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劉振祥

發表文章 144 篇
  • 《紅旗.白旗.阿罩霧》以台灣史上的一段公案入戲。
    焦點

    劇場的台灣歷史在哪裡? 寫在《紅旗.白旗.阿罩霧》演出之前

    歷史絕少出現在台灣劇場之中,成爲共同的記憶與經驗。面對激越而戲劇性的台灣歷史事件,國內多數民衆大多感到十分陌生,不僅林家故事如此,所有台灣開發史上波瀾壯闊的史詩,莫不如此,藝術學院戲劇系此次推出此劇,正是在爲建構台灣當代劇場做嘗試。

    文字|邱坤良、劉振祥
    第43期 / 1996年05月號
  • 陳家八音班,背景爲當地古蹟文昌寺。
    世藝之家

    郞奏樂來,妹做戲 陳(八音)、鄭(採茶戲)之家藝事多(上)

    陳家八音班到陳慶松時代進入盛世,在與採茶戲第一小旦鄭美妹結褵成親之後,陳、鄭一家即與客家八音及採茶戲同舟共命。潮起潮落,撐篙擺渡;長長一聲欵乃,過時艱。

    文字|胡惠禎、劉振祥
    第46期 / 1996年09月號
  • 「運墨、飛白、舞中行」演出時劇場入口處。
    回想與回響 Echo

    僵化思想背後的教育危機

    組合語言舞團三月間曾以實驗的性質演出「運墨、飛白、舞中行」。《表演藝術》五月號也登了兩篇該演出的回想。編舞者楊桂娟在此回應兩位作者的觀點,釐淸她創作的動機。

    文字|楊桂娟、劉振祥
    第45期 / 1996年08月號
  • 組合語言舞團「運墨、飛白、舞中行」的最後一段〈狂草之歌〉中,保麗龍「雪花」使舞台鮮活了起來。
    舞蹈

    意象美之後的疑問 談組合語言舞團「運墨、飛白、舞中行」

    從序幕的安排、燈光及舞台設計等,在在透露著編舞者用心經營、突破創新舊有作品的心機。困難的是,如何能達成這個目的,並「爲」之有理,讓觀賞者心有感應,以增進舞團在已有的形體美之外,能有更豐富的演出內容,或許是此舞團未來所要努力的目標。

    文字|徐瑋瑩、劉振祥
    第43期 / 1996年05月號
  • 「運墨、飛白、舞中行」──〈篆流〉。
    舞蹈

    編舞家的心靈感通與藝術風格 「取法書法」的舞蹈創作心理論

    編舞家是否能在創作歷程中深入關懷書法家心靈生命,並相對地反思探索自己,而非只是感通媒材與所能承襲的技法。

    文字|吳士宏、劉振祥
    第43期 / 1996年05月號
  • 紀蔚然編劇的《黑夜白賊》「是一齣有點通俗的反通俗劇。」
    台前幕後

    《黑夜白賊》的聯想

    《黑夜白賊》的前身爲一電影脚本。和屛風表演班與李國修擅長的劇種相較,雖不致南天北地,但在結構或基調上,卻有許多不同。編劇紀蔚然自己爲讀者寫下了有趣的搬演過程。

    文字|紀蔚然、劉振祥
    第44期 / 1996年06月號
  • 黎海寧編的《春之祭》。
    焦點

    春暧花開,雲門獻祭 雲門舞集與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合演「雙演春之祭」

    兩年前,黎海寧的《春之祭》在台灣上演,由雲門舞集演出。但熟悉雲門作品的人,不難聯想到該藝術總監林懷民也曾對史特拉汶斯基作品有自己的詮釋。如今這兩個「異卵雙胞」將同台較勁,讓觀衆看個夠。

    文字|吳碧容、劉振祥
    第42期 / 1996年04月號
  • 競爭激烈的職棒球場上,差一點就要出現「小南門第一鐵捕」──李國修
    特別企畫 Feature

    吿別棒球夢──李國修

    大體上,語言能力發達,腦中總是充滿奇思異想的人,身形不會太高大,李國修的靑春期身材發育,正是這個寫照。 李國修是道地的台北人,家在中華商場八棟二樓,西門國小畢業後,很幸運的碰上國民義務敎育延長爲九年,因此他光榮的當上南門國中第一屆學生。 那個年代,電視剛在台灣普及沒幾年,在鄰居家貪婪看電視的結果,瘦小的他,國中一年級便已戴上近視眼鏡,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對棒球的癡迷熱愛。 少棒風行,台灣代表隊的小將們叱咜威廉波特棒球場,國內差不多年紀的孩子們,無一不像模像樣的在學校操場一隅,或是住家附近的巷道裡,打上一場又一場轟轟烈烈的棒球賽。 李國修和附近鄰居的小孩自組球隊,以報紙折疊成手套、一根方形的細木棍爲棒球,就這樣「創團維艱」、蓽路籃褸的挑戰台北小南門一帶其他「強敵」。 有理想,有抱負,再加上實戰經驗,李國修添購了第一件正式的棒球器材──捕手手套。他向家裡誆騙要買參考書,然後借了同學的書回家交差,買書錢則換成了炫人的手套。 由於棒球球小,棍子又細,再加上視力不佳,打擊方面李國修沒得表現,但是捕手位置可不同了,他因爲身小靈活,特別擅長跳起來接暴投(草莽球隊中暴投比率往往偏高),捕手除了他不做第二人想。 他認眞配球、做暗號,搖頭、點頭,在胯間比劃一代表直球,二代表上飄球三年下來和投手之間培養了堅不可破的默契,然而各種暗號始終都只是一種佯裝作勢,投手投球全憑天意,捕手接球全憑感覺。 迫使李國修吿別球壇的那場比賽,終於在國三上學期的某一天發生。他們一如已往和友隊在女師專操場進行友誼賽,一局上,李國修的球隊先守,兩好球之後,第三球飛來,高大的打擊者擊出一支擦棒球,挨打的小球狠狠的撞上了李國修的右眉上方,當下他只覺得天旋地轉,差一點不醒人事。 捕手退場,在場邊思考著棒球生涯的點點滴滴往事,劇痛和暈眩,提醒了他往後還有大半輩子要過,首先他必須愛惜生命和保護頭腦,他第一次驚覺到癡愛棒球,可能會要了他的性命! 按照李國修的執著個性,如果不是當初那一球,有百分之八十的可能性他會無怨無悔的走上棒球之路,他估計自己在體壇上還有十年的發展性。 棒球的團隊精神、求勝心

    文字|史玉琪、劉振祥
    第42期 / 1996年04月號
  • 《薪傳》中,舞以載道的意味濃厚。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經典或傳記

    台灣究竟有沒有經典舞作?「經典」要以什麼標準來檢視?「優先」、「獨占」與「影響層面」?或是較適合台灣獨特環境的其他「條件」?

    文字|趙綺芳、劉振祥
    第44期 / 1996年06月號
  • 扮戲團的舞者訓練除了全體參與,還要全體分享。
    台前幕後

    他們的脚印

    人的脚掌是全身穴道分布最密集的地方,同時,那兒也是人體最敏感的位置。歡喜扮戲團在對六十歲以上的團員做訓練的同時,也對團員的脚部做特殊的按摩和精神上的分享。在分享和訓練的過程中,他們發現了許多我們早已忽略很久的「秘密」。

    文字|彭雅玲、劉振祥
    第41期 / 1996年03月號
  • 〈簪花記〉思想情郞眞個風流體態。
    舞蹈

    太常之樂、燕饗之舞 觀梨園舞坊「艷歌行」

    整體而觀,有其幽靜之嫻雅,淸風之飄逸,在今舞蹈園林中,委實是一株千年種子復生的新芽。此一藝術形式,猶如唐明皇時代的「梨園」,屬於太常雅樂舞式。

    文字|魏子雲、劉振祥
    第41期 / 1996年03月號
  • 按摩等動作治療,可以增加參與者的「團體感」。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戲劇治療:面對自我困惑的一種過程

    戲劇治療是將自己投射在戲劇角色,轉移參與者的情緒在角色上,或者扮演對方角色(稱爲反轉移)來面對自己的困惑。

    文字|彭雅玲、劉振祥
    第40期 / 1996年02月號
  • 《意》劇是金士傑六年未導戲之後,「重出江湖」之作。
    戲劇

    他們意外笑得非常不意外 《意外死亡(非常意外!)》觀後感

    表演工作坊創團以來,從廣泛的取材範圍到精簡的舞台設計,都有突破狹窄格局的貢獻。金士傑演而優則編劇,編而優則導,《意外死亡(非常意外!)》是他首度導別人編的劇本,成果斐然。

    文字|呂健忠、劉振祥
    第39期 / 1996年01月號
  • 甘迺廸中心演出結束,林懷民與舞者謝幕
    回想與回響 Echo

    雲門,榮耀之門

    雲門舞集十月時,受邀到世界級的美國「下一波」藝術節演出《九歌》,獲得空前的成功。雲門的一小步,是台灣藝術的一大步,相信雲門率先衝破關卡後,將來會陸續有更多的團體向外參加世界一流的藝術節。

    文字|江世芳、劉振祥
    第38期 / 1995年12月號
  • 民間藝人及老人們的生命力,是「歡喜扮戲團」的創作泉源。
    台前幕後

    阿公阿媽的舞團 歡喜扮戲團

    由一批五十五歲以上老人所組成的「歡喜扮戲團」,十月份,即將在台北演完他們創團作品之後,赴倫敦公演。結合民間藝人與老人的這個新團體,正要在台灣和國際舞台上呈現另一種「純眞年代」。

    文字|彭雅玲、劉振祥
    第36期 / 1995年10月號
  • 羅曼菲新創《心之安放》。
    台前幕後

    當戲越入人生,心該如何安放? 寫在「台北越界」舞團登台前

    去年成立的「台北越界」舞團,繼推出備受矚目的《失樂園》之後,今年又再度以一場「黎海寧、羅曼菲與林克華的作品」與觀衆在植物園荷花池畔相見。

    文字|江世芳、劉振祥
    第36期 / 1995年10月號
  • 彭錦耀在《逢場作戲》裡展現一段京劇唱腔。
    新秀登場

    悠遊於芭蕾與現代舞之間 彭錦耀寛廣的「舞蹈空間」

    來自香港的彭錦耀(Sunny Pang)從芭蕾舞團到現代舞團,從舞者躍升爲編舞者、藝術指導,經歷越豐富,創作手法也越自由。從近期的作品,可以看出他越來越能放手與「舞蹈空間」的團員一起跳舞,一起玩。

    文字|林亞婷、劉振祥
    第36期 / 1995年10月號
  • 《高解像爵士音樂舞》急於拆解原本爵士舞的特質,但或許因要求舞者動作的速度太快,以致無法展現「夠勁」的感覺。
    舞蹈

    一場解析不淸的演出 《高解像爵士音樂舞》的解讀

    爵士舞是一種熱力奔放的舞蹈形式。不過在編舞者馮念慈搭配Ornette Coleman快速飛轉音樂的重新詮釋之下,不僅觀衆被混淆,連舞者(包括編舞者)也似乎無法精確地掌握。

    文字|陳品秀、劉振祥
    第32期 / 1995年06月號
  • 由方淥芸設計的燈光使小小的劇場頓時五光十色。
    舞蹈

    夜總會式的歌舞表演 《高解像爵士音樂舞》的觀感

    在國內現代舞團中,最具現代感、最富娛樂性與實驗性的,首推舞蹈空間舞團。今年該舞團在第二屆皇冠藝術節裡由馮念慈所編作的《高解像爵士音樂舞》則是典型的傾向娛樂性,企圖將芭蕾、現代、拉丁、踢踏等各類各式的舞透過綿延的爵士樂重組並爵士化。

    文字|鄧玉麟、劉振祥
    第32期 / 1995年06月號
  • 《西遊記》輕鬆逗趣,但不隨便。
    舞蹈

    冷面笑匠式的幽默 舞蹈空間演出《西遊記》

    《西遊記》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甚至早就滾瓜爛熟。面對一個如此「熟稔」的題材,大部份人是提不起興緻的,覺得好像變不出什麼新的花樣。然而看著一幕幕帶著彭錦耀「冷面笑匠」式的幽默,精心設計改良的新潮版《西遊記》,卻讓你不想笑都很難。

    文字|陳品秀、劉振祥
    第28期 / 1995年02月號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