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瑪麗.施列夫(Yuki Moriya 攝 瑪麗.施列夫 提供)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慢動作中的力量

德國導演瑪麗.施列夫的劇場世界

德國導演瑪麗.施列夫(Marie Schleef)的創作以挖掘被忽視的女性敘事出發,逐步發展出融合美學與女性主義觀點的整體實踐。透過具體戲劇作品案例,深入討論「空缺」、「留白」、「不可見」、「未知」與「未被命名」等概念,如何成為她美學語言的核心,來回應所處的劇場生態與文化脈絡。目前正在京都歌德學院駐村的她,應台北歌德學院之邀於7月18日來台演講,主題是「空缺的美學」,趁此機會,PAR特別專訪施列夫,分享其對劇場的思考與創作方法。

德國導演瑪麗.施列夫(Marie Schleef)的創作以挖掘被忽視的女性敘事出發,逐步發展出融合美學與女性主義觀點的整體實踐。透過具體戲劇作品案例,深入討論「空缺」、「留白」、「不可見」、「未知」與「未被命名」等概念,如何成為她美學語言的核心,來回應所處的劇場生態與文化脈絡。目前正在京都歌德學院駐村的她,應台北歌德學院之邀於7月18日來台演講,主題是「空缺的美學」,趁此機會,PAR特別專訪施列夫,分享其對劇場的思考與創作方法。

舞台上,一名演員拿著拖把,緩緩地擦拭地板。這不是日常生活裡的隨意一拂,而是近乎儀式般的動作:每一次推抹,都被延展成一個極度緩慢的節奏。聲音設計即時捕捉細微摩擦聲,透過音響擴大,使觀眾的呼吸不自覺跟著放慢。在這樣的演出片刻,所有人都進入了一種靜觀的專注狀態。

這標誌性的美學表述來自導演瑪麗.施列夫(Marie Schleef)——近年德國劇場界矚目的新銳導演。她以《呼喚她的名字——尋找女性+》(NAME HER. Eine Suche nach den Frauen+)入選2021年柏林戲劇盛會,並持續以聚焦女性語境的作品受到國際注目,更榮獲2022年香奈兒Next Prize與德國胡伯納青年導演獎導演獎。

對施列夫來說,劇場不同於串流媒體的魅力在於它能創造一種整體的感官經驗。對比當代社會的快速迭代,她特別著迷於運用慢動作結合各種劇場媒介,使觀眾進入一種「靜觀的體驗」。對她而言,這正是劇場的獨特之處——一個集體專注於當下、共享同一經驗的時刻。

《他在打掃》(Maximilian Borchardt 攝 瑪麗.施列夫 提供)

將被遺忘的文本轉譯為衝擊美學舞台

施列夫投入大量時間進行案頭研究工作,她的銳利眼光往往抓住文本精髓,透過美學轉譯,具現為舞台上的藝術作品。

比如近期作品《他在打掃》(Er Putzt)改編自德國作家瓦蕾莉亞.戈爾季耶夫(Valeria Gordeev) 創作的短篇作品,以清潔動作作為核心場景,描寫一位男孩對日常清理過程的細膩觀察與情感投射,具備強烈的身體細節感與內心投射特質。施列夫透過演員的慢動作,結合顱內高潮(ASMR)的精細聲景效果,來呈現原著中的世界觀。施列夫大膽地嘗試,正因為「當所有細節達到完美時,聲音會帶領你進入不同層次」。

而在改編韓國作家韓江於202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素食者》時,施列夫則挑選文本裡最能揭示父權結構的片刻——一名女性僅僅因為拒絕吃肉,就被家人視為背叛文化、被標籤為「不正常」。她透過演員的身體與空間設計,放大這種壓迫的感受,讓觀眾不只是在理解角色,而是親身感受到壓力與窒息。

同樣關注女性處境的《82年生的金智英》也引起她的興趣。這部作品描繪一個普通韓國女性在日常生活裡不斷被忽視與壓抑的過程:從職場到家庭,微小卻持續的歧視累積成一種無形的孤立感。施列夫看見這與《素食者》一樣,都將私人經驗提升為公共議題,讓觀眾直面女性在社會結構中的脆弱與抗爭。

這些作品顯示了施列夫的核心特質:以清晰的視覺概念出發,精確編排文本,擅長挖掘研究被遺忘、被壓抑與不可見的議題,並將角色內在壓迫轉化為充滿視覺衝擊力的具象舞台畫面。

演出評論廣告圖片
《素食者》(Christoph Liebentritt 攝 瑪麗.施列夫 提供)

長期研究文本與團隊合作的創作方法

施列夫強調自己的作品並非如德國導演劇場以導演為中心,而是透過集體合作與長期研究逐步形成。她通常一年發表兩個作品,這樣的節奏並不算多產,但卻能確保每一部作品都紮實而完整,帶著她一貫的敏銳眼光與堅定視角。

比如在《呼喚她的名字——尋找女性+》創作過程中,她和演員安娜.蒂斯摩(Anne Tismer)花費數個月搜集和研究那些被忽視或被遺忘的女性作家、文化創作者,以及歷史中缺席的女性群體,像是比如「香檳寡婦」(Champagne widows)是繼承丈夫酒莊遺產的女性等。

她形容創作過程像是「工廠」一樣運作:演員、設計師與研究者都參與其中。相較於大多團隊設計部門會個別進行再定期開會,施列夫和團隊成員工作時會一起到排練現場,每個部門獨自營運但又同時進行,快速嘗試和調整,提出各自的需求、進行協作。最後在舞台上呈現的,是一場結合聲音、身體與影像的「檔案劇場」。這種方法讓冷冰冰的資料變成現場經驗,觀眾在聽見一個個被忽視的名字時,能切身感受到歷史的空缺。

她的創作過程奠基於對文本的深入研究,比如即將於蘇黎世劇院展演的新作《你準備好迎接死亡了嗎?》(Are You Ready to Die),已經耗時3年籌備。過程中她與團隊保持對話與聯繫,共享田調資料,甚至一起造訪監獄。這部作品從聖女貞德的故事出發,但她感興趣的不是席勒筆下讓貞德戰死沙場的英雄版本,而是史實中貞德在牢中等待1年才執行死刑。

她觀察美國、日本等死刑制度,這種囚犯在執行死刑前的數年等待,如同變相的折磨。施列夫把焦點放在「等待」這件事,並以感官經驗來取代傳統敘事。舞台上觀眾會聽見放大的腳步聲、鑰匙聲、甚至演員呼吸聲,這些聲響透過縫在服裝裡的麥克風被傳送出來,讓人感覺彷彿與角色同處牢房。

這部作品與當代現實緊密相連。施列夫與國際特赦組織合作,讓演出在「世界反死刑日」前後登場,並透過劇場座談讓觀眾思考死刑制度。她強調,這部作品不是在討論某個人是否該死,而是「關於國家如何透過一個被制度化的流程,終結一條生命。」

《82年生的金智英》(Tommy Hetzel 攝 瑪麗.施列夫 提供)

跨文化背景養成——從史瓦帝尼到柏林

施列夫的成長軌跡橫跨三大洲。她出生於德國,7歲搬到奧地利,劇場啟蒙來自在非洲史瓦帝尼念高中時。課堂中她實際操練不同的劇場實踐,像是日本鈴木方法和南非的肢體劇場。這些強調身體控制、帶有儀式感的訓練,使她明白戲劇並不必然依賴語言,也能藉由身體的力量建立起舞台的張力。

之後到美國紐約就讀巴德學院,她又進入一個截然不同的文學世界。課程設計將身分認同納入核心,每週的閱讀書單中總是包含黑人作家、亞裔作家與女性作家的作品。對她而言,這些在德國教育裡幾乎看不見的聲音,成為她文學養分的一部分。

而當她到柏林恩斯特.布希戲劇學院,則產生另一種反向文化衝擊。這所學校以嚴謹著稱,但課堂上指定的文本卻幾乎全是男性作家的作品,女性聲音的缺席在這裡顯得格外鮮明。這成為她往後的創作的影響之一,使她堅定選擇以女性文本為核心。

施列夫在訪談中特別提到,身為導演意味著必須意識到自己握有的權力與責任。「當你是導演時,你會有一定的權力──你決定和誰一起工作,誰會成為創作團隊的一部分。我真的希望能在這些選擇上有所不同。」因此,她始終堅持要親自挑選要處理的文本,而非選擇劇院推薦的經典或流行文本。過往的得獎肯定,也使她更加確信自己走在相對正確的道路上。

在台灣與亞洲的「文化衝擊」

施列夫言談俐落、也充滿幽默感。她對台灣的第一印象,是信仰的美與味覺的豐富。她說,在台北參觀龍山寺,是她「一生看過最美的事物之一」,因為人們把對神的審美與心意全都傾注在那棟建築裡。她在月老神像前看到年輕男性誠心祈求找到伴侶,笑稱那就像「古典版的 Tinder」。夜市小吃也使她驚嘆:一口裡同時有鹹、甜、辛,讓味蕾瞬間被多重風味擊中,和日本細膩的精緻鮮味(umami)形成對比。

此次造訪台灣,恰逢她在日本駐村,計畫源於她對日本孤獨問題的興趣。她決定與一款「愛」機器人共處3個月,向波伊斯與郊狼共處的行為藝術致敬。(註)由於機器人只說日語,施列夫必須學習日語以溝通,意外發現機器人成為融入當地的橋梁。她透過機器人加入社群,並發現在日本街頭帶著機器人能獲得友善回應。隨著時間推移,機器人會寫日記、拍照甚至叫她起床,成為她對抗孤獨的伴侶。

瑪麗.施列夫(Yuki Moriya 攝 瑪麗.施列夫 提供)

緩慢中堅定探索觀看世界的未知角落

施列夫的創作始終提醒我們,劇場不只是故事的再現,而是一種感官與時間的重構。她用慢動作具現文本概念,用聲音、影像、氣味誘發觀眾感知,用無聲的等待去觸碰死刑議題,提供少見的觀看角度。她不認為自己是行動主義者,而是堅定地透過藝術表達自我認同。

施列夫嬌小身軀展現出一種耐心積累的力量。正是這樣的堅持,使她在當代劇場裡,建立起獨特的位置。她的作品並非要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邀請觀眾在緩慢與專注中,一起思考我們所處的世界。

註:波伊斯與郊狼共處的行為藝術:1974 年,德國藝術家約瑟夫.波伊斯(Joseph Beuys)在美國紐約進行行為藝術作品 《I Like America and America Likes Me》。他在畫廊裡與一隻野生郊狼共同生活3天,把毯子和手杖當作交流的媒介。這件作品象徵人與自然、歐洲與美洲的衝突與和解,是行為藝術史上的經典案例。

瑪麗.施列夫(Marie Schleef

現居柏林的劇場導演。曾於紐約 Bard College 主修劇場表演,並於柏林「恩斯特.布希戲劇學院」(HfS Ernst Busch)完成導演訓練。2021 年,她畢業後執導的首部劇作即入選柏林戲劇節(Berliner Theatertreffen)。此後,她的作品陸續受邀於科隆劇院、漢堡德意志劇院、慕尼黑室內劇院、威斯巴登黑森州立劇院、維也納城堡劇院等地首演。2022 年,她榮獲香奈兒Next Prize(全球僅10位創新藝術家獲獎)與 Kurt-Hübner 導演獎。她的創作大多關注尚未在德語劇場圈發聲的女性文本與敘事。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10/01 ~ 2026/01/01
Authors

作者

數位資料庫-開學季優惠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