |
慢動作中的力量德國導演瑪麗.施列夫的劇場世界德國導演瑪麗.施列夫的創作以挖掘被忽視的女性敘事出發,逐步發展出融合美學與女性主義觀點的整體實踐。透過具體戲劇作品案例,深入討論「空缺」、「留白」、「不可見」、「未知」與「未被命名」等概念,如何成為她美學語言的核心,來回應所處的劇場生態與文化脈絡。目前正在京都歌德學院駐村, PAR特別專訪,分享其對劇場的思考與創作方法。 ![]() |
加拿大各地藝穗節輪番上陣在邊緣中走出劇場的下一步今年3月至10月間,加拿大共有 23 個藝穗節,全都是加拿大藝穗節協會的成員;該協會的 34 個會員中另有 11 個來自美國。CAFF宣稱,加拿大是全球舉辦藝穗節數量最多的國家。這些藝穗節多由當地劇院或劇團主辦,秉持不篩選精神,採取抽籤、先到先得或樂透等機制報名。各地藝穗節以地區特色為基礎,並發展出重點推動的藝術方向。 ![]() |
看更多 |
![]() |
![]() |
PAR官網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