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副教授張啟豐策展的「2023臺灣戲曲藝術節」,將自4月6日至5月28日止,以「英雄.超時空」之名,集結12組戲曲及跨界團隊,匯聚臺灣戲曲中心,邀觀眾一起「芝山論戲」。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任陳悅宜表示,「臺灣戲曲藝術節」自2018開辦至今已經第6屆,雖然期間經歷3年的疫情歲月,就如同每個故事中的英雄一樣,不懼艱難的走過冒險旅途,在傳藝中心積極策辦及參與團隊共同努力下,儼然成為台灣傳統戲曲的指標型藝術節。今年特邀張啟豐擔任策展人,以「英雄.超時空」為題,內容從傳統經典出發、發展到新編戲曲,不但首度規劃大小廳雙旗艦製作規格,在疫情後啟動首檔國際製作,邀請印度藝術家參與演出,更從劇場內走向劇場外,以前衛實驗的沉浸式跨場域遊走劇場徹底解密臺灣戲曲中心。
張啟豐表示,「戲曲絕對不缺乏英雄,相應而生的,也有反英雄、孤獨英雄、悲劇英雄,甚至違反正義的英雄、沒有英雄特質的英雄。今年,臺灣戲曲藝術節以『超時空』為橋梁,讓傳統戲曲英雄人物現身舞台;更以『超時空』為視角,展現當代創作者的英雄。於是,當今社會(不)需要英雄?如何看待並產生英雄?而又是誰的英雄?英雄在公私領域又如何被界定與看待?都成為創作前提。超越時空限制,可以回到過去『翻轉』英雄;可以連接未來,『創造』救世主;更可以當代觀點『重探』英雄。」
「2023臺灣戲曲藝術節」首度推出大廳加小廳雙旗艦製作,大表演廳旗艦由秀琴歌劇團與阮劇團合作,以東寧王朝歷史為本,由資深劇場編導王友輝以女性視角重新詮釋,秀琴歌劇團三巨頭——張秀琴、莊金梅、米雪,與金獎組合張孟逸、古翊汎聯袂打造本屆史詩旗艦大作《鳳凰變》。小表演廳旗艦則由曾二度獲得傳藝金曲獎最佳年度演出獎得主的真快樂掌中劇團,帶來全新編創作品《壵》(音同壯),打破表演者與觀眾對立的劇場形式,並藉由表演者、戲偶、觀眾三方面的視角,建構出「台前」與「台後」生命迭起的精采故事;更值得注目的是,今年也將首度策辦臺灣戲曲藝術節首檔沉浸式跨場域製作《和合夢》,明日和合製作所將引導觀眾穿梭古今,在臺灣戲曲中心各處游走,創造有別於過往的戲曲觀演體驗。
除了雙旗艦製作,策展人在邀集節目時更鼓勵各個劇團向英雄發起「挑戰」,剖析英雄的本質、拆解並再定義英雄概念。榮興客家採茶劇團《少年英雄》取材自客家三雄之一姜紹祖的生平,探討抗日英雄在剛毅果敢外表下那不為人知的一面;台北新劇團則以戲中戲形式創造嶄新的戲曲音樂劇《戲裡戲外》,展現出大時代中小人物不畏強權,逆襲人生的英雄氣概;一心戲劇團《狩瘟殘書》則是在後疫情時代對人心良知和價值觀提出敏感質問,以舞台映照真實社會,重新思考善惡黑白。而同屬傳藝家族的國光劇團、臺灣國樂團、臺灣豫劇團也拿出精采劇目呼應策展精神,國光劇團的《誰是英雄?》串聯經典傳統戲,以多段劇情叩問英雄的定義與價值;臺灣國樂團與合作社結合國樂與新馬戲,帶觀眾穿越時空回到百年前的大稻埕街市,跟隨少年的腳步觀覽那段繁華似錦的歲月;臺灣豫劇團劉建幗量身打造新編豫劇《鏢客》,將江湖武俠與奇幻故事融合,成就風格迥異卻又引人入勝的「超.時空英雄」。
小表演廳製作部分則強調戲曲元素的跨界與實驗,讓劇團「帶戲曲走出舒適圈」:窮劇場和江之翠劇場攜手創作當代南管劇場,《感謝公主》取自宋元南戲《朱弁》,以跨越時空的流離與遷徙描繪戰亂英雄的掙扎與傷痛;沙丁龐客劇團則以拿手的小丑戲逆襲客家外台戲劇目《走關西》,演繹出你從沒想過的《漂浪英雄走關西》,在嘻笑怒罵中拆解英雄密碼;EX-亞洲劇團《कर्ण迦爾納》邀集戲曲演員與印度當代實力派演員跨域合作,跨越語言藩籬共演印度史詩鉅作。
2023臺灣戲曲藝術節透過英雄的敘事,展現出台灣在地傳統戲曲的多元樣貌,將帶來12檔共計53場次的精采演出,邀請觀眾一起踏上英雄的征途,走訪不同時空次元,找出英雄與你的最大公約數,譜寫屬於自己的英雄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