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練現場,左為温宇航(飾信陵君),右為唐文華(飾侯嬴)。
排練現場,左為温宇航(飾信陵君),右為唐文華(飾侯嬴)。(林韶安 攝)
戲曲 精煉劇本,借古喻今

曾永義遺作《虎符風雲》 寄無價情義於創作

「戲曲院士.院士戲曲」新編京崑大戲《虎符風雲》

2023/2/1112  14:30

臺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中央研究院唯一「戲曲院士」曾永義於去(2022)年10月仙逝,其於疫情間完成的遺作《虎符風雲》終於在今年2月正式演出。可惜的是,國光劇團本期望曾院士能親眼見到此作問世,卻只能在無法圓滿的遺憾中,讓這場演出成為思念與紀念。

《虎符風雲》搬演戰國時期「戰國四公子」之一信陵君「卻秦救趙」的故事,主要根據《史記.信陵君列傳》,並且參考〈平原君虞卿列傳〉、〈范睢蔡澤列傳〉、和《戰國策》〈趙策〉、〈齊策〉的相關文獻,述說信陵君養士三千的知遇之情、與兄長魏王的兄弟之情等,並從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既連結也擴大為對於國家的忠義、面對家國的無我,提煉歷史劇於現代上演的無價意義。

温宇航揣想,《虎符風雲》劇本多多少少流露了曾永義院士對人生的態度,並將自己投射到信陵君身上。(林韶安 攝)

濃縮劇本 厚實《虎符風雲》的重量

《虎符風雲》是曾永義院士為唐文華與温宇航兩位國光劇團當家演員量身打造的劇本,最初屬意温宇航飾演信陵君,再由唐文華充任白髮老生,飾侯嬴,兼扮魏王。但由於實際改扮的不易,改由鄒慈愛飾演魏王,而唐文華則專心演繹侯嬴,與温宇航展開寄託於國家大義與兄弟情誼間的「情結/節」。

正式演出版更大的改動在於劇本的「濃縮」,原版劇本共有8場(不含序曲與尾聲),後經藝術總監王安祈調整為5場。導演彭俊綱認為,《虎符風雲》是用「竊符救趙」這個歷史故事為主軸,加上親情、愛情、賓主之間的情誼,讓情節鋪陳、劇本結構更為豐滿;但也因為是以京劇、崑劇混和,節奏會相對慢,而歷史劇又怕冗長,因此就將一些次要場次拿掉,也在編腔、編曲上讓節奏能「提」起來。

主演温宇航舉例說,原本劇本中有提到,竊符關鍵的魏王妃子如姬曾與信陵君有點情愫,替這個充滿陽剛的劇本增添一點曖昧;但在演出版中,這段劇情被拿掉,僅留下一點線頭,而如姬願意竊符的主因是報恩,於是曖昧與否並非必要。

他也認為,《虎符風雲》整體基調是充滿尖銳的矛盾,包含兄王對於信陵君的猜忌等,但無論是信陵君、侯嬴或是其養士,都為國家大義與知遇之恩的信服,以及承諾的信守,而將一己生命看得極輕,更提煉出歷史的沉重感、劇本的內在質地。全劇用武打場面收尾,呈現悲壯性格。不過,在第二場中侯嬴與信陵君間的互動,仍保有較多詼諧橋段,讓《虎符風雲》既厚重亦輕盈。

《虎符風雲》排練現場。(林韶安 攝)

維持傳統 從內在到外顯的「戲曲」本味

曾永義院士對戲曲研究與創作的堅持在於「傳統」,但此處的「傳統」並非食古不化,而是維護「戲曲根深柢固的美質」,並透過「扎根於傳統的創新」產生「新傳統」的可能;(註1因此,其劇本多從歷史取材,如《二子乘舟》、《韓非.李斯.秦始皇》等,而《虎符風雲》亦是循此脈絡——包含演出形式與劇本內涵。

彭俊綱表示:「我選擇了傳統戲的呈現手法。客觀上是礙於場地(中山堂)的限制,沒有很多吊桿、沒有大幕、投影沒辦法做。不過,我也認為,這齣戲的結構完整、簡單,情節節奏明快、乾淨,那就讓觀眾聚焦於曾老師的劇本語言,以及演員的表演本質。」温宇航也認為,曾永義老師嚮往的是傳統戲的樣貌。所以,他用了「修舊」這個詞來形容,包含傳統技法、聲腔、語言表達的呈現等,而在中山堂演出亦符合《虎符風雲》的質感。

信陵君,更可能是曾永義院士對理想之人的嚮往,包含平易近人、禮賢下士、輔佐君王等,並藉情節鋪陳、人物刻畫強調「情義無價」。同時,就如他曾在文章中提到:「難道我也有『以古鑑今』,或對人性劣根性無可如何的感嘆呢?」(註2這個問號或許是他對現世的困窘,於創作寄託無限的追問與思量。彭俊綱認為序曲中信陵君的唱詞:「龍爭虎鬥,都付與,萬古煙塵,但只有、無價情義,千古傳頌。」以及尾聲的「功過是非誰評次,留與人間仔細思。」似乎正有對於現代局勢的隱喻,藉歷史故事來點醒世人。

温宇航更揣想,這樣的劇本多多少少流露了曾永義院士對人生的態度,並將自己投射到信陵君身上。他更觀察到,曾永義院士過去劇本裡也有這樣的線索,如在梁山伯台詞裡寫入「調和鼎鼐」的志向,這樣面對國家大事的話語出自梁山伯嘴裡顯得格格不入,但温宇航認為,一生未曾當官的曾老師,或許正透過劇中角色吐露志業。

《虎符風雲》雖經劇本濃縮與提煉,但王安祈並無意做太多改動,希望尊重遺作,保留原貌,是對於逝者的紀念,同時也透過創作讓生者能感受其人格與素養。

註:

  1. 可參閱曾永義:〈情義無價—寫在新編崑京大戲《虎符風雲》之前〉,《中時新聞網》。
  2. 同上註。
《虎符風雲》排練現場。(林韶安 攝)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3/02/03 ~ 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