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囝仔文化事業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與它們的產地(三) 座標:彰化

今秋藝術節:回到日常,創造留下來的選擇

「原來鹿港的生活不是這麼無聊,它不是只是『場景』,而是可以『生活』的地方。」鹿港巷弄似乎正驗證著今秋藝術節策展單位「鹿港囝仔文化事業」執行長張敬業說的這句話。

從鹿港少見的家庭餐廳「禾火食堂」出發,沿路走向酒吧「勝豐吧」——這是今秋藝術節重要夥伴許鉅煇改造家族街屋,初始是作為今秋藝術節的展覽空間,後來因藝術節察覺年輕人需求而開設。接著是老宿舍群改建的「和興青創基地」,然後穿過錯綜巷道,在大街經過「鄭興珍餅舖」,新修整的櫥窗是藝術節合作的街區策展,最後繞進市場,停在「鹿九酒專賣」。我們告別,然後張敬業又「回到日常」——這是今秋藝術節作為藝術節、又不只是藝術節始終努力又顯得自然的意義。

鹿港,為什麼要有藝術節?

2009年,張敬業即將完成藝術管理學業前,隨著舞團到義大利,開啟他對藝術節如何改變一個地方的想像,但也明白自己的故鄉鹿港要集結藝術節的資源是有難度的。所以,2012年回到鹿港開始「保鹿運動」,先累積社區動能與集合年輕人,終於在2015年展開第一屆藝術節(當時命名為「鹿港藝術節:今秋會」)。

鹿港,本就是擁有觀光與文化資源的城鎮。張敬業認為2012年舉辦的「台灣燈會」將其觀光推到高潮,卻是比較「不健康」的,因為這導致人們對觀光、乃至於文化想像停滯在一個比較樣版的樣貌。今秋藝術節並不是非得要與鹿港有直接關係(但張敬業強調,參與的人都是鹿港的夥伴店家),而是要找到更多面向來觀看鹿港,去回應豐富的地方層次感。也不該是單次性的,而有綿長且有機的關係,讓接觸到今秋藝術節的觀眾都有不一樣的體驗,再到鹿港繼續追問、或產生新的聯繫。

數年累積下,張敬業大概歸結出前來今秋藝術節的多半是外地人,雖說他對今秋藝術節的想像是要辦給「在地人」的,但也清楚台灣人的習性——「唯有透過外面的人重視,在地人才會重視。」不過,對本地人而言,是逐漸習慣這個日常生活的地方有了這樣一個藝術節,無須去探問「為什麼」;同時,藝術節也讓他們與其他店家有連結的機會,不一定得透過舊有的商圈組織、或社區營造協會,尋求共同目標,以相應的資源支持藝術節本身。這也影響策展團隊的策略轉換:「把更多的行銷能量都放在外部,地方上就變成平常的交陪。」

(鹿港囝仔文化事業 提供)

回到日常的積累,延續今秋藝術節的能量

之所是「今秋」,最初是秋天的鹿港比較舒適,又是相對的旅遊淡季。但在台灣目前的藝術節生態下,10月早已不是淡季,而鹿港的觀光生態也有一定程度的改變。這反而成為張敬業下一階段的憂慮:「如果沒有季節感,沒有期待感,大家會期待這個藝術節每次愈來愈大、愈來愈多、愈來愈怎樣嗎?」不過,今秋藝術節在2019年之後改為3年一次,歸咎於「期待感」是個「後設」的提問。

這樣的轉變來自於2019年時,逐漸發現每年籌辦會影響支持藝術節的「鹿港囝仔文化事業」中的一線事業,包含餐廳、酒吧、民宿等。有別於台灣的藝文補助生態,今秋藝術節的舉辦除外界贊助外,最主要是這些事業的盈餘挹注。張敬業說,有朋友笑他舉辦藝術節是在「打腫臉充胖子」,但是他認為「至少要能夠有那麼多的脂肪才可以去充胖子吧?」他表示,就算有補助資源,也會在相對健全的藝術節框架下,而不是被公資源引導,進入「分配資源」的境地,反而失去創造力。

改以3年為期是希望團隊有更強健的體質,不管是在公司的企劃行銷、資源整合,還是餐廳、酒吧、民宿這些基本的商業營運,能夠獨立運作又彼此支持。同時,也會於明年就開始籌組藝術節的策展委員會,讓「回到日常」這件事情發生在策展規劃,累積能量到一個程度後,才去舉辦新一屆的今秋藝術節,作為一種「成果展」的概念。

藝術節與鹿港,都是留給未來的人

籌辦過程中,張敬業體認到地方往往會對年輕團隊有不夠信任的態度,「我覺得,這件事情能不能到我們這邊就好了!我們算是有點資歷了,面對新夥伴加入,可以去鼓勵他、支持他。」至於《今秋誌》的規劃與誕生,也在此脈絡下,第1期收納了2015年到2017年的策展構想,希望能把自身的經驗整理,提供給更多人參考。

張敬業在最後說了個小故事:「今年,民宿管家回饋一個重要的訊息是,他都會帶5歲的姪子在鹿港看展覽與表演,有一次,姪子就問:『為什麼你們要辦藝術節?』這問題讓他想了很久,後來他說:『如果你看這些表演、那些展覽,覺得很棒,你要想他們為什麼可以這麼做?如果你想跟他們一樣,就要想辦法看到更多!』」

他接著說:「我們在做這件事情,不只讓大家看到鹿港各種面向,更多是為了下一代。藝術節不只有辦活動,然後愈辦愈大,而是創造一個讓下一代可以看見更多的環境。在家鄉看見更多,對家鄉的想像力才會展開。你一樣可以到世界各地,可是要知道自己的根源在哪。」

對於今秋藝術節、或是對於鹿港,是從藝術節到日常生活的轉換,而透過需求達到對地方有新的認同感。張敬業說:「我們這麼做,不是為了你有朝一日一定要返鄉,而是當你想要留下來,然後想要回來的時候,是有這個選擇的。」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3/01/31 ~ 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