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表演藝術》電子報 2025年07月16日

如無法順利瀏覽內容,請按此處

馬勒音樂節

暌違30年終於登場

RCO與BFO精湛演繹

這場空前規模的音樂盛會,不僅是樂迷引頸期盼的盛事,更是繼上屆舉辦後睽違30年歷史性時刻。主辦單位邀集了5大世界頂尖樂團,在11天內完整演繹馬勒的10部交響曲,堪稱一場跨世紀之約,更是馬勒音樂在疫情陰霾後的一場重生。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從台灣前往參加音樂節的樂迷朋友多達上百位,是亞洲國家中規模最大的一群馬勒迷。


閱讀文章


馬勒音樂節

CSO鋪展鐵漢柔情

N響工整中打開天堂之門

馬勒第7號交響曲卻讓我對CSO刮目相看。我可以肯定地說,這是我數十場《馬七》聆賞經驗中,完成度最高、音樂表現最豐富的演出。梵志登樂風確實非常適合演奏《馬七》,CSO也真不負眾望,帶來一場精采音樂饗宴。


馬勒音樂節

柏林愛樂印證神之存在

馬勒精神完美的傳承與昇華

柏林愛樂在這次演出中完全無懈可擊,就算拿著高倍顯微鏡檢視,也找不出任何缺點。當今樂壇找不出任何一個樂團能超越柏林愛樂的強大。那全團一心的專注力、劇力萬鈞的爆發力、還有那毫無毛邊的弱音……




音樂

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喜迎30周年

從宜蘭出發,與世界合唱共鳴

今年的音樂節,將由斯洛維尼亞作曲家裘比為本屆量身打造的《詩篇清唱劇》揭開序幕,靈感來自醫師范鳳龍38年如一日投身台灣偏鄉醫療的真實生命歷程。作品取材自詩篇經文,融合台灣福佬、客家、原住民語音特色與中歐音樂語彙,象徵「希望、信仰、愛、喜樂與和平」等普世價值,將由作曲家親自指揮共同演出。




簡單地成為一名演員就好 聚光燈下

簡單地成為一名演員就好

演員鮑奕安

錄取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有點誤打誤撞,但並不是一無所知。鮑奕安的嬸嬸與叔叔都是影視從業人員,甚至自己未見過面的爺爺,曾導過話劇《雷雨》,兩者的區隔明明白白。他說自己是申請入學,必須參與面試,並準備一段獨白。他當時詢問過嬸嬸的意見,選了《推銷員之死》的其中一段。「其實不知道自己在幹嗎,台詞也講錯。」




走過迷惘猶疑,因為「想要」,所以演奏 聚光燈下

走過迷惘猶疑,因為「想要」,所以演奏

日本鋼琴家小林愛実

這晚的曲目以舒伯特開場,以蕭邦收尾。聽眾未必知道,這兩位作曲家對小林來說,代表著兩種不同時期的她自己。蕭邦,是她的門票。從3歲學琴、7歲與樂團共演、14歲發行專輯、20歲進入蕭邦鋼琴大賽決賽,再到2021年拿下第4名——蕭邦讓她被世界聽見。但舒伯特,卻像一面鏡子,讓她重新看見自己。




專欄

成功的定義

嚴俊傑

能夠成功地完成一件事,並因為它讓世界多一點美好,就已經是人生極大的喜樂。這件事安靜得很,不吵不鬧,卻深刻得難以動搖。這份「美好」可能是舞台上的片刻光芒,也可能是課堂裡學生的微笑,甚至是自己內心的平靜。


專欄

音樂的療癒功能

楊馥如

衛朗把哺乳動物在遠古大自然中的環境條件,套用到現代人在黑暗的劇院中的觀影聽音樂,解釋為何我們在一片漆黑中對聲音會特別敏感,一切關乎人類的原始本能,「在黑暗的表演場域中,你被意想不到的複雜聲響團團包圍」。




專欄

她們與舒服的藝術

鄧九雲

「讓人感到舒服」從不被我視為一種正向追求的給予價值,在教學場域搞不好更傾向營造壓力與紀律。譬如我曾極度抗拒表演教學上各種暖身好玩的團康遊戲,任何遊戲除非有跟理論、技術連結,否則好像都是在浪費時間。


  專欄

利刃實話或溫柔的謊

吳念真、吳定謙

我們創造角色的靈魂經常得從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取樣。不過這樣講好像又太功利了,可能讓人誤會表演者、創作者生活的每一步都是在為藝術做準備。其實不是如此,今天看到一個角色之後、才在尋找連結,這通常是來不及的。




分隔線


立即欣賞



分隔線

看更多

分隔線
項目圖示 評《三個傻瓜》傻瓜,不需要講道理嘛!
項目圖示 評《王熙鳳大鬧寧國府》青春版 舞台語言的互文性
項目圖示 身體藝術節首度登場 開展山海之間的藝術冒險
項目圖示 全民大劇團《情人哏裡出西施》譜出新篇章
項目圖示 客家大戲《1895乙未英傑─徐驤》再現台灣不畏強權歷史
項目圖示 第27屆臺北藝術節「超限動」9月啟程
項目圖示 首屆臺北戲劇獎 同黨劇團《父親母親》奪最佳戲劇獎大獎
項目圖示 好聲青弦奏響維也納金色大廳 連續三年勇奪金獎為台灣爭光



PAR表演藝術LOGO

PAR官網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Facebook圖示   Line圖示   轉寄給朋友   取消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