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的多倫多藝穗節一結束,漢彌爾頓藝穗節與北灣的邊緣藝穗節便輪番登場,而密西沙加多語藝穗節則於8月底才剛落幕;這些僅是安大略省眾多藝穗節中的幾個例子。
今年3月至10月間,加拿大共有 23 個藝穗節,全都是加拿大藝穗節協會(Canadian Association of Fringe Festivals,簡稱 CAFF,1994 年成立)的成員;該協會的 34 個會員中另有 11 個來自美國。CAFF宣稱,加拿大是全球舉辦藝穗節數量最多的國家。

1982年創辦的愛德蒙頓藝穗節是加拿大第一個藝穗節,也帶動加、美各地區陸續籌辦。這些藝穗節多由當地劇院或劇團主辦,秉持不篩選精神,採取抽籤、先到先得或樂透等機制報名。規模小的僅舉行一個週末、包含至少 5 個節目;規模大的則長達3週、近200組藝術家參與。各地藝穗節以地區特色為基礎,並發展出重點推動的藝術方向,如障礙、數位、酷兒、跨文化與原住民藝術等。
薩維特利劇團(SAWITRI Theatre Group)主辦的密西沙加多語藝穗節,鼓勵以南亞語言與文化為主題的作品參與,今年多數演出以英語結合馬拉地語、印地語或西班牙語呈現;維多利亞藝穗節位於溫哥華島最南端,該地傳統上是北美原住民海岸薩利希語族 Lekwungen 人的領地,該節設有原住民藝術家計畫,提供免參加費、獎助金與輔導資源;卡加利藝穗節自稱「精品藝穗節」,主打小眾且獨特的小演出,巧妙利用地緣位置及檔期安排在溫尼伯與愛德蒙頓藝穗節之間,吸引巡演藝術家來「填滿行程」,因著藝穗節協會這個組織促成的協調合作下,也讓加拿大的藝穗節生態維持活力。

藝穗節的多元性不僅體現在節目,也延伸至周邊計畫。多倫多藝穗節除了策劃兒童藝穗節外,還推出3項教育計畫:「新青年評論家計畫」與大多倫多地區代表性的表演藝術雜誌《Intermission》合作,培訓年輕且來自不同背景的評論者撰寫並發表演出評論;「劇場創業網絡與培訓計畫」遴選新興藝術家,提供製作、行銷、募資與補助申請等訓練,也促成與重要藝文人士及製作人的連結,協助他們自我製作、拓展職涯;「青年創作者單元」則讓 13 至 17 歲青少年透過工作坊、觀賞演出、討論交流,培養編劇、表演與設計的能力。
此外,多倫多藝穗節還邀請多個藝術節、場館聯名設立獎項並尤其策展人親自評選,讓獲獎作品能直接被邀演;同時,策展團隊也會從當年度演出中挑選作品,成為同年10月舉辦的「下一階段戲劇節」(Next Stage Theatre Festival)節目,並提供額外資源與顧問,協助作品進一步發展。透過這些安排,多倫多藝穗節展現了作為新興藝術參與者與專業劇場之間橋梁的企圖心。

雖然CAFF統計在加拿大舉辦的藝穗節票房、觸及觀眾持續增加,過去3年共創造超過1,000萬加幣(約2.3億台幣)的票房,多倫多藝穗節也在今年創下歷年最佳總票房,達57萬(約1,300萬台幣)。但現實是大城市的藝穗節獲得較多關注及資源,小型的藝穗節則仰賴單個組織主辦策劃,在疫情期間受到展演形式改變、當地藝術家出走等影響後就很難回歸,例如北境藝穗節(Fringe North)就在今年宣布延緩辦理、改成系列講座及活動。
藝穗節描繪了所在城市、地區甚至社區的樣貌,也引領著當地新興藝術家與觀眾的發展。加拿大各地的藝穗節在策劃單位、資金結構、辦理形式、培育規劃與票房變化上各有特色及困境,也讓人反思,在加拿大以高度自主辦理為主的運作機制下,台灣多數由公部門相關單位主導的藝穗節(如台北、台東、苗栗、羅東等),該如何在藝穗/邊緣精神、市場機制、鼓勵創新,以及新興藝術家與專業劇場的橋梁等面向上借鏡學習,並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