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里的地景多是山谷,不像大部分稻米產地,有寬闊大片的土地。如鍾雨恩所說:「如果你沒有彎進這個小道,根本不知道原來裡面別有洞天。」也是這樣的景緻,每年吸引著旅客回到富里,回到「穀稻秋聲音樂節」。這個音樂節由鍾雨恩和幾個返鄉、留鄉的年輕人所組成的「富里983」主辦,在這之前,他們對於如何舉辦音樂節毫無概念,能夠完成第一屆,完全是「問」出來的。
因為父親生病,身為獨子的鍾雨恩回家幫忙,研究所念的是社會福利,他放不下台北的理想,卻也放不下家中的稻米事業。前半年還是台北花蓮兩頭跑,直到指導教授一席話:「透過協助農友改善生活,何嘗不是另一種實現社會福利的方式」,讓他決心返鄉。從父親開始的有機農業與產銷班,並且以「天賜糧源」為品牌行銷稻米。鍾雨恩身上背負著執行長一職,除了務農,更重要的是要將米賣出去,但國人食米量逐年減少,返鄉頭幾年米賣不出去一直是他的壓力來源,也是想增加賣米的機會,才有了音樂節的念頭。
給富里人的不間斷音樂會
2015年花蓮農改場提議:不如來寫個地產地銷的計畫,當時,「天賜糧源」屋外的大草皮剛整理好,看著這片漂亮的草皮,他們心想,如果在這邊辦野餐市集應該很不錯吧!興沖沖寫好計畫,卻被一句「誰要大老遠跑到這裡來逛市集」退件,於是他們改了「找人來唱歌」的念頭。問了部落的朋友,部落朋友再去問他們的朋友,豈知,部落朋友的朋友竟然是舒米恩、紀曉君這樣的頗有名氣的歌手!
第一屆「穀稻秋聲—2015富里山谷草地音樂會」,就在「富里983」這個團隊的「勤問」下,從市集攤商與演出者邀約、場地規劃、交通配套都由團隊包辦,為了解決資金問題,團隊將預算切割成好幾個補助計畫,剩下的就靠販售紀念品。也許正如舒國治所說「做你喜歡的事情,全世界都會來供養你」,穀稻秋聲音樂節的第一屆就損益兩平,也開啟音樂節的籌辦模式:不假他人之手。即使現在有KK BOX(售票系統KKTIX、表演經紀KKLIVE)的加入,鍾雨恩仍堅持直接與演出者或經紀人溝通,「也許透過其他人,可以邀請到更大的卡司,但這些人可能無法替我們訴說『穀稻秋聲』的理念,富里在做什麼,我們希望到這裡來的人,都是有同樣想法,支持我們理念的人。」
看似舉辦給外地人享受的音樂節,其實本體是富里鄉民。富里族群多元,原住民、客家人、閩南人、新住民,都在這裡融合共存,因此每年到了開「夢幻名單」時,還要顧及鄉里孩子們的許願名單,團隊會問「想聽誰在這個山谷裡唱歌?」也會考慮「這些人是否適合在這裡唱歌?」。除了歌手,團隊還會邀請富里在地學校與社團,在歌手換場時演出,希望打造一個不間斷的音樂會,也希望邀請鄉民參與,而不只是一個「辦來吸引外地人」的活動。

倡議、凝聚共同理念
不論哪種音樂類型的演出,在這群山環繞的草地上、稻田邊,沒有觀眾席的制約,你可以或坐或臥欣賞演出,也可以將音樂當作背景,讓市集當主角,什麼樣的參與態度都不違和。即使2021年因補助經費不足而開始售票,觀眾也沒有因此減少;2022年下大雨,場地泥濘不堪,觀眾穿著雨鞋,或乾脆光腳,也玩得不亦樂乎。
此外,團隊說服公部門,放棄過往發宣傳單的方式,由團隊整合各部門所倡議的議題、地方政策,結合當年度團隊想要關注的主題,策劃展覽,邀請頭目以竹子搭建展場,與鄉民、觀眾分享理念。讓演出者了解主辦理念、讓鄉民參與進而認同、協助公部門傳遞政策與宣傳「政績」、讓觀眾認識農村、了解富里,鍾雨恩與團隊夥伴幾乎將所有「利害關係人」都拉進來,說是辦音樂節,他們更像是活潑版的倡議型NPO。
「穀稻秋聲」即將邁入第9屆,從一開始警察誤以為他們辦的是夜店嗑藥趴,到現在富里人會趁此機會舉辦同學會、邀約外地朋友來玩,在地孩子們期待自己長大也能夠上台演出,音樂節對富里人來說,像是地方慶典,時間到了就要回家參與。鍾雨恩說「『穀稻秋聲』像一個楔子,是認識富里的開端。這幾年其他單位也舉辦許多活動,大家一起讓更多人關注富里。我都跟孩子說,有一天你可能會離開,你會是未來富里的代言人,去外面宣揚富里米有多好吃,富里有多美,你會很驕傲你是富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