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被劇場震撼,是看田啟元的《一個少尉軍官和他的二十二道金牌》,我完全看不懂,卻被整個演出深深吸引著,後來才明瞭那是因為第一次感受到美學、語言與暴力的純粹,一輩子都忘不了。退伍後很長一段時間,每年都會想盡辦法去看當屆入圍奧斯卡和金馬各類獎項的電影,很大的原因只是因為好奇。什麼是最佳?為什麼它沒有入圍?這樣的習慣持續很多年之後,就有了自己的喜好和評斷。久而久之,「大師」就是屬於自己的,而不是他人的。
從事舞蹈工作這麼多年,常常被問:「到底是要怎麼看舞?很怕看不懂現代舞。」老實說,連我自己也不太確定有沒有真的看懂過舞蹈,所以當被問起的時候,很難有漂亮的回答,就以「可以試著用自己的想像去感受」回應。
音樂對生理與心理的影響不只發生在情緒低落或運動期間。BAST 的科學家和來自英國曼徹斯特環境音樂3人組Marconi Union合作製作了一首8分鐘的曲子《失重》,據說,沒有人能醒著聽完整首曲子......
《SUPER》是她們對處於「人類世」劇烈加速度的環境改造下強烈感受的回應,以看似「不跳舞」的身體行動,處理空間中的燈光、聲音流動與物件,林祐如解釋:「身體參與的部分,比較像生命的模擬;物件則是人行為的結果。」 她們開放身體與物件的指涉,嘗試中性地表達,讓觀眾自在遊走,投射自身想像,田孝慈說:「我們不代表特定角色,也不是用個人的情感來驅動動作,希望讓每個人可以自己去連結,對應各自生命某一個時刻的建構。」
桃城豆花的場域給予限制,同時也給予突破的可能。豆花店的前身是德山醫院,經老闆翻修後賦予了新的生命。在老宅中的新店,賣新也賣舊,這樣的特性正好與這次的創作概念—新舊世代的對話。透過《歌舞之家》,不可無料劇場提出了對這座城市的觀察,城市的樣貌在改變,大家的需求在改變,市民對娛樂的想法也在改變。如果嘉義市民開始有像都會城市那樣,下班到酒吧類型場所的娛樂放鬆需求,「看戲」有沒有可能也成為選項之一?
小C為戲劇治療師,工作對象多為早期療癒或依附關係困難兒童與青少年,並多和安置機構合作,以戲劇治療的遊戲切入,帶入象徵、投射、角色扮演,重新建立自己與他者的關係。烏犬劇場則師承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的脈絡,以行動研究與團體動力為主軸,在密集的戲劇營隊工作中,讓孩子認識自己的處境、尋找適合自己未來的改變方案。本次對談特邀小C與烏犬劇場的彭子玲、王少君對談,尋找以戲劇作為方法建構陪伴與關係上的行動可能。
「以前他們被稱作『虞犯少年』,意指可有犯罪之虞。在過往的規定中,逃家、逃學,或是跟有犯罪記錄的人交往,都會被視作虞犯。」葉大華解釋「虞犯」的定義模糊,這些人多半是家境貧窮的高風險家庭出身,卻不代表他們一定會犯罪。
優人神鼓的經典之作《金剛心》描述修行者克服外在的紛擾和內在的執念,終探得內心安定的力量,回歸本心初衷,成為一位金剛勇士。這段歷程也恰能用來呼應優人團員甘柏駒的生命經歷:出獄後入團,踏上優人之路而今已過13個年頭。
以演員角度,揭開百老匯的各種秘辛,淺顯易懂(且苦口婆心)地說明演員的的工作倫理、注意事項,堪稱演員教科書。書中也介紹了趣味十足的劇場禁忌與迷信,比如演員們上台前半小時都在做什麼?如何成為一個好觀眾?
孟京輝主導的北京青年戲劇節曾被譽為培育當今重要導演及創作者的重要平台,而在孟京輝2016年確立為烏鎮戲劇節常任藝術總監後,整個中國戲劇圈基本上成了兩極之象,一是國有院團保守傳統的話劇,二就是「孟京輝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