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表演藝術》電子報 2024年02月21日

如無法順利瀏覽內容,請按此處

舞蹈

追尋真實與虛構的魔幻瞬間

亞倫.路西恩.奧文

奧文文本與肢體雙線進行的創作形式,也令人好奇他是如何和不同背景、不同專業的表演者工作。「我想我一定是被寵壞了,一直以來都是和最優秀的舞者工作,也包括好幾位來自台灣的舞者,他們細膩的動作質地讓人印象深刻!我的舞者不只是舞者,也都是好演員。」奧文說:「不管是哪個領域出身,其實到頭來都是一樣的,你得花時間認識他們,而我更在意的是人性與真誠,是否願意全然投入,讓我們看見動作內在的那個『人』」。至於如何讓作品與表演者切身相關,傳遞他們以語言、動作表現的自我聲音,「這就是我作為編舞家的責任」。


閱讀文章


分隔線


立即訂購


分隔線
少年往事

溯源之前的溯源

劉若瑀

「優劇場」創團的最初5年其實是劉若瑀「溯源」的過程。當時的「溯計畫」,包含:走白沙屯媽祖遶境;學習太極導引;《七彩溪水落地掃》用民間文化的形式講述環境問題;第一次進實驗劇場的《鍾馗之死》運用踩高蹺和北管、太極拳,以車鼓弄形式完成《巡山頭》,《老虎進士》採用道士科儀等。後來離開優劇場的王榮裕創辦金枝演社,還有吳文翠、邱秋惠等人也在溯源之後繼續往前走。但來自新竹眷村的劉若瑀說,她的溯源又在哪裡?




態度與價值 如荒煙漫草

態度與價值

莫子儀

今年有幸和金士傑老師一起拍戲。前製期我們第一次和導演碰面時,金老師說他很不好意思;前陣子一直在忙很心虛,這兩天才有時間好好把角色再整理了一下,有了一些基礎和想法,才比較踏實。導演問金老師想不想稍微對對詞討論一下,金老師說好啊,便從座位站起身,問導演想對哪一場。 這是我們第一次見面,金老師幾乎已把所有場次所有台詞都記起來了,那時距離正式開拍還有近兩個月。




寂寞,或許不壞? 人間父子

寂寞,或許不壞?

吳念真、吳定謙

我年輕的時候,想都沒有想過寂寞是什麼,每天就是忙著生存,一直到50幾歲後吧,步調開始慢下來,才發現身邊好像每個人都忙著自己的事情,當老闆的啦、搞電子的啦⋯⋯什麼都有。我做這行,跟大家的距離又特別遠,每次跟過去的朋友聊天起來感覺都有隔閡。大概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才漸漸感受到寂寞的存在。這種寂寞,我還真不曉得能跟誰說,說了又怕別人誤會,最後乾脆不說。




製作觀點剖析表藝疫後生態

創作潛意識傳遞關於時代之訊息

法魯克.喬迪里

過去我們談的多半是國際關係,但疫情讓我們把視線轉向「全球」與「在地」之間關係。當邊境封鎖,我們不再能帶著自己的藝術家出國、或是邀請海外藝術家過來,也就只能關上門看看這裡還有誰。會不會有什麼優秀的創作者?


製作觀點剖析表藝疫後生態

「現場」是不能被取代的

鍾適芳

在疫情之下,所有人面臨的狀況都是一樣的,大家都必須接受展演空間從實體到線上的轉變。眾人有了這樣的需求,技術也因此迅速到位,反而讓我們得以用較少資源,節省旅費、場租與人事費,依然能實踐同樣的美學與創作理念。




製作觀點剖析表藝疫後生態

創作與價值必須攜手前進

溫蒂.馬丁

疫情迫使我們思考國際移動與限制,也有愈來愈多藝術家開始研究如何創作「概念」,並帶著「概念」進行國際巡演。像里米尼紀錄劇團這樣的團隊,便相當擅長設定概念後,在不同的城市因地制宜演出。


  製作觀點剖析表藝疫後生態

尋求對話的劇場狀態

莎莎賓.希芮旺吉

我在泰國看到的,是疫情突顯社會的「不公平」。這些問題始終存在,但是疫情讓問題被看見,人們也開始對此有感。人們對於「對話」產生迫切渴望,後續引發2020年底、甚至一路至2021年的街頭運動。




分隔線

看更多

分隔線
項目圖示 【優惠】PAR數位全閱覽 限時優惠方案開跑
項目圖示 【徵文】PAR新銳藝評 徵求表演藝術類評論文章



PAR表演藝術LOGO

PAR官網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Facebook圖示   Line圖示   轉寄給朋友   取消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