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陀劇場《三個傻瓜》
2025/5/10 19:30 台北 城市舞台
果陀劇場以「印度寶萊塢電影經典IP獨家授權」為標榜,將2009年的經典《三個傻瓜》改編成音樂劇,想必會有基本的票房號召力。但改編成功與否,除了重塑自身特色外,原作主題思想是否有效傳達仍是最大關鍵。在經過編導一番增刪取捨後,我看到的是容貌相似,個性卻截然不同的孿生作品。
整齣音樂劇最大的高潮點便是以〈吸吸吐〉這首歌貫穿整個院長的長女因暴風雨而被迫在家產子的過程。演員加歌隊走位調度之繁複、劇情之緊張揪心,在旋律與歌詞巧妙搭配下,一邊是眾人唱著「吸吸吐,吸吸吐,跟著節奏吸吐吸」,一邊是產婦在計算好的拍點上「啊~啊~」的陣痛尖叫。不得不稱讚,飾演產婦的張郁婕竟可將叫聲化成美妙女高音的樂符,技巧與美感並存,奇妙地讓觀眾感受到生命在痛與樂交織中誕生。
這場戲是故事的重要轉折。院長由於男主角藍丘幫忙接生,救了長女與外孫一命,終於放下認為他是難搞學生的成見,肯定他的優秀,並把象徵傳承的太空筆送給了藍丘。但這段劇情改編後處理得略嫌輕率,彷彿院長忘了之前藍丘對發明太空筆的鄙視。電影中,院長語重心長地告誡藍丘,他以為用鉛筆便可取代墨水筆,卻不知鉛屑在無重力中飄浮可能對機械與人體造成多大傷害,藉此警惕藍丘,狂妄比無知更可怕。

檢視整個改編版,會發現藍丘這個角色並未被好好塑造,扁平地像是個充滿主角光環的「龍傲天」(註1),新生訓練莫名躲過刁難、學業一帆風順、女主角一見鍾情、畢業後轉身成為擁有多項專利的發明王。觀眾沒看見他做任何努力,只看到他一直對著兩個學習不佳的朋友唱高調,說成績不重要,要懂得學習的意義。
電影中的藍丘像是有亞斯伯格症,他不會看人臉色,不是蓄意咄咄逼人;他對機械的熱愛到了偏執,不是故意要衝撞體制。從新生訓練用自製「武器」逼退學長挑釁開始,就一直鋪陳他對「發明」的熱情;如此一來,院長之女難產時隨手做出真空吸引器,再到出社會成了專利王,一切才合理。更不要提被音樂劇刪掉的最關鍵劇情——藍丘是冒名讀大學!多麼令人震撼的反轉。音樂劇中自命不凡的富家天才,在電影裡只是個僕人的孩子頂替小主人上學,連藍丘都不是他的真名。念完名校4年,他沒有畢業證書,也不能依憑學歷找到好工作,除了4年滿滿的知識,他什麼都得不到。這樣的人,說出除了學習本身其他都不重要,才有力量,才有價值!

導演將原作中的標誌性台詞「All is Well」轉化為「Be Water, My Friend」,雖然更具哲理——意欲展現靈活、適應、包容的生命本質(註2),但其寓意卻不易讓觀眾理解、或與劇情貼合。例如寶寶出生後一度危急是被這句話喚醒,但「像水一樣自由吧」並不若「一切都會好的」簡明易懂且有說服力。
導演還將故事背景設定成泛亞洲風格(註3),不局限在印度。也許的確讓視覺和聽覺豐富多采,卻也會造成觀眾認知的錯亂。當印度神祇、關公、媽祖、聖母、基督、阿努比斯神並存,印度腔、英文腔、台語交錯,但舞台設計和服裝的印度風仍濃厚時,過多的元素混搭(尤其是台灣味),沒有產生共融,反而出現油水分離之感,影響入戲。
不知為何,同樣的故事架構,看音樂劇版時,在悅耳華麗的歌舞下,一直透著令人厭膩的說教氣息;電影卻能隨著劇情開展,自然開悟人生要自己掌握的真意。當呈現的事實足夠帶來啟發,就不用由角色來說道理了。
註:
- 網路用語,諷刺不用努力,一出場就天下無敵,可以輕鬆戰勝對手的主角。
-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節目冊。2025年,頁4。
- 張瑋珊,〈音樂劇《三個傻瓜》 亞洲風與台味打造在地共感〉,《PAR表演藝術》,發布日期:2025年4月21日,引用日期:2025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