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表演藝術LOGO

《PAR表演藝術》電子報 2023年02月10日

如無法順利瀏覽內容,請按此處

地方藝術節潮流來襲,歸返地方與駐紮家鄉的兩種觀看 藝術(家),與它們的產地

地方藝術節潮流來襲,歸返地方與駐紮家鄉的兩種觀看

林昆穎X楊富民

以「地方」為單位的策展、藝術節╱季、音樂祭等,在近年蔚為風潮,像是今年下半年單就花東地區就有「臺東藝穗節」、「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臺東光祭」、「Taiwan PASIWALI Festival 原住民族國際音樂節」、「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等,橫跨不同藝術領域與族群,主辦單位也包含公、私單位。但,這些藝術節各自的定位為何?訴求的主題與觀眾是什麼?真的與這個「地方」有絕對的關係?反過來說,這些地方藝術節又非得、或只能與這個地方有連結嗎?


閱讀文章


穀稻秋聲富里山谷草地音樂節:在綠地中自在歌唱 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源自於斯、生根於斯,望向在地的未來
藝術(家),與它們的產地

穀稻秋聲富里山谷草地音樂節:在綠地中自在歌唱

花蓮

「穀稻秋聲」即將邁入第9屆,從一開始警察誤以為他們辦的是夜店嗑藥趴,到現在富里人會趁此機會舉辦同學會、邀約外地朋友來玩,在地孩子們期待自己長大也能夠上台演出,音樂節對富里人來說,像是地方慶典,時間到了就要回家參與。鍾雨恩說「『穀稻秋聲』像一個楔子,是認識富里的開端。


藝術(家),與它們的產地

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源自於斯、生根於斯,望向在地的未來

台東

「池上秋收」是鄉親凝聚共識、共感的舞台,希望透過藝術節展現出他們的生活樣貌,希望大家喜歡、認同並且願意經常回到池上,這就變成它的風格,也是它難以複製的原因,功能遠大於藝術節。雖然稱作藝術節,卻只有1個節目、2場演出。不同於一般藝術節規劃琳琅滿目的節目內容。


閱讀文章 閱讀文章


今秋藝術節:回到日常,創造留下來的選擇 藝術(家),與它們的產地

今秋藝術節:回到日常,創造留下來的選擇

彰化

張敬業對「今秋藝術節」的想像是要辦給「鹿港在地人」的,但也清楚台灣人的習性——「唯有透過外面的人重視,在地人才會重視。」不過,對本地人而言逐漸習慣這個日常生活的地方有了這樣一個藝術節,無須去探問「為什麼」;同時,藝術節也讓他們與其他店家有連結的機會,不一定得透過舊有的商圈組織、或社區營造協會,尋求共同目標,以相應的資源支持藝術節本身。這也影響策展團隊的策略轉換:「把更多的行銷能量都放在外部,地方上就變成平常的交陪。」


閱讀文章


時間地敘積 攝影手札

時間地敘積

林育全

劇場內迷人的是反覆排練所累積的時間,建構彼此的總和,我情衷排練時走進劇組,尋找彼此創作的核心,遇見不同的過程;日常則流解在隨身經過的風中,拍攝成為與相遇的暫別,你無法時時與四季纏綿,但仍期盼累積下一次相會。時間是我們目前最能計量的共同單位,也是在繁複的旅程中最容易丟失的:我在想,攝影凝結了輾轉思辨人生的一種跨度。


閱讀文章


陳靈 專注的人生、多變的音樂 藝號人物

陳靈 專注的人生、多變的音樂

前衛鋼琴演奏家

陳靈多變又專注的生命力,也讓她不甘於只做個「演奏家」而已,可以「同時演奏20個樂器」的陳靈,在約翰.凱吉過世約10年後,開啟與另一位前衛音樂先驅——喬治.克朗(George Crumb)的合作,不只是把鋼琴變作豎琴與打擊樂器,還要把自己當成歌者、演員甚至是運動員。此外,小時候跟著爸爸聽戲曲的回憶,幫助她在中國作曲家葛甘孺作品《釵頭鳳》中延展聲音(就是在這首曲子操作20個樂器!);曾經的芭蕾訓練,也讓她在舞台上的移動優雅而沉穩;她甚至曾經用玩具鋼琴做了個喜劇表演《Twinkle Dammit!》,用豐富的肢體動作,嘲諷小時候老愛敲指節的鋼琴老師。


閱讀文章


戲劇盒創辦人郭慶亮獲頒新加坡文化獎 地下音樂基地變身黑盒子,展演得獎製作
新加坡

戲劇盒創辦人郭慶亮獲頒新加坡文化獎

郭慶亮是「戲劇盒」的創辦人,該劇團自1990年便以關注社會議題為戲劇創作的重心,旨在為弱勢群體發聲。他也是新加坡論壇劇場的重要推手。自2000年起,他與劇團不斷與社群實驗論壇劇場的各種可能,成功讓論壇劇場在新加坡「解禁」。近年來,他的作品也關懷人與自然的共生共存關係。


檳城

地下音樂基地變身黑盒子,展演得獎製作

卜蔔劇場《下人KAKAK》製作團隊特地把樂隊演出的live house(檳城地下音樂基地Soundmaker Studio)改裝成實驗劇場,表演空間延伸到舞台以外的地方,與觀眾近距離接觸,隨著Soundmaker Studio開發了劇場功能,檳城無意間多出一個黑盒劇場,相信更多的實驗演出將會在檳城出現。


閱讀文章 閱讀文章


演戲家族串連過往原創音樂劇歌曲推出慶祝30歲新作   新興粉專「我不𠝹櫈」讓看戲觀眾大鳴大放
香港

演戲家族串連過往原創音樂劇歌曲推出慶祝30歲新作

「演戲家族」這次在演藝學院上演的《何年明月歸》,是與學院聯合製作,選用過去的原創音樂劇歌曲為敘事骨幹,重構新的故事,演出者則大部分是目前在學的學生。這樣的策劃顯見劇團承傳其文化資產的意義,讓作品透過再現,連繫不同年代觀眾和創作人的記憶。


澳門

新興粉專「我不𠝹櫈」讓看戲觀眾大鳴大放

臉書上一個名為「我不𠝹櫈—澳門劇場與電影評論平台」的粉絲專頁,於9月26日正式啟動,台長黃詠思是澳門劇評人及策展人,她不諱言這個粉專仿傚台灣「黑特劇場」與香港「劇場𠝹櫈區」粉專,希望讓觀眾看完演出有個門檻低、可匿名投稿表達感想的空間。


閱讀文章 閱讀文章


分隔線

看更多

分隔線
項目圖示 演出-曾永義遺作《虎符風雲》 寄無價情義於創作
項目圖示 演出-FOCASA馬戲藝術節 建立台灣全新品牌
項目圖示 演出-以為遺忘的事物,耳朵會替你記得 自由擊《20伍零》
項目圖示 演出-烏克蘭聯合芭蕾舞團首度來台演出《天鵝湖》
項目圖示 演出-愛樂劇工廠20周年 改編音樂劇《新龜兔賽跑》全台開跑
項目圖示 演出-2023臺灣戲曲藝術節 時空英雄結伴前行、豪傑聚首芝山論戲
項目圖示 演出-《山貌》的提問:人類為何渴求真相?
項目圖示 評論-牽亡歌在勸世中的兩個奇效 評躍演音樂劇《勸世三姊妹》



PAR表演藝術LOGO

PAR官網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Facebook圖示   Line圖示   轉寄給朋友   取消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